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理念下综合高中建设的时代背景、办学模式与推进策略

2024-11-21 00:00:00王博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1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以职普融通、支持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特征的综合高中再次为社会所关注,并将成为高中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和中职教育变革的重要选项。综合高中在办学模式上不能是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简单加和或翻版,而应成为一种既承载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职能,又兼具职业教育属性、“多元通路”式高中办学新类型。建设综合高中,初期宜采用区域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类高中教育资源互补整合的推进策略,并做好多元发展路径的设计和对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综合高中;职普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生多样化发展;中职教育变革

[作者简介]王博(1981- ),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以职业劳动价值解析为纽带的中学劳动与生涯教育协同推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HE210132,课题主持人:王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2-0029-09

综合高中是一类兼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征,又区别于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独特学校类型[1]。它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升学预备课程、就业预备课程等多种教育内容。综合高中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提出,并逐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及发展。在科南特看来,综合高中应该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的教育,并将起到推动教育平等和民主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许多地区就开始了对综合高中的探索。在国家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综合高中。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也从高中多样化发展视角再次提出积极发展综合高中的要求。尽管国内对综合高中的探索已有较长时间,但不同时期、地区所开设的综合高中,其历史背景、建设思路、目标方向均有差异,少有具备全国范围内推广价值的综合高中办学思路。审视这一现象,其根源在于模糊办学定位下以“综合”为名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强行嫁接[3]。

近两年,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国内多地又兴起了新一轮综合高中试点建设的热潮。与过去不同,本轮综合高中建设是在职普融通理念下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和中职教育变革路径的一种探索[4]。职普融通的内涵在于职普教育之间的统筹协调、转换衔接、优势互补、开放互认与协同发展[5]。综合高中依其自身特征,自然成为高中阶段推进职普融通的一种可行选项。但鉴于其历史中暴露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我们迫切需要依托职普融通理念,对新历史时期综合高中的建设背景、办学模式和推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各地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建议。

一、综合高中建设的时代背景

总结多地综合高中建设历史发现,不同时期各地建设背景各有心声,或为变相提升本地普通高中录取,或为迎合部分学生参加普通高考的需要,抑或为解决薄弱中职校及高中校的招生难与生存危机[6]。同时,由于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清晰、课程结构不合理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等因素[7],多数综合高中都在探索中逐步夭折、萎缩[8]。当前,再谈及综合高中,其建设背景与以往相比,有了许多新内容。

(一)建设综合高中是新时期应对中职教育变革的重要选项

“普职分流”和“双轨制”一直是我国高中后教育的显著特征。这样的教育体制有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现实中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适应性人才。但在当前,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社会人才需求,并成为公众教育焦虑的一类来源。对此,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做了相应调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传统的“教育分流”修改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9]。这一方向变革,实际上也对传统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教育不仅要有效对接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要,也要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演变趋势。未来,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诸多职业将发生显著改变,许多职业任务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10],人机智能协作的新型工作模式将成为职场常态[11]。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系列职业被智能替代,但同时也会有一些新兴职业伴随而生,进而呈现出智能替代与创造效应并存之态[12]。相应地,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会被重构,对高、低技能劳动的需求占比会提升,中技能劳动会因智能替代反而减少[1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任务场景下智能技术与人类技能在“任务—技术—技能”适应关系上的差异。如在当前技术模式下,人工智能在感知、操作、计算等常规型任务上较人类已呈现出明显优势,并将实现对相应任务的智能替代;在分析、设计等任务上与人类各有优劣,人机深度协作则成为最佳劳动状态;在交流、反思、探索、决策等受人际、情感、文化因素影响较大的任务中,人工智能尚不及人类,只能起到辅助工具作用[14]。多数中技能水平劳动者正好处于技能替代的最佳区间,低、非技能劳动者则因为智能替代成本等因素而得以留存。

中级技能水平劳动者是当前中职和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与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一方面,对于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学生,要强化其升学属性,改变中职终结性教育的定位;另一方面,对于有就业意向的学生,要调整中职面向中级技能人才的目标职业方向,更注重提高学生与非技能型高人文素养职业的匹配度[15]。可见,这样的中职变革方向与综合高中建设方向正相吻合。

