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

2024-11-22 00:00:00王广鹏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1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规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路径,进而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数学品质的良好发展。

一、点明教学目标

目标导向性不容小觑。小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较为稚嫩,计划能力较弱,如果没有目标的合理引导,极易在数学课程中出现“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学”等表现,阻碍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专业优势,点明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而课程标准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如课程标准主张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对“如何做”提出了一些建议,即教学目标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教学目标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因此,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点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主要表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核心素养目标,让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丰收了”时,教学内容是在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基础上,深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与之对应的核心素养包括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点明结合具体情境推理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应用除法口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目标。

目标简洁明了,明确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及时点明该目标,便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合理的核心素养学习计划,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的顺利推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

结合长期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教师是否在课堂充分关心学生,提升参与感密不可分。教师若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经历数学分析、探究、推理、综合、应用等过程,提升核心素养。反之,教师若不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而且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情境、问题等资源,积极引领学生互动与合作,从而达到以上目标。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先借助教材“贴瓷砖”情境导入课堂活动,再以问题促进学生互动与合作。

1.情境导入。情境具有生动、真实等特点,能够减轻小学数学教学的枯燥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节课的开始,都编排设计了情境图,教师可以直接以此情境图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示,改进课堂导入环节。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多媒体出示“贴瓷砖”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工人在做什么”“图中有多少块瓷砖”“图中的瓷砖有哪些特点”等。学生喜欢观察生动有趣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情境观察”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情境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2.问题教学。基于情境顺利导入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图中的工人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是怎样计算的?”问题紧扣数学计算,引导学生看图列式和计算,主动思考数学事物。而对学生来说,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和计算过程也会不同。如有的学生列式3×10+5×10,从左到右按顺序展开计算,有的学生列式(3+5)×10,虽然还没系统地学习乘法分配律,但他已经在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观察同学们列出的不同算式和计算过程,你们有怎样的发现?”学生可围绕新的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乘法分配律”相关猜测。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用a、b、c三个未知数概括乘法分配律的算式特点和计算方法,你有哪些想法?”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与教师互动,也可以选择合作交流的深度互动学习方法,从而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提升核心素养。

三、重视数学文化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背景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要求教师将数学文化适度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数学相关内容、充实小学数学课堂,进而借助中华民族的独特数学智慧,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数学文化,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时,教材拓展了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在《算术》中引入未知数的概念,并使用符号表示未知数,开启了符号时代的大门。同时,拓展了中国古代《九章算术》关于方程的记载以及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的“天元术”。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名著和互联网收集相关信息,在讲解教材内容基础上,向学生分享我国数学家的方程研究历史,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并且在文化熏陶下提升核心素养。

课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通过《九章算术》了解方程历史的时机,推荐他们自主阅读《九章算术》。作为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记载了大量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学生自觉阅读此书,不仅能够满足求知欲,而且对其提升核心素养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四、丰富课外数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还应保持学生数学探究的持续性。这就要求教师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宽小学数学教学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课外数学活动,这样,学生虽然结束了课堂学习,但仍旧能在课余时间积极探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优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也可以精设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平方千米”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设计“一个足球场长110米、宽9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换算成平方千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等作业题,也可以提出“调查周边建筑的实际面积”等实践任务。对于作业题,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必做”课外活动,对于实践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做。这样,课外活动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弹性,既能满足学生的持续性拓展学习需要,也能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多压力。如此,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外数学活动,可以自觉深化课后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总之,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重视数学文化价值、丰富课外数学活动,有助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小学数学教师应建立目标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将数学文化巧妙渗透于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数学活动,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优质微课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H2019183。)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