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改革背景的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工作,其目的是转变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压力。随着课程标准的持续推进,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现阶段课后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策要求,优化作业设计工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缺乏层次性。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工作,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个性化特点,导致作业设计重复,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无法深度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认为作业的存在是一种任务,缺乏持续学习的自信心。
2.缺乏趣味性。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够多元化,所以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中比较幼稚,容易被感性思维所主导。若教师布置的作业比较枯燥和单一,仅是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考查,会降低学生的探索欲望,致使其缺乏深度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后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作业数量过多。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仍存在着数量过多的情况。较多机械式、重复性的内容,导致学生探索兴趣降低,甚至产生错误的作业理念。这种学习环境,无法确定正确的作业设计方向,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4.内容单一化。教师作业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强,不符合初中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应该注意,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要将知识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创新内容,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1.自主选择,分层设计。分层作业的设计,作为课后作业优化的一种方式,分层前,教师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兴趣等进行合理分析,将分析的结论和课程教学目标深度结合,进行统筹管理,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的特点,按照基础问题、实践问题和创新问题三个层次进行科学设计,充分认识学生现有的发展能力,符合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为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发挥作业巩固、学情分析等优势,将作业纳入教学研讨的范畴,按照学生年龄规律,分层优化,可助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课后训练的数据进行整合、归纳、分析。对作业准确率达到95%的学生,他们对本章节的内容了解程度比较好,可以划分为A层次的学生,此时布置的作业难度系数比较高,多为创新类的问题。对于作业准确率在75%~95%的学生,归纳在B层次,这部分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问题,多以实践类的作业训练题为主。最后是正确率低于75%的学生,归纳在C层次,他们的课后作业应以概念、计算为主,帮助学生尽快巩固所学知识。分层作业设计,将各个层次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在内,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2.寓教于乐,趣味交流。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形式应该足够多元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本着寓教于乐的理念,积极创新,丰富作业形式。
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重视本单元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键知识,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根据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后训练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独特魅力,进而积极投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分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应的课题是“容器内的水能倒完吗”。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后,教师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鼓励学生通过分式计算的形式讲解水量的变化情况。接着,教师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自行选择容器,添加一定量的水,分次倒出,观察几次,说出水分几次能全部倒出。此时,学生利用分式计算的方法,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发挥了课后作业的独特优势。
3.控制数量,提升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后作业数量大,导致学生的压力增加。过多的作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还需要从控制数量、提升质量的角度优化作业设计工作。数学课后作业,一般由多种题型组成,其中包含了基础类的巩固题、强化题、开放题等,题型不同,难度系数也各不相同。基于课后作业的差异性特点,教师要分别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作业设计需要严格控制题型,精选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如可设计两道关于概念性的填空题、两道关于实践类的计算题、一道思维拓展题。这样的作业设计,从数量、题型等角度分析,不仅能深层次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最后的思维拓展问题,也是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的重要手段。
确定了合适的课后作业题型后,教师还要从宏观角度分析,控制作业的数量,将其把控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学生完成作业更加轻松。不同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于教师布置同种类型的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不同。为合理控制作业数量,教师可采用套餐类的作业设计,按照学生自身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套餐类作业。教师本着“控量”“提效”的原则,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创新作业设计理念,通过趣味性、多元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产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感受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积极主动完成作业。教师在数量、内容和类型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可确保作业有极强的含金量,进而缩短时间,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4.紧扣目标,精选内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工作,要注重教学相长。为达到优化教学的作业设计目的,教师要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当下的发展情况,精选合适的作业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作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为发挥作业的作用,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当然,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根据三维目标,选择合适的作业内容。学生结合定理和公式,通过“边边边”条件确定图像是否为全等三角形。随着目标的确定,教师添加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让学生在多种题型训练中探索三角形的形成过程,提高自我分析能力,符合本节课的方法目标。所以,结合三维目标,教师可设计实践操作类的问题,通过数学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要结合核心素养,精选合适内容。为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教师可通过课后训练,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对数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为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可将作业看作课程学习的重点、合理设计作业的时候,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容易实现。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实践探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促使学生作业品质得到提升,二者达到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总体而言,结合核心素养,精选合适的作业设计内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有助于提升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针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优化工作,教师要减少作业的数量,体现其趣味性、层次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随着课后作业的创新和优化,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助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符合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理科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X[2023] JKS0351。】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莲峰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