(二)综合高中与高中阶段学生追求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为适应

根据职业生涯理论,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即已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期[16]。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各有特点。以往我国高中教育对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关注度一直偏低,这既源于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物质资源相对短缺、公众价值追求高度一致的前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常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物质财富的丰沛,人们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元。尤其是青年人,他们有比前人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和更广阔的精神文化视野,追求更有高度、境界、品位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更多成就自我的机会,这成为了他们生涯发展的方向所在[17]。因此,传统单一的以高考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和就业质量偏低的中职教育,从供给形态上与新时代青年人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

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不仅为宏观的社会进步所推动,也源于个体对“教育经历—职业发展”关系的再认知。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及大众化前期,获得大学文凭与高品质就业、优质生活状态之间是紧密对应关系[18]。就业与生活是每个人必然的需求,多样化发展在统一的升学目标和高考评价面前的意义非常有限,就读中职学校仅为成绩处于劣势学生的无奈选择,少有人会因其人才培养特色而主动选择[19]。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单一学历层次对就业与生活的决定效应明显弱化;专业方向、职普类型、个人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则在强化。未来,在人工智能影响下,中、高技能型职位的人才需求量更会显著少于高学历人才供给;另外一些对技能和学历要求不高但能凸显人类情感价值优势的职业,也不再等同于低就业质量。对青年人来讲,与个体间差异化生涯定位相伴随,多元化生涯目标、多样化发展路径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有意义。这样,综合高中将可能成为不少普通学生的适宜性选择。

(三)建设综合高中是适应未来高等教育资源充分供给下的理性变革

一般认为,传统普职分流政策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它有利于保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一致性;二是通过多轮分流筛选也能弱化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受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和近年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将来的高等教育资源将足够充沛。逐步弱化教育分流筛选,至少将其移至高中学段之后,显然更为合理。

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让所有学生都能无差别地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同样的文化课程。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源于对不同潜质和发展需要的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20]。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特点、生涯目标、发展路径、学习需要都有所差异,如果在大学教育大比例普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后,均按传统普通高中模式“千校一面”来办学,显然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教育方针[21]。因此,以适应学生差异化需要,多维分类发展为特色的各种新型高中办学模式孕育而生[22],综合高中也被视为多样化高中办学中的一种类型[23]。且因其在引领中职教育变革、秉承职普融通理念、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上的优势[24],更可能成为未来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以职普融通为特征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

通常认为,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一种教育模式或办学类型,其典型特征在于“综合”[25]。这里的“综合”更类似于非精确定义下的原型范畴[26],可以理解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或多类型高中课程的综合,抑或多元化学生发展路径的综合。当前之所以再谈建设综合高中,一方面源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功能定位已明显弱化;另一方面也源于缺乏职业准备元素的完全升学预备型普通高中并不适合所有高中学生的现实[27]。为此,要首先厘清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特征,包括办学定位、教学组织方式和组建形式等。

(一)综合高中的办学定位

综合高中的职普融通特征并不等于就业和升学双重职能的简单叠加,或对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与中职技能课程的拼盘复合。因为这种拼盘和叠加不但无法展现综合高中的优势,反而增加了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并成为导致过去探索失败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要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双重视角重新解析其办学定位,以有效承载其“职普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优势[28]。

首先,要承认综合高中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职能。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综合高中客观上将与普通高中类似,成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学段,承载起基本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为高等教育输送预备人才的基础教育职能[29]。但不同于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的科学高中或精英高中,也不同于培养艺体人才的特色高中,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综合高中的意义应在于更好地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课程支持,但同时也具有学生个人特征优势不显著和发展需求不清晰的特点。其次,综合高中要与普通高中相区别,兼具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成为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一条路径。综合高中的职业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综合高中应较传统普通高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础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并提供更丰富的职业类课程及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综合高中学生的升学方向多会面向职业型或应用技术型高校,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多为各领域的应用技术或技能型人才;第三,直接就业也属于综合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综合高中也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和就业预备教育。鉴于未来高中毕业生将很难再获得在中、高级技术技能职位就业的可能,综合高中仅提供基础、通用型职业技能教育即可。最后,综合高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具有相应地位。当前,包含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30]。其中,中职教育在完成其就业支持功能后,仍将起到为更高层次职业教育输送具有基础职业能力和良好文化素养生源的职能[31]。综合高中在其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将更接近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中职层次的功能定位,并成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基础。

