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驱动下,将单元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有机融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检视当下,或有隐忧。一是目标虚化,缺乏明确指向;二是内容泛化,缺少结构性整合;三是实践浅化,缺失深度思维;四是匹配弱化,缺欠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两者适性分析。那么,该如何扭转这种实践上的偏差呢?2022年版课标指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已核)显然,“学习主题”应是一把纾困之钥。什么是学习主题?如何确立学习主题?怎样发挥学习主题在单元项目化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改进语文单元项目化教学,甚有必要。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为例,略作探讨。
一、精准定位,提取教学主题
1.何谓“学习主题”
结合课标理念和实践探索,所谓“学习主题”,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理解、感悟和运用的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的总称,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合二为一,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提炼和概括。其特点有三:一是统摄性,统整目标、内容、活动、情境等要素,引领学习,贯穿始终;二是概括性,一个单元、一项任务,甚至一个课时学习要求的概括性表述,体现“少而精”“少而重要”原则;三是层级性,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以及呈现核心主题、分支主题等不同内属关系。其价值在于: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本体特性和教学着力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思维锚点,从表象进入实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方案提供参照,指引教学评一致性。
2.如何确定“学习主题”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编排特点趋于项目化学习理念,因“材”施教,故采用单元项目化学习。如何确定学习主题,关键是“三个把握”:一是立足课标,全面把握学段目标,明确能力要求;二是基于教材,充分把握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单元核心知识;三是面向学生,准确把握“已知点”和“未知点”,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经过全面、充分、准确的分析和提炼,从而确立小说单元的学习主题。
(1)领会课标。
课标中第三学段和小说教学相关的要求是: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学业质量”中提出“能获取主要内容……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已核)从“梗概”“内容”“行文”“事件”中可以看出“情节”是重点,从“评价”“提出”“欣赏”中发现“人物”亦是重点。因而,概括情节和赏析人物是教学目标之重点,是语文要素之所指,是领悟小说特征关键之所在。
(2)驾驭教材。
单元由五个部分组成。单元导语是:“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点明体裁,揭示小说本质。语文要素中“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导向读,“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指向写,读写一体。选文部分是《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故事虽短,但在巧妙的情节里,在富有张力的环境描写中,大公无私的老支书、美丽善良的桑娜夫妇、舍己为人的老班长,栩栩如生。他们很普通,但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凡人不凡,英雄大爱。在语文园地部分,从“交流平台”到“词句段运用”,聚焦小说,有阅读方法指导,有经典情节回味,还有心理描写赏析。在习作部分,依据“笔尖流出的故事”提供写作素材,学以致用,创编生活故事,展现新颖情节和鲜明人物。整个单元除口语交际,均围绕小说有机安排,体现出高度的结构化和极强的主题性,尤其是三篇小说中“凡人英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深入人心。
(3)研判学情
对于小说的认知,六年级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只是没有提升到小说这种文体。“已知点”表现为:读过一些小说,如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以及四大名著节选等,对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有认识,并运用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未知点”表现为:感受小说巧妙的构思,领悟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小说含有艺术创作和虚构的特点。全面分析学情,以此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对课标的领会,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分析,综合酝酿,从而确立学习主题“读小说悟特征,体会凡人英雄形象意蕴”,既彰显学习主题的本质内涵,又体现学习主题的基本特点,言简义丰,以此引领和统摄小说单元的项目化学习,自始至终。
二、基于主题引领,设立项目,设定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设立单元项目
在小说单元项目化学习中,以“读小说悟特征,体会凡人英雄形象意蕴”为引领,深入把握单元,融入学生生活,创拟学习情境,系统架构单元学习项目。首先将其转化成学生喜欢的项目——我是小说迷,然后再分化为三个关联的子项目,即子项目1“小说情节导读员”、子项目2“人物形象品鉴师”和子项目3“生活故事创编者”,一主三翼,系统架构。
情境项目:孩子们,小说虽是虚构的故事,但也有生活的影子。读小说,让你纵观大千世界,让你感慨世间百味,让你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我是小说迷”阅读比赛正式开始,获评“我是小说迷”,奖励一本《世界经典小说集》。让我们轻轻翻开课本,走进小说,读一读,品一品,讲一讲,演一演,遨游小说世界,探究小说魅力。
2.设定项目教学目标
学习主题本质属性和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对学习主题的探寻就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而,基于学习主题引领,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统摄整个过程,能为项目化学习提供精准导向。“我是小说迷”子项目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子项目1“小说情节导读员”学习目标:(1)读小说,了解主要事件,初识人物。(2)理顺脉络,绘制情节鱼骨图。(3)概括主要内容,介绍小说情节。
子项目2“人物形象品鉴师”学习目标:(1)品小说,从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赏析人物。(2)感悟人物品质,仿写颁奖词。(3)探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独特作用。(4)结合三篇小说,提炼小说特征。
子项目3“生活故事创编者”学习目标:(1)聊小说,体会“三要素”作用,感受作者巧妙的构思。(2)根据环境和人物展开想象,创编生活故事。(3)开展“小编剧”系列活动,呈现“我是小说迷” 多元学习成果。
基于此,小说单元项目化学习形成了“一主三线”设计思路,“一主”即学习主题,全过程统摄、导引、渗透;所谓“三线”,一是“任务线”,沉浸学习情境,指向问题解决,体现的是生活的逻辑;二是“活动线”,融入学习过程,指向认知发展,体现的是学习的逻辑;三是“知识线”,聚焦学习能力,指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学科的逻辑。一主三线,链接整合,高位引领,分项实践,形成小说单元项目化学习整体规划。
三、基于主题引领,设计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心脏”,如鲍波尔所言“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去发现”。在“读小说悟特征,体会凡人英雄形象意蕴”引领下,设计趣味盎然、富有挑战的驱动性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主动探究,深度学习。
项目1“小说情节试读员”驱动问题:小说新作吹风会即将举行,作为一名小说试读员,你会怎样介绍小说情节呢?
