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公开课,一位年轻老师执教古诗《石灰吟》。“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更是馨香独具。今天,老师想要跟大家继续遨游在诗歌的国度,一起学习一首诗,读懂一个人,掌握一种写法……”课堂上,这位老师按照既定的任务情境一步一个台阶,按图索骥,满满当当40分钟,环环相扣,酣畅淋漓。课上完了,学生却云里雾里,似是而非。我坐在台下,一边感叹青年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一边为懵懵懂懂的学生感到担忧。新课改20多年了,我们还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习惯于高高在上的自我表演,甚至预设好圈套,“逼着”学生去就范。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语文课,心中要装着学生。有一段时间,我们强调课上教师要“精讲”,问题是究竟“精讲”什么,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抓住重点、难点讲。就像《石灰吟》教学时,教师考虑到了所有的自己设定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细嚼慢咽”。但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很多问题抛出来,学生早已了然于胸。课堂上,我们必须要正视,所谓的“重点”学生也可能自己学会,所谓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其实,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思路,一个强调的是学科本位,教师本位,另一个则强调学生本位。如果教师心中装着学生,就会想到,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学习知识、学习经验,对《游子吟》《暮江吟》早已熟悉,就不会这样提问:“‘吟’字是什么意思?”就不会这样发问:“读到这,你知道于谦为什么会写普普通通的石灰了吧?”因为一年级下册唐寅的《画鸡》、四年级下册罗隐的《蜂》、五年级上册虞世南的《蝉》,哪一首不是托物言志?现在再来学习“托物言志”这种写法是不是妥帖。
语文课,眼中要关注学生。“学为中心”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之一,各种教学主张、教学模式无不凸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事实上,课堂上学生的即兴状态与教师的“教学”指导密切相关,教师的“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层次、质量等。循着这样的思维,教师所有的教学准备、教学预设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以“学”的目标定“教”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为彰显“教”得精彩。反观《石灰吟》教学,如果教师眼中关注学生,就不会在部分学生尚未熟读古诗前匆忙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也不会为了强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样所谓的重点词语而一味强调;更不会为了“教”的顺畅随性评价学生,甚至给学生贴上各类标签。
回到课堂原点,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要着重于学生的学,课前的预习、课中的生成都是学的重要节点,更有助于学习习惯、方法、能力及品质的养成;课堂教学要着重于学生的惑,课堂训练、展示交流、练习巩固都是释疑解惑的重要抓手,只有问题解决了,学习才会深入、高效。
久而久之,课堂才有可能真正属于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