(二)综合高中的教学组织方式

综合高中应依其办学定位,通过对普职两类育人模式的组合设计,为不同目标的学生如普通高考升学、职教高考升学、中高职衔接发展、就业等提供适合的多样化课程和发展指导,帮助他们做好与各类型高等教育或就业间的衔接。但在现实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达成该目标并不容易。

在综合高中普及的美英等国,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是通过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灵活自主的选课机制来实现的[32]。在国内,阶段分流一直是多数综合高中的现实选择,如学校先开授1~2年普高文化课,再根据学生成绩和意愿进行普职分流[33]。此外,还有对口联办模式,如“3+2”中高职衔接培养,客观上也属于支持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一种育人路径[34]。

新时期的综合高中建设显然不能再简单照搬阶段分流或对口联办模式,也无法完全复制英美的自主选课制。为此,应在充分考虑综合高中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多样性办学特征基础上,设计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其中,基础性指综合高中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传承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这两项职能。因此,综合高中应面向所有学生开授充足的高中基本文化课和职业基础性课程。发展性指综合高中多数毕业生将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获得升学发展的特征。现实中,其发展路径主要有:普通高考升学、职教高考升学、中高职衔接发展三类。学校应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三类路径的针对性升学预备课程。多样性指不同学生因个人特点、职业期待、发展需要差异而生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特征。这要求学校通过丰富的课程供给和开放性选择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意愿。这样可以用“多元通路”来概括综合高中的教学组织方式特征,其特点在于为学生架设起多元发展式教育通道,在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保障学生的教育选择机会[35]。

保障基础、分类选课、自主选择是“多元通路”式教学组织方式的主要特点。为保障基础,学校应开授充足的文化和职业必修课,并明确其合格性学业标准和适宜不同发展路径的基本标准。在分类选课上,学校应根据“多元通路”为各类发展路径学生制定相应的选课规则,确定必选课程。自主选择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意向自主选择发展路径;二是允许学生在一定规则下多次选择发展路径和部分课程,这需要弹性学制予以保障。

(三)综合高中的组建形式

考虑到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给已与适龄青年规模大体相当的事实,采用依托现有中职校或高中校转型而非大规模新建方式来建设综合高中更为合理。与综合高中办学定位相比,不存在高考升学困境的优质高中和职业教育办学成效良好、社会认可度高的中职学校转型为综合高中的意义不大;对于另外一些高考升学率偏低的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办学成效欠佳、吸引力不足的中职学校来讲,转型为综合高中对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建设均有明显益处。

结合历史经验与办学实际,综合高中可行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中职学校整体转型;二是在中职学校内开设综合高中班;三是“1+1”中职校与普通高中整合转型。中职校整体转型即指该校转变办学定位,成为一所完全的综合高中。这更适合多数缺少特色、质量欠佳的中职校,以借机谋求转型发展。中职学校内开设综合高中班,指中职校在未总体转变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仅在部分班级采用综合高中形式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其避免了总体转型带来的教学资源结构性缺失和校内管理阵痛,是一种更具有可行性的阶段策略。

“1+1”整合转型同时纳入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来共建综合高中,保证了职普两类教育资源的充分供给,有利于学校后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因此较前两种方式更有优势,但也会出现普通高中因传统思维轻视综合高中、不愿参与转型的困境。

三、综合高中建设的推进策略

以“职普融通、多元通路”为特征建设综合高中,其资源需求会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发展多元路径的设计,并构建起与多元路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设想。

(一)采用区域教育资源互补整合策略组建综合高中

我国的普通高中通常为区域属地管理,中职学校则有属地或行业管理等多种方式。鉴于综合高中的职普融通特征,仅依靠中职学校或普通高中单一学校原有资源来建设综合高中非常困难。因此,建议各地统筹区域内职普两类教育资源,采用互补整合、校际共享的方式展开建设,以保证综合高中的资源基础。

互补整合的建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依托域内高中校师资帮助中职起点的综合高中尽快解决文化课师资不足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好中职校现有专业课师资保障综合高中职教序列的课程教学,并为区域内普通高中补充技术和劳动教育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在区域统筹中,对于中职起点综合高中,建议当地采用“1+N”(1所中职+N所普通高中)形式,即通过“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方式来推进建设。对采用“1+1”整合转型建设的综合高中,则有两种统筹方式:一是两校整体合并为一所综合高中,再进行校内资源统筹;二是两校虚拟整合,先在保留原建制基础上进行校际资源统筹共享,之后建成两所综合高中,或一所综合高中并保留原建制普通高中。区域统筹的重点是师资校际间流动。因此,区域内对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师资的流动、聘用等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同时跟进。对此,各地可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的区管校聘等方式,建立配套的师资校际流动、统筹管理制度。

