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依照“精读—略读—整本书阅读”的体系编排课文,略读课文不仅是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认知习惯,不仅要将略读课文视为教材体系中的内容之一,还要明白叶圣陶先生所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才是学生真正的收获”。教师针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既不能面面俱到地详教,也不能将学生完全放手,而要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依托阅读提示,做到目标简明
从选文来看,很多略读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可谓文质兼美,很多教师往往会陷入到目标难以把握和取舍的矛盾之中,结果试图将文本所有的教学价值点都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能发挥略读课文的价值。既然是略读课文,就意味着目标宜简而不宜繁,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在每篇略读课文前设置的“阅读提示”栏目,对应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取舍之后的聚焦,将略读课文的教学聚焦在一个方向上,运用从单元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和表达经验,将思维的认知推向更深处。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单元中的略读课文编选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繁星》,编者在这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很显然,这一阅读提示中的前半部分“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以回应语文要素的要求;后半部分则是为学生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借助生活中所看到的夜晚繁星。基于此,面对这篇短小的经典之作,教师不能心猿意马,更不能企图一口吃出个大胖子,而要紧扣阅读提示中与语文要素相关的两点元素,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两个维度:其一,品味文本语言,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感受作者对繁星的无限热爱和依恋之情;其二,联系自己的真实生活将想象到的画面与常态生活中所看到的繁星进行对比,分享和交流内心对繁星的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设置了“感受繁星魅力”和“我为星空代言”等不同的活动,将教学目标聚焦于此,在步步落实中呼应单元语文要素,向着文本深处不断漫溯。
二、梳理阅读策略,搭建自主平台
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直至整本书阅读,教材“三位一体”模式下的编排方式,将略读课文置于承前启后的过渡环节,旨在让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习得阅读方法,通过“略读课文”的巩固和强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为“整本书阅读”服务。这就需要教师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将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转移到阅读方法上来,通过对单元内容的梳理,发挥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名著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通过学习精读课文《草船借箭》和《景阳冈》之后,学生不仅对白话文版本的古典名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阅读策略。教师在教学本单元的略读课文《猴王出世》时,并没有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就完全放手,而是先组织学生结合前面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交流分享了与古典名著相关的阅读策略,比如“四大名著”虽然都是白话文,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的表达习惯已经与现在的说话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可以让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猜测大意,甚至直接跳过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入手,进一步明确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的特点,借助文本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以及人物细节,揣摩角色的形象特点,并相机洞察这样描写对于展现人物形象所起到的表达作用。基于此,学生带着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积累的阅读经验,展开对略读课文《猴王出世》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该放则放的方法,比如课文第1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花果山的环境,虽然语句中藏着不少生僻字眼,但没有在这上面消耗过多的精力,只是初步感受到这里环境幽雅、仙气十足即可,而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环境预示着这只石猴不平凡的未来。随后,教师则以“为什么这只石猴能够成为猴王”为统整性主问题,组织学生重点关注三进三出水帘洞的情节以及这只石猴的具体表现,从而让学生感受其敢于尝试、乐于分享的精神,这也是这只石猴能够从众多猴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猴王的重要基础。
教师通过对精读课文的梳理,提炼了相应的阅读策略,找到了阅读略读课文的一把钥匙,给予了学生广阔、自主和开放的学习空间,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搭建思维支架,形成多样收获
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基于自主性的阅读相对模糊,有很多肤浅性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点拨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为学生搭建相应的思维支架,着力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唤醒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对阅读的深入反思。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编选的略读课文是《我们家的男子汉》,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小外甥的种种趣事。在作者所罗列的几件事情中,小外甥自己买东西这件事特别具有场景感,尤其是作者对人物内在心情的刻画更为细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并梳理人物情感的变化轨迹图,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心境轨迹图的支架,在略读品味中提取关键词,体会小男孩高低起伏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坚定”,经历了几番斗争和纠结,直至最后的“狂热”。
学生在这一思维支架的引导下,不仅完成了对课文的自主阅读,同时梳理了蕴藏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将学生的身心都置放在梳理、探究和描述的过程之中,推动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和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发挥过渡作用,拓展阅读视野
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种下阅读的种子,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这也是教材在“三位一体”模式下,将整本书阅读列为重要一环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我们不难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从略读课文逐步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略读课文的阅读时间相对有限,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被其他各种学习任务和活动所占据,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效果就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求精的过程中,拓展相应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如教材中很多略读课文都是原著整本书中的节选内容,教师不应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这一篇课文上,而要借助这篇课文联系整本书的阅读,借助略读课文将阅读视野推向整本书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略读课文《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出自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孙悟空从石头里孕育而出以及一步步成为猴王的故事。由于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很多学生早已对《西游记》的剧情如数家珍,都知道孙悟空凭借着七十二般变化,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节选的部分是《西游记》第一回目,虽然与后面的情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形象特点和气质类型,有着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文的内容,更要把握整本书的主题内涵,将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从这只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中,提炼人物形象,并借助学生已经了解的后期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对于后期情节推动时的作用。比如学生首先从略读课文中了解到,这只石猴出身并不平凡,充满了灵气,这也意味着了具有其超凡的本领,为后面的拜师学艺、拥有神奇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在花果山水帘洞中,其他猴子都望而却步,石猴却敢于尝试和挑战的精神,这也正是他学成归来、敢于大闹天空、不服管教的性格基础……
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只学习了一个节选片段,但与整本书形成了有效关联,实现了认知逻辑上的统一,彰显了教材中略读课文的价值。
略读课文作为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明确其价值,既要强化从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经验,又要拓展到课外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