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推进中,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小学美术课堂新的内涵,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感知美术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项目的项目式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任务将零散的美术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明晰知识点的应用场景并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要想达到理想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确定学习项目的主题。学习项目的主题通常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教材内容。小学美术教材是教师构建教学目标和铺设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重点难点、明确项目主题。二是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对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理解,设计丰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主题。三是学生学情。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恰当的项目主题,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魔幻的颜色》为例。课程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颜色相关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混合变化。如,红色和蓝色融合起来变成了紫色,红色和黄色融合起来变成了橙色,黄色和蓝色融合起来变成了绿色。随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述实验,你想知道什么呢?”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根据这一提问,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为什么这些实验都与红色、蓝色、黄色有关?如果我想调制粉红色应该怎么做?”结合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如何用红色、黄色、蓝色调制颜色?”进行学习,思考“为什么用红色、黄色、蓝色调制颜色?”“红色、蓝色、黄色有哪些特点?”等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种颜色调和后产生的色彩变化,更深入地掌握了三原色的相关知识。
目前,项目主题的确定呈现出学生自行总结项目主题的新趋势。日常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源,尝试提出自己想要探索的项目主题。
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学,小学美术教学更侧重于辅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是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讲授过多专业的知识可能会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美术,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和参与感。学生在“我要学习”和“我可以”等积极想法的驱使下产生学习的动力,并积极参与项目学习。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动物的花衣裳》为例。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观察、比较、欣赏生活中的花纹,并运用点、线、色块创造图案。基于教材内容,教师设计了主题为“将动物的花衣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学习项目。阐述项目任务时,教师引入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讨论动物身上的花纹,并引导学生尝试用手边的笔和纸分享自己的想法。分享后,学生初步认识到动物花纹的多样性和美感。基于这些认知,教师深入讲解图案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如何用点、线、面描绘动物花纹。
情境创设是教师践行项目式学习的主要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确保情境具有真实性、相关性和挑战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问题驱动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分析项目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构建。同时,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合作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式学习在美术教学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实践价值。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不仅具有人文性和生活性,而且与语文等学科紧密相连,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设计项目时,需要综合考虑学习环境、实践操作和组织协调,确保学生能在一个支持性和启发性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通过跨学科内容的融入,加深学生对项目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其综合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色彩的情感》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设计了“用色彩表达人物情绪”的主题项目。学生从具体歌曲出发,思考音乐如何表达情感变化。他们认为,舒缓的音乐节奏可以表达闲适和愉悦,而紧凑的音乐节奏可以表达恐惧和激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未涂颜色的笑脸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蓝色、绿色、黄色、黑色、红色等颜色的特点,以及颜色与人物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关联,在学生总结冷色调和暖色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并意识到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后,教师鼓励学生将理解融入作品创作。
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通常会基于教学目标预设期望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达到理解概念、掌握技能、形成见解等目标。在学科融合理念的推动下,教学设计更注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教材内容,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开阔他们的视角,形成综合性的理解。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广泛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优化成果展示并创新项目评价。学生可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通过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分享所思所想。不同于传统的项目评价,“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的评价主体不再限于教师,而是结合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对项目内容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抽象的雕塑》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抽象的雕塑”。相比于以往的作品设计,教师未限制作品范围,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展示阶段,教师用手机拍摄作品并投放在电子白板上。接着,每组都选出汇报者分享创作灵感和作品细节,教师提出“如果让你给这幅作品打分,你会打几分?”这一问题,并让其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分数和理由。针对具体的评分标准,学生一边打出具体的分数,一边说明适当的理由。对于某一具体作品,人们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差异化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观点,培养其审美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提前列明具体的评价标准,依托项目目标、教学目标,制定透明化的评价机制。通过充分的观点交换,提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在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基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来拟定项目主题。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内容,并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点的兴趣。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规划项目的每个阶段,并在整个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在项目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应采用区别于传统评价体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生生互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同伴的反馈,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