(二)基于职普融通理念设计综合高中多元发展路径

综合高中学生发展多元路径建设是保障其办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过去,关于综合高中探索的成效不佳,多源于发展路径设计不当。例如,采用“1+2”“2+1”等简单阶段分流形式来构建多元路径,前一部分基本等同普通高中,后一部分则再行分流[36]。这样不仅未能实现多元路径的融合发展,还衍生了学生文化素养逊于普通高中、职业技能不及中职教育且增加学生负担的问题[37]。

美、英等国的多元路径是通过以“自主选课、多元录取”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及充足的高中课程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来实现的。在美国,综合高中能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并包含不同等级的学术类、职业类课程;不同高校、专业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申请学生所选的课程内容、等级、成绩提出要求,并参考SAT(高等学校标准入学考试)/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来自主招生[38]。在英国,学生完成所选课程后,还有机会获得普/职两类教育证书,如“A-Level若干科目证书+若干国家职业证书”,其既为学生提供了大学申请资格,也能成为他们就业时的资质证明[39]。完全的“自主选课”机制在其他国家的实践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日本一些综合高中就采用有一定限制的“系列选择制”来解决学生由于出路不明而无法合理选课的问题[40]。国内由于高招制度和课程资源限制,很少有学校会尝试完全“自主选课”,而是更愿探索分流机制改革。如有学校通过“分数带式招生”和“学生自愿申请+主、客观测试”相结合的分流指导,推出了引导式柔性分流机制;还有学校通过多元团队专业化分流指导,提供多次分流选择机会的方式,构建了民主式多次分流机制[41]。

其实,“自主选课”和“阶段分流”都是在为学生创建多元发展路径。前者看似对学生更有利,但若超出学生认知决策的能力范围,反而会成为发展阻碍。因此,基于前文所述的“多元通路”教学组织方式,本文认为做好多元路径设计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在保障基础前提下开展多元分类;二是如何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为“保障基础”,每所综合高中在高一均应面向所有学生,开授普通高中文化基础课,并以发展职业素养为方向适度开授一些较普通高中更丰富的劳动、生涯、技术、职业类课程。根据当前普通高中各科教学进度,高一学年末,学生应该能完成至少一半的文化课必修课程学习。此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学业情况和自身意愿,开展第一次方向选择。当学生初步确定发展方向后,学校可采用“分类选课”的方式,为不同路径学生安排好后续要学习的主要课程。考虑到学生还有再调整方向的可能,建议各校在高二年级尤其是第一学期,尽量为不同路径的学生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基础课,并允许学生对发展路径做适当的再选择与再转换。进入高三年级后一般不鼓励路径转换。

鉴于文化课学习的积累性和高考的竞争性,学生不可能仅依靠自我意愿随时转换方向。为此,学校应本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结合不同路径间差异及教学管理有序、可行的需要,制定转换规则。在高二第一学期,考虑到对前期选择的必要修正及不同路径间课程内容差异不大的情况,可允许各科文化课已达到普通高中学业合格标准的学生,对发展方向进行自主再选择。第二学期后,鉴于课程差异限制,学生转换范围应被限定在相似学业基础路径间,或仅允许从高学业标准路径向低标准路径转换。通常,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路径间会有较多共同的文化基础要求;职教高考与中高职衔接路径间在职教特征和学业内容上会有较多相似;而各类升学路径在学业标准上会高于就业路径。因此,如学生有上述相似路径之间转换或由升学向就业路径转换的需要,学校应尽量予以满足。

学生在多元路径间的转向必然会带来对多路径课程的重叠学习,为此,许多国家在综合高中引入弹性学制[42]。对此,建议各校可设置一年期弹性学制。对于那些选择普通高考升学路径失利的学生,可通过弹性学制为其再提供面向职教高考等其他路径的学习机会;对于因各类升学路径失利或个人意向调整,拟高三后再转为就业方向的学生,也可通过弹性学制为其提供面向就业的学习机会。各校能提供什么样的弹性学制,关键为教学资源所制约,并受自身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引入弹性学制必然有学生多占用学习资源,也需投入额外经费,有关成本在学生、学校和财政教育经费间如何分担,校内教学管理又如何应对学制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给综合高中弹性学制的推广带来挑战。相反,若没有弹性学制为保障,综合高中支持学生多元路径包容性发展的优势则会弱化。因此,建议各校不要从简化管理或节约成本的角度,轻易拒绝弹性学制。

