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与探究式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并在减少作业总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训练效果,为后续英语教学流程的推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微课题与探究式作业的设计方式,确保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妥善应用,有效落实教学任务。
1.微课题。微课题主要指学生在单一题目框架的引导下,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本身、自主收集相关信息完成调查流程,最终达到获得知识或提升能力的目标。可以认为,微课题属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常规条件下,微课题需要从问题设计、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归纳信息、展示成果四个基础环节进行部署,按照规范顺序完成相关环节,学生能够快速建立知识体系认知,继而强化应用能力,实现理想的学习目标。
2.探究式作业。探究式作业是研究式学习的一种,其主要指从单一领域或现实条件中选择课题,并通过不断深入研究、调查、分析,最终获得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应用做好准备。探究式作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同时鼓励其以实践的方式,获取相关教学信息,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探究式作业与现阶段教学体系需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用。
1.作业类型过于单一。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作业设计存在内容重复、训练目标相对单一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选择按照应试教学需求进行设计。这种策略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但实质上容易削弱其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设计也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不适用于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环境。
2.作业记忆性训练过多。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繁杂,信息总量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选择布置记忆性作业内容,试图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以便他们在后续练习或考试时用得上。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记忆过程的正常进行。单纯的听写、默写、口头背诵属于输入过程,输出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利用记忆的知识点,易在训练或考试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3.作业评价反馈不足。现阶段,大部分英语课程的作业设计均存在评价反馈不足的问题。作业本质上属于反馈、调整教学流程的重要工具,缺乏客观性或充足性的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最终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辅导资料填充方式进行处理。这种作业类型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被动状态,不利于主动探究意识的开发,也与课程改革需求不符。
4.作业设计层次性较差。传统教学体系下,对高中英语作业内容的设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工作量,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作业完成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也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业设计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主要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自身能力范围内的训练内容,从根源层面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受传统教学惯性等因素影响,作业设计仍然存在问题,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
5.作业可复制性过强。作业属于反馈教学质量、调整授课流程的综合性活动,带有较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利用自身技能与知识经验积累,完成相关训练流程。同时,作业训练也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难度的挑战,使他们能够在尝试过程中,逐渐明确英语知识本质,并转变传统认知思维,实现理想学习目标。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均没有认识到作业所具有的引导本质,倾向于采用传统作业方式,导致其可复制性过强,无法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高中英语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对作业内容的设计与批改可能会力不从心。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作业设计层面的问题,不利于相关教学工作的展开。因此,教师要重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弊端,确保其能够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实现理想优化目标,为贯彻落实课堂教学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1.以问题任务为设计核心。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采用微课题探究式作业设计策略,使学生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在合作的前提下完成相关训练内容。微课题探究式作业需要以问题或任务作为基础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在相关条件引导下,逐渐了解主题所关联的英语知识内容,最终达到理想训练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条件进行布置,避免作业完成时间过长,背离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教学高一必修第三册“Unit7 ART”时,教师可以布置微课题探究式作业,为学生提供生词应用方式分析、语境学习、长句理解等多个研究题目进行选择。通过此类方式,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英语知识点背后的应用方式,并自由选择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题目进行探索,减少作业完成所需时间,为后续练习做好准备。
2.强化学生合作协同能力。微课题探究式作业的主体为学生,因此设计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开发学生自主性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对英语内容的敏感性,并鼓励其以合作方式完成作业,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相关需求。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作业探究流程,进一步强化微课题群组效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同伴协同配合的正向反馈,提高对英语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检查与干预,分析学生小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减少学生基础课业压力。同时,在小组合作完成课题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合作能力与问题意识进行科学培养。通常情况下,教师要保证小组成员不超过5人,并通过制定合作主持人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相关课题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贯彻落实监督检查措施,尽可能强化引导与点拨力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实际研究方向,并在合作分工前提下,利用教材、参考书、互联网资源完成研讨流程,最终获得课题教学的实际成果。通过此类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合作教学作用,有利于强化课题探究式作业的应用价值,使教学质量能够达到理想目标。
例如,教学高一必修第一册“Unit2 SPORTS AND FITNESS”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微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各种运动的基础规则,并尝试用英语进行描述与实践。同时,小组还需要将微课题研究成果整理为报告内容,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发表、讲解。通过此类方式,激发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并减轻个体课业负担,促使其在小组框架内完成探究任务,实现理想教学目标。
3.采用综合深入的评价方式。微课题探究式作业对于反馈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教师需要做好综合评价工作,确保学生完成作业后能够得到正确反馈。相对于传统作业形式,微课题探究式作业的开放性特征较为明显,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微课题探究式作业的成果信息,使评价内容能够尽可能趋向客观,增强学生对课业探究的正反馈,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此外,教师还应拓展评价维度,从微课题成果的丰富性、涉及的知识面以及讨论次数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确保作业内容能够得到深入研究,实现理想教学目标。
总之,课程改革背景下采用微课题与探究式作业设计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流程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金灿)
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