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

2024-11-24 00:00张敏梁启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学习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教材加大了此类文本的选用比例,意在引导学生在传承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入选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体裁丰富,其中小说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诠释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为照顾生病的战友而牺牲自我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大公无私、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是一篇典型的革命文化题材小说。笔者以《金色的鱼钩》教学为例,分析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实施革命文化题材小说教学的策略。

一、统整多维目标,创设主题情境

2022年版课标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已核)“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应该在主题情境中展开教学,需要一个具有吸引力和驱动力的学习主题来统整整个学习进程。因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无论是基于单篇教学还是单元整体教学,都要有效统整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知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等多项内容,提炼统摄性更强、涵盖面更广的情境主题,创设贯穿始终的任务情境。

不同的阅读题材有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小说是以叙述生活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金色的鱼钩》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典范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是这篇小说重要的文体特点,虽然作品的主人公老班长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身上折射出了普通人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构建任务群,就要先确立情境主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有感受文学形象独特魅力的活动要求和目标任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再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经验,其阅读的小说中存在大量散发着人性美的普通人,因此综合小说文体特点、课标要求、单元语文要素以及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提炼“平凡人的不凡”这一情境主题,创设“举办小说人物推荐会”这一情境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二、整合教材内容,设计进阶任务

教材内容是任务设计的主要来源。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里有这样的表述“除了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特别关注教材编排,既要立足教材前后联系,又要着眼单元整体内容。

《金色的鱼钩》所处的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在构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时,首先引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小说,梳理小说人物,总结已有的学习经验,如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芦花鞋》《“诺曼底号”遇难记》《慈母情深》四篇小说后,学生分别学会了“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藏的感情”等读书方法,这些已有的学习经验为顺利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奠定了基础,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再看本单元之后,六年级下册外国文学名著单元有一项语文要素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这又是基于本单元素养发展之上的目标要求。《金色的鱼钩》所处的小说单元是教材中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整体呈现小说作品,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小说文体阅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明确了前后联系,再统览单元的精读、略读课文、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其教学重点都指向了“人物形象”这一小说核心要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举办小说人物推荐会”分解成“回顾小说人物”“认识小说人物”“推介小说人物”三个任务。《金色的鱼钩》对人物有着细致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据此我们可以设计“观外貌识形象”“做动作鉴品质”“读对话悟情感”三个子任务,既有侧重,又有交叉,共同完成“认识小说人物”这一学习任务,从中习得阅读小说的方法和塑造人物的方法,在第三个任务“推介小说人物”中加以迁移运用。由旧知到新知,由习得到运用,大大小小的任务构成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共同体,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得到进阶发展。

三、品读小说语言,获得审美体验

品味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阅读过程,它与理解、感受同步进行,让读者在语言的声韵美、形象美、意蕴美中获得最直接的审美体验。小说在语言上多为叙述体,语言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富有个性化、生活化。汪潮教授在《不同文体教学》中指出:“欣赏小说语言,首先要细细咀嚼品味。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其次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这些建议对革命文化题材小说教学的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阅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革命传统题材小说语言丰富细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读,聚焦关键词、关键句反复揣摩,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金色的鱼钩》这篇小说的语言看似平实,却饱含真情实感,塑造了老班长朴实无华却崇高伟大的形象,这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文章语句的表达效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例如“眉头拧成了疙瘩”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金色的光芒”等语句中有着鲜明的对比。这种表现力强的语言特别适合一咏三叹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立足语境,多方位创设情境设计这样一个阅读环节:“当老班长看着小战士们端着碗不往嘴边送,他是这样的表情——”“当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他又是这样的表情——”“当老班长看着小战士们端着碗不往嘴边送,他会这样说——”“当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他又会这样说——”这些神态的变化形象地勾画出老班长看到小战士喝鱼汤后的欣慰,角色扮演式的独白和想象出的补白,也展示出了学生对老班长内心世界的感悟。除了词句的具体描写,《金色的鱼钩》在标点符号等细节上也做了巧妙的设计,如在老班长弥留之际的话语中运用到“……”和“!”,“……”让我们读出了老班长奄奄一息之时还惦记着小战士的无私忘我,“!”让我们读出了老班长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渝。这样浸润在小说语言中,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和人物形象的美,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同时提高了审美品位和审美创造力。