(三)以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为导向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即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同路径下的课程结构与安排、课程标准与质量评价。

与多元路径对应的综合高中课程内容较普通高中、中职教育更为丰富。在普通高考路径上,由于高考为竞争、选拔性考试,所以综合高中必须与普通高中一样,开齐所有高考相关的高中文化课。在中职就业及中高职衔接路径上,也要继续开授多数中职专业课程。在逐步成熟的职教高考路径上,当前孕育中的职教高考主要有“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两部分内容[43]。作为一项规范的招生考试制度,其中的“职业技能”考核须具有充分的“教育通用价值”,因此不应为具体职业的任务操作技能,而应是代表职教特征的技术理论知识[44]。这样,该路径对应职业技术理论知识类课程,也将在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此外,综合高中还必须开授思政、德育、美育、体育等课程,以推动素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并开授一系列通用的职业素养、生涯指导类课程,以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综合高中的课程结构既存在显著的路径差异,还要考虑各路径间的衔接与转换需要。为此,综合高中应在高一年级不区分路径开授普通高中文化基础课,通用性的德育、美育、体育及职教特色的职业素养、生涯指导类课程。在高二第一学期学生完成第一轮方向初选后,各路径下仍主要安排相似的文化基础和通用类课程,并增加少量路径针对性选修课。在高二第二学期学生基本确定所选方向后,各路径根据自身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可安排针对性课程。在高三完成各路径三年学制全部课程后,对有路径调整意向的学生可安排新方向下的弹性学制课程。在该课程体系下,普通高考路径的课程结构与普通高中基本相似,仅增加少量具有职教特色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和生涯规划类课程,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正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所欠缺的。因此,只要综合高中能保证教学质量,其课程的社会认可度应不会低于普通高中。在就业和中高职衔接路径上,综合高中的课程结构较传统中职教育会呈现出基础类课程占比升高、专门技能类课程占比降低的现象。这种变革实际上是与智能时代的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结构演变相适应的[45]。在高速技术变迁的职业环境下,基础技能更有利于提升个体职业竞争力,中职教育也理应增加通用技能培养的占比[46],如更多开设以原理为导向的技术理论课程,以增强教育适应性[47]。

在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方面,要明确综合高中与普通高中在各科文化基础课上的对应关系。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课既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课时要求,也有对应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评价依据。鉴于普通高考路径下两类毕业生同场竞争的事实,综合高中应沿用普通高中文化课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若综合高中不存在区别于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独立毕业证书,那么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未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则通过其他路径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对于综合高中就业和中高职衔接路径下的职教专业课,可沿用当前中职课程标准,但应与社会人才需求演变相适应,弱化对具体操作技能的评价要求。

综上所述,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的复杂性要远高于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因此,如仅采用推动单一中职学校或薄弱普通高中校转型方式来组建综合高中,则该校的课程和师资资源基础显然难以满足建设要求。采用“1+1”整合转型或“1+N”区域资源互补整合方式组建综合高中更为可行。

四、结语

总结过去二十余年国内综合高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职普融通理念引领下开展新一轮综合高中建设,首先要明晰其办学定位。综合高中应是一种既承载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职能也兼具职业教育属性,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基础地位的高中办学新类型。为保障综合高中办学目标的实现,要探索其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简单的“阶段分流”形式已被历史证明并非良策,完全的“自主选课”也超出多数学校的资源现实。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多元通路”模式来推进综合高中办学的建议。

建设“多元通路”式综合高中要重点关注三项内容。一是在组建方式上,鉴于综合高中对普职两类教育资源基础均有较高需求,各地在组建初期宜采用区域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类高中教育资源互补整合的策略来推进,以避免单一类型起点校资源不足的情况。二是在路径设计上,综合高中在职普融通、支持学生多样化发展上较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所呈现的优势,关键在于其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路径。三是在课程体系上,综合高中的多元路径实现须以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为保障。为学生提供哪些课程、不同路径间的课程如何衔接与转换、应如何指导和规范学生选课,是综合高中课程建设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3(6):65-71.