项目2“人物形象品鉴师”驱动问题:在阅读中,当你看到主人公一幅幅感人的场景,会抓拍哪些值得回味的画面呢?又会为主人公配上怎样的“画外音”呢?
项目3“生活故事创编者”驱动问题:你是一名“小编剧”,结合生活场景,可以创编一个有新意的小说吗?你能讲一讲、演一演,用精彩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吸引同学们吗?
四、基于主题引领,展开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
通过问题驱动,逐项推动三个子项目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从高度抽象到具体形象,逐步感知理解、体认感悟。
1.子项目(1):围绕“小说情节导读员”驱动问题展开学习
首先,组织学生通读小说,初步感知内容。其次,依循鱼骨图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情节,发现“情节=人物+事件”。最后,开展小说情节吹风会,学生介绍小说情节。通过读情节、理情节、说情节,在实践中把握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提升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整合概括能力DsdZhkekp9KMnjHYSza7bA==和语言表达能力。(见图1)
2.子项目(2):围绕“人物形象品鉴师”驱动问题展开学习
子项目2是子项目1的延续深化,以《桥》为例,首先组织学生批注式阅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品细节,赏人物。其次,在品读人物基础上,仿写“凡人英雄颁奖词”,树形象,颂美德。再次,聚焦环境描写,借助表格摘要,对比分析,探秘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和烘托人物中的作用。最后,结合课文,强化把握小说“三要素”,为后续习作打下基础。
活动1:借助鱼骨图(见图2)厘清《桥》的故事脉络,在“老汉镇定指挥”环节中,还有若干小情节组成,再读一读,填一填。
活动2:读课文第7~23自然段,你会抓拍老支书哪些(语言、动作、神态)感人的画面呢?摘录关键词句,赏析点评。(见表1)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笔者引导学生在动作上重点赏析“盯着”“冲上去”“揪出”“吼”,老支书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语言上抓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让学生反复读,体会语气,想象画面。在神态上引导学生从“凶得像只豹子”等句子,看到老汉的铁面无私。在品读细节中,老支书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就会印入孩子心田,再引导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为老支书写一段颁奖词,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活动3:请你为照片中的老支书配上一幅背景图,文中哪些场景可以作为老支书的背景图呢?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填一填、议一议。(见表2)
通过表格摘录关键信息,前后联系,对比交流,帮助学生逐渐领会小说中场景的铺排、景物的呈现,既交待背景,又推动情节,还塑造人物,看似闲笔松散,实则匠心独运,加深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深刻理解。
3.子项目(3):围绕“人物故事创编者”驱动问题展开学习
本阶段突出学以致用,在习作实践中,体验小说是“虚构故事”和“生活影子”的统一。
活动1:品鉴小说特征。依据本单元学习经历,融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总结小说三要素及其作用,强化小说特征,为创编生活故事埋下伏笔。
活动2:创编生活故事。首先,回顾四年级“故事新编”、五年级“编故事,注意情节的曲折”写作经验,提出本次写作要求,对比异同。然后,依据材料,思考为什么提供环境和人物?结合小说“三要素”,形成突出小说特质的小贴士(见图3)。最后自主完成故事创编。
活动3:完成习作后,对照“作文小贴士”互助修改,以求“故事有新意”“人物有特点” “环境要贴切”,然后鼓励学生争当小编剧,将习作改编成剧本,登上舞台,讲一讲,演一演自己的生活故事。
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驱动下,基于学习主题引领的小学语文单元项目化学习,是一种赋能的探新,是一种有氧的补充,为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语文‘单元+’项目化学习”(编号:D/2021/02/161)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