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就是语言的运用环境,凡是与使用词语有关的都属于语境因素,比如时间、空间、情景、话语提示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低年级的识字量大约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一半左右。汉字是比较抽象的笔画组合,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缺乏自主识字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大,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是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话题。统编本教材在识字教学的编排上考虑比较周全,要求学生认识的字都是生活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字,如果在识字教学中创设语境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动动、唱唱、跳跳,就易于在头脑中建立直观印象,达到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笔者以一年级下册识字教学实践中开展的一些活动具体谈谈在语境中识字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自然语境,激发活动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于新鲜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顺应学生的探究心理,以生字为主题创设识字情境,用“神奇”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调动学生认识新鲜事物的积极性,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识字的活动中。
《春夏秋冬》需要认识雨字头以及带有雨字头的“霜”“雪”,学生以前已经学过“雨”字,雨字头作为一个新偏旁是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内容。雨字头和“霜”“雪”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可能对霜和雪的印象并不深刻,为了让学生产生联想,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一个识字的情境:雨淅淅沥沥地下啊下啊,地面湿润了,河水涨高了,河面变宽了,白天太阳一照,有些地面上的水就变成了水汽在空中飘浮着。深秋的早晨,天气真冷,空气中的水汽受了冻,就凝结成小小的冰晶,悄悄地降落在树枝上,降落在叶子上,还降落在园子里的汽车上,远远看上去,就好像给地上的所有景物都盖了一层薄纱。画面戛然而止,在学生的凝神观看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学生兴奋的猜测中,出示生字卡片“霜”,教师示范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读。用多媒体演示“霜”字在古时候书写的图片,介绍它的上半部分表示“霜”宝宝来自天上的水汽,下半部分表示“霜”宝宝落在植物上,让植物低下了头。然后让学生一起认一认这个字,跟它打一声招呼,亲切地呼喊“霜”字。同样的方法展示雪花形成的场景,学生也就很快认识了“雪”字。最后,教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是“雪”和“霜”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学生纷纷做出冷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教师可以稍作引申,学生就明白了“雪上加霜”的意思就是指不好的事情接连发生。
利用短视频设置的大自然语境虽然比较简单,但将与大自然相关的字的来历、字形的认识、字义的理解、字体的书写融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识字教学的氛围中,既学得有趣,又学得有效。
二、创设具身语境,参与活动过程
具身是一种身体经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具身学习建立在身心一体的基础上,把学习看作个体经验的涌现,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的参与,获得鲜活的体验,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识字教学中适时创设具身语境开展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将汉字的认识与自身联系起来,获得深刻的体验。
《操场上》以体育活动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学习的生字很多都与身体的动作有关。教学时,可以采用具身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特征,加快学生认识新生字的速度。课堂上一边播放课文的录音,一边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板书这些活动项目后圈出动词后读一读,想一想可以把刚才做的动作分为哪两类?学生马上分辨出“打、拔、拍”都是手部动作,“跳、跑、踢”都是脚部动作,分别用红色和蓝色字体标示出两类动词,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偏旁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会大胆地猜测:含有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含有足字旁的字与脚有关。这个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找出以前学过的字来印证,学生就想到本册教材中学过的“接、捉、提、排、挑”等字都与手部的动作有关联,“跟”与脚部动作有关,教师出示常见的含有提手旁的字“打、扫、抬、挂、拉”和含有足字旁的字“踩、跃、跌”,带领学生读一读这些动词,做一做动作。有学生提出疑问:课文中“丢沙包”的意思就是扔沙包,“丢”也是手部的动作,为什么这个字不是提手旁呢?学贵有疑,学生能在学习识字时将字的意思和形旁联系起来,就说明他们开动了脑筋。教师可以从丢的组字方法方面给学生解释,“丢”的上面是“一”字,下面是“去”,合在一起表示一去不还的意思,汉字演变到现在,就不再单单只有一种意思,很多汉字往往都有好几种意思。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觉得藏在汉字的学问可真多啊,不觉对汉字产生了很多好感,想要识字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这里通过调动身体器官去参与课堂活动,感受汉字的结构就是具身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识字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灵动,学习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三、创设儿歌语境,提升活动效率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经常给他们创造一些“惊喜”的语境,就能使他们兴奋地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动脑筋。儿歌的节奏感较强,学生都喜欢读,很多课文的故事情节较生动,可以将识字转化成儿歌语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质量。
《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编排在教材的最后,整篇课文只有个别生字标注了拼音,由于没有拼音的协助,学生就采用“猜读”的方法进行识字。汉字大多是表意文字,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结合已有经验大胆猜测,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都非常乐意猜猜读读。学生大都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壁虎,但从动画片或课外书中对这种小动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会贴着墙壁爬行,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了解壁虎先后到达三个地方,而且都是爬过去的。教学“爬”这个字的时候,用多媒体出示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伸出双手,张开五指在课桌面上模仿壁虎爬一爬,再出示生字,将小壁虎的爪子与生字中的爪子旁比一比,体会爪子旁所起的象形作用,然后介绍“爬”的字理,巴是表示大蛇昂着头想要吞咽东西,手脚并用在地面上像蛇行一样的动作就是爬。课文中“爬”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小壁虎爬呀爬”这句话课文里出现了四次,是文章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句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这个句子,再张开手指做爬的动作,体会它爬了很多地方。小壁虎都跟谁借尾巴了呢?结合情境,把课文内容进行改变,创设新的语境编成儿歌:“墙上有只小壁虎,断了尾巴真难看。爬呀爬,爬呀爬,急得到处借尾巴。先是爬到小河边,没有借到鱼尾巴;接着爬到大树上,没有借到牛尾巴;最后爬到屋檐下,没有借到燕尾巴;只得失望爬回家,尾巴竟然长出啦!”当学生朗读儿歌,在新语境中反复和“爬”字见面以后,就会对这个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字。而多次的“爬”也让学生感到了时间之长,也就是说小壁虎断了尾巴后不能马上长出来,再长出新尾巴需要一个过程。
转换课文的原有情境,在儿歌中反复出现生字让学生识记,消除了机械识字的弊端,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产生了识字的乐趣,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也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学会了这种编创语境的方法,还会自己主动去编更多的儿歌来学习生字。
在语境中识字的学习活动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钻研,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创设具体可感的语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学习,那么,学生就乐意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识字能力因此突飞猛进,迅速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田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