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语言确证与表征的对象,语言和思维是同步发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为凭借,依靠文本、聚焦文本,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表达的同时,借助文本来催生、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的“语(语言)思(思维)和谐共生”。
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蕴藏着存在的秘密,它不仅揭示存在之“是”,而且透露出存在之“应是”“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从文本的变化、文本的比较以及文本的语言表达中,去发现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积极探寻文本“语思”的切入点,聚焦文本,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为例。旧的教材版本中,其标题为《蝙蝠和雷达》,标题改了但内容却没有发生变化。关注编排的这一细微变化,是引导学生“语思”的重要切入点:为什么要改标题?原来的标题和现在的标题各有怎样的特质?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品味文本,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文本细读,有学生从文本表达的内容入手,认为文本中叙述的主要对象雷达是从蝙蝠身上获得的一种启发,因此用《蝙蝠和雷达》更具有一种仿生学、科学的味道;有学生说,《夜间飞行的秘密》更具有一种神秘感,能激发我们阅读的愿望;还有学生说,修改后的标题有一种语文的味道,能吸引我们去阅读。由此可见,聚焦文本,引导学生比较、揣摩,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围绕文本标题中的“秘密”,学生细读文本,去揣摩文章写作内容的“秘密”和写作方法的“秘密”,不仅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文本的人文话题,同时也能巧妙地把握文本写作的方法、形式和方式,也就是文本的语文要素。通过对写作方法的探究,即“多角度提问”,能顺利地突破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再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这一策略进行质疑,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夜间飞行有什么相同点?”“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雷达如何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等。
聚焦文本,探寻“语思”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语文思维的燃点。语文教材文本中,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探究的内容。作为教师,要深潜文本,发掘文本中能引发学生思考、想象的关键之处,“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语言、表达入手,落实语文素养。
支架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脚手架”。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支架有问题链、任务群、思维图、活动单等。支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导航仪,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动机。借助支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思维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善于搭建支架,助力学生的阅读探究和自主发现。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图表等工具,引导学生解读“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课文中,杨氏之子面对“此是君家果”的考题,其“聪惠”尽在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学中,笔者借助表格(见表1、表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揣摩人物的心理,领悟人物的智慧。同时,引导学生对比“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动作、语言、心理等,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思”。
在这里,图表就是教师的教学支架,也是学生“语思”的工具。有学生说,通过“为设果”“夫子家”等语言,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知礼”;有学生说,通过杨氏之子的语言“此是君家果”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善于倾听;有学生说,通过杨氏之子的“应声答曰”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敏;还有学生说,通过杨氏之子的语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善于辩论”“善言”,等等。借助图表这一思维的支架,学生能从文本中细数杨氏之子的言行举止,并透过简洁的文字表述展开深度思维,解读出丰富的人物心理,进而感悟“甚聪惠”三字的具体内涵。图表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搭建支架,可以有效助力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解释和评价。在支架的导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的放矢,思维的深度得以拓展,语言的自主建构能力得到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支架的导学、育人功能,可以让学生的认知、思维、想象等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学法”,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同频共振。立足“语思共振”的视角展开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在推动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同时,推动其思维发展,也就是优化学生的学法,实现“语思共培”。
“批注”是学习语文时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在批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即关注文本的整体;又要引导学生在“小处着手”,即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关注文本中细微的语言文字,品出独特的感受。立足全篇,要求学生对全篇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立足文本中细微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能着眼于文本中的段落、句子甚至词语等,体会其表达的效果、用词的精当。借助批注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文本质疑力、思辨力和想象力。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陀螺》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不仅向读者介绍了陀螺的外形特点,还说清楚了玩陀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制作“陀螺名片”为主要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批注策略细读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拟定陀螺的别名、确定制作陀螺的材料、讲清玩陀螺的方法等子任务,引导学生着眼整体、理清脉络,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以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最感兴趣的点,从内容和表达方面进行阅读批注。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及时标记出自己的疑问,形成了一个个“问号圈”;及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想法,形成了一个个“想法串”;及时梳理出作者的心情变化,形成了“心情图”。批注,让生成更精彩。
学法的优化,能让文本的语言与学生的思维融合、共生。教学中,教师要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指引,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语文学习策略,给学生打造语文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照文本、打量文本,为学生的语文多向思维开辟可能性空间,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经历者”“思考者”“探究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学本课堂”理念,就是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同构共生。从“语思共培”视角展开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等的协同发展,推动学生语言、思维素养的协同提升。落实语言、思维协同发展目标,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定位更精准、目标更清晰、指向更专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