[2]曾凤琴,庞学光.综合高中:一个备受争议的实践性论题——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6):31-37.

[3][4]祁占勇,吴仕韬.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的关键之举[J].中国教育学刊,2024(5):36-41+88.

[5]曾天山,苏敏,李杰豪.我国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现实困难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4(5):42-47.

[6]罗希明,吴惟粤.综合高中的进与退——桂、渝两地发展综合高中的探索与启示[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10-14.

[7][36] 崔志钰,倪娟.江苏综合高中的办学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78-82.

[8][33]樊晓娇.浙江省综合高中的兴办与停办[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20-25.

[9]何佑石,祁占勇.推进普职协调发展:新《职业教育法》任重道远[J].职教论坛,2022(6):45-53.

[10]Tyna Eloundou,Sam Manning,Pamela Mishkin,et al. GPTs Are GPTs:An Early Look at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Potential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EB/OL]. (2023-03-20)[2024-02-20].https://openai.com/research/gpts-are-gpts.

[11]李忆,喻靓茹,邱东.人与人工智能协作模式综述[J].情报杂志,2020(10):137-143.

[12]孟浩,张美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需求——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65-73.

[13]Daron Acemoglu,Pascual Restrepo. Robots and Jobs: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20(6):2188-2244.

[14]王博.智能时代的职业演进趋势:人机协作与人才培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39-55.

[15]王博.适应智能时代人才结构演变的中职教育变革与综合高中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3(34):22-29.

[16]姚裕群,曹大友.职业生涯管理[M].4版.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47-48.

[1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EB/OL].(2023-04-21)[2024-03-25]." http://www.scio.gov.cn/zfbps/zfbps_2279/202207/t20220704_130735.html.

[18]姜华,陈妍君.高等教育筛选功能缺失的表征、归因与重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11-19.

[19]沈有禄.谁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基于对“三州”地区15428名初三学生家长的调查[J].教育研究,2022(7):114-125.

[20]徐国庆.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24(8):35-42.

[21]张宝歌,韩嵩,焦岚.后普及时代普通高中多样化制约机制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21(1):83-95.

[22]徐士强.走向多维分类发展:增强普通高中活力的一种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21(8):18-23.

[23]李建民.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视域下“科学高中”构想[J].教育研究,2023(6):36-46.

[24]张军凤.普职协调发展视角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22(6):43-47.

[25]王福建,王阳.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价值向度、现实问题与路径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4):14-19.

[26]曾凤琴,郄海霞.对“综合高中”作为一个原型范畴的诠释——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24(3):17-32.

[27]刘丽群,彭李.普职融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64-68.

[28][41]潘海生,袁文超,宋亚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基于综合高中的案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21-29.

[29]余凯,谢珊.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0(2):40-45.

[30]陈鹏.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定位的再认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26-32.

[31]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1(4):118-127.

[32][38]张健.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思考:基于美国综合高中的比较[J].职教通讯,2020(1):98-106.

[34]杨天平,江松贵.浙江省综合高中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5(2):14-17.

[35]匡瑛,李欣泽.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高中阶段职普融通的三大主流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62-70.

[37]刘丽群,彭李.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战略转型与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9-14.

[39]余晖.英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的基本经验与现实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2):70-74.

[40]金红莲.日本“职业型”综合学科高中的普职融通实施路径分析——以筑波大学附属坂户高中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21(7):112-128.

[42]杨天平,江松贵.西方国家综合高中的学分制管理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9):36-40.

[43]李鹏,石伟平.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的政策逻辑、深层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6):98-103.

[44]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45]王博.人工智能推动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与能力结构变迁研究——以人机智能协作的模式差异为视角[J].职教论坛,2024(1):16-26.

[46]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结构改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20(9):30-36+44.

[47]马君,张苗怡.“职业基础教育”定位下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20-27.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校企合作策略
职教论坛(2016年31期)2017-03-04 19:32:14
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科技资讯(2016年28期)2017-02-28 10:46:28
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青年(2016年10期)2017-02-13 15:54:1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7:43:51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黑河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4:35:56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9:02:20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27:5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融合中小学教育初探
职业导向视野下成人学历教育专业建设要素分析及策略
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设计
求知导刊(2016年3期)2016-04-21 12: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