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型活动,让习作教学更有效

2024-11-24 00:00薛建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习作作为语文学科中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语言、逻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需要一定的资源累积。因此,以微型活动入手开展习作教学,不仅符合该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积累的平台。笔者简要分析利用微型活动来助力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游戏“微体验”——开展趣味游戏,积累习作素材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碍于生活环境和日常学习的限制,在观察力和素材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师不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教学习作,将习作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一些以游戏活动为主题的习作,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趣味的小型游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进行多角度观察,调动多种感官的体验,从而将游戏过程提炼为习作素材。

以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习作专题“记一次游戏”为例,该专题需要学生针对一次游戏活动进行写作。根据题目要求,学生对游戏的准备阶段、游戏过程以及游戏结束后的想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写作框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际体验一次游戏过程,以“前置式”的指导模式,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去记录游戏活动。以最近的热门话题——“角色扮演活动”为参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虚拟或现实),让其他学生对该角色进行猜测。这个游戏活动,执行起来方便简单,同时交互性强,可以为学生创作出丰富的观察角度以及记忆点。游戏中,教师邀请自愿上台模仿的学生去讲台进行表演,如某位学生喜欢的角色是米老鼠,在他模仿米老鼠的经典台词“米斯嘎,木斯嘎,妙妙的我,妙妙的你,找到答案!”时,这些生动的语言就会被其他学生所记住,进而成为写作中的某个精彩片段。当学生去猜测这位同学所模仿的角色时,又增添了学生间的互动,促进更加丰富的记忆点积累。当学生猜测错误后,模仿者可以进一步对角色的动作、语言进行补充,再次提升素材的多样性。除了被表演的学生吸引之外,游戏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反应同样也是观察的对象。学生带着习作的目的,就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如有的学生被表演者逗得开怀大笑;有的学生在安安静静地思考扮演的角色是谁;有的学生则与周围的人进行讨论……通过“前置式”的引导,学生在这次的游戏活动中,以观察者的姿态参与其中,不断捕捉活动中的细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将观察所得提炼为可行的素材,进而完成习作任务。

由此可见,微型游戏活动是学生获得素材、锻炼自身观察力的有效途径。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带着习作目标,有的放矢,从细节着手,在游戏体验中进行多角度观察,从而对活动中的习作资源进行开发,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习作教学效率和写作素材质量。

片段“微表演”——演绎课文情节,丰富习作技巧

除了以习作问题作为实践对象,教师还可以从日常教学中挖掘出习作教学的契机。学生在小学阶段刚刚接触写,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还有所欠缺。想要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不妨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爱模仿的天性,从教材资源出发,开展片段“微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课文情节进行模仿表演,从教材资源中开发出习作契机,揣摩文字使用的技巧。

所谓片段“微表演”,实际上是对学生理解写作手法到运用写作手法的一个辅助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对话以及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非常适合学生去学习和模仿,因此教师在教学该课文时,就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表演。以第19~34自然段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饰演“我”“母亲”“旁边的女人”这三个人物。“母亲”作为底层艰苦的劳动者,存在着不舍得花钱和支持“儿子”读书的矛盾心理;而“我”作为少年,带着青春的气息,渴望读书;至于“旁边的女人”,则是一个用来进行侧面烘托的人物。梳理好人物关系后,学生开始表演,切身体会文字的表达效果。片段中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如“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皲裂的手指”“鼻子一酸”等,在学生的表演下更加生动,直观地反映出母子生活的艰辛。而“旁边的女人”让“母亲”不要给“我”钱,又指责“我”向母亲要钱,与“母亲”的话语“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亲身的表演经历,可以更加全面地体会到“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表现效果,对这些文字技巧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后续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进而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

由此可见,通过教材课文来开展微型表演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写作手法带给文字的独特效果,并加以实践,使得教师成功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习作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助推写作资源累积。

生活“微触摸”——开展家庭互动,发olKArsUtjhBHpWBl5HHen10r50sq2obw04UnGsrRDTM=掘深层情感

在习作中经常会遇见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由于该类型的习作比较贴合生活实际,而学生对成长问题又缺乏思考,因此当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思维往往难以发散,导致出现事例相同、立意浅显等问题。教师在进行此类题目的习作教学时,不妨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余活动,让学生从细小的事件中发掘习作资源,体会真实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习作专题“那一刻,我长大了”时,就可以采用微型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蕴蓄情感,助力习作。在“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专题中,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影集、日记,来回忆让自己获得成长的某个时刻或事件。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学生对于该问题大多会以一些较为普遍化的想法去写作,如果当教师给出了模板化的思路后,还可能在习作中出现大量内容雷同、缺乏新意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新立意角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开展小型的互动活动,来共同讨论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获得习作灵感。在家庭互动活动中,家长和学生可以共同进行回忆,由于两者的身份不同,因此对同一个事件的立场和角度也有所区别。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家长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而这也就是学生对于该习作主题的写作突破点。如,在互动中,经过共同回忆学生认为母亲在自己某一年生日送给了自己心爱的礼物,但是当看见母亲眼角的皱纹时,自己才意识到母亲已经逐渐老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会认为母亲为了家庭忙碌,为了自己辛勤付出,在生日时依旧送给自己心爱的礼物,由此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而从母亲的角度出发,她会告诉孩子为家庭付出是一种职责,送礼物,庆祝生日也是母爱的一种体现。孩子的成长固然会让母亲更加欣慰,但让孩子幸福快乐才是最根本的出发点。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解析,母亲的立场也成为学生在习作时提升文字情感和立意深度的关键,学生后续的习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由此可见,实施家庭互动活动,成为了学生把握此类习作问题的契机。通过和家人的微交流,学生更好地疏通了文字情感,将家人的立场观点转变为自己的资源,有效解决了事件雷同、立意片面等问题,为后续的习作打好了基础,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质量。

微型活动的实施,既契合了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帮助学生直击目标,发现习作契机、拓展习作视野、提升习作水平。因此,微型活动是辅助教师进行习作教学的重要帮手,是引导学生形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的重要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