四、聚焦小说要素,品味人物形象

情节、人物、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情节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环境描写是人物赖以存在的具体场面,三者之间,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学的姿态”阅读小说,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品读小说语言,感悟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欣赏和评价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体验与思考。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只有明确不同文体课文的价值取向,用文体特点统领阅读教学,才能掌握阅读教学的规律,真正实现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我们需要立足小说的三要素去探寻革命文化题材小说人物的塑造,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鲜明形象。

一是关注情节发展,感受人物形象。人以事显,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变化中塑造起来的。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在特定情节下的言行,不仅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展现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鲜明个性。《金色的鱼钩》一文围绕“老班长不吃鱼、不喝鱼汤”有三次明显的矛盾冲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和冲突,感受老班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

二是读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不是无关紧要的修饰,而是至关重要的衬托。适切的环境描写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场域和资源。想要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品质,就要懂得从环境描写中获取信息。《金色的鱼钩》一文环境描写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夜色弥漫的草地”“重重叠叠的山峰”这种自然环境是长征路上的障碍,在本文中凸显了老班长照顾小战士的不易以及红军长征的艰难,彰显了老班长勇于担当的党性光辉和甘于牺牲的人性光辉。然而老班长就地取材,找野菜、挖草根、钓鱼,想尽办法为战士们找食物,在恶劣的环境中尽力寻找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感悟到了革命者驾驭自然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革命胜利的把宝贵财富。

三是聚焦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血肉,小说人物因细节描写而丰满感人,细节存在于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并从中体会作者行文之间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既能让学生习得阅读小说的方法,也会习得表达的方法,还能在揣摩品味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皱紧的眉头,严厉的话语,亲切的笑容,无力的抚摸,这些细节描写使老班长关爱战士、舍己为人、尽职尽责、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这些细微之处不易察觉,却也是“神光所聚”。教师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浸润式地品读,能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

五、巧设学习支架,实现学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非常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发展,“自己”成为“学习内容”中的高频词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已核)……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要把握好“教—扶—放”的范围和尺度,而学习支架的创设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与辅助作用。

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教师可以运用“课前—课中—课后”三层学习任务单作为支架来驱动学生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绘制路线图。在课前任务单中,教师要充分观照本课时学习目标和学生认知层级,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在“新知探究”这一学习任务中,让学生边回顾边唤醒已有认知,再用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小说文体知识,将个体经验与学科知识建立关联,构建本节课的知识背景。在课中学习任务单中,搭建图表支架,在梳理脉络环节,根据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以弯曲鱼骨图的形式构建情节结构图,将小说中环境、人物、情节三者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地显现出来。在“读悟形象”环节,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通过找出并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句子,感悟其内在的品质。这些学习支架,不仅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还能使其思维可视化,即时地、真实地反馈其学习情况,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依据。

六、注重读写结合,助推创意表达

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在发展型任务群中,阅读与表达交织共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条教学提示中也明确指出“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已核)有创意地表达是对原作品的重构,自然要以对原作品的解读为基础。

在革命文化题材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于小说的语言文字中,探究情节发展的外显走向和内生缘由,感悟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品质,从中习得方法,为创意表达做准备。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对原作品进行文体形态的重构,学生可以用诗歌或小议论文的形式对老班长进行评价,撰写推荐词,也可以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原作品进行结构形态的重构,抓住文章留白引导想象进行表达,补充老班长未说完的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原作品进行叙事形态的重构,改变叙事视角,让学生作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小小解说员解说“长满红锈的鱼钩”。这些方式从多个角度打破读写壁垒,实现读写融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升表达的审美影响力,引导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实施革命文化题材小说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我们要深入研究革命文化题材小说文本,结合文本特质和学情,科学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真正发挥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文道兼得的育人价值。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沉浸式学习’的小学革命传统题材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ZC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