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价值意蕴、实施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4-11-21 00:00:00王福建王阳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1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教育

[摘要]学分银行是一项以实现学习成果认证转换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创新。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普职融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还存在缺乏政策支持、协同机制不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难点问题。为此,应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强化学分银行的多元主体协同、统一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标准、打造科学规范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从整体上实现学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类型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王福建(1975-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山东" 济南" 250014)王阳(1993- ),男,山东菏泽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山东" 济南" 2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类型教育构建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JA2001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2-0020-09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发端于韩国。1995年,韩国教育开发院首次正式提出“学分银行制”,并于次年制订学分银行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1997年,韩国政府正式颁布《学分认定法》,明确了学分银行的各项认证环节以及各相关机构的权限职责。在借鉴韩国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为系统的学分银行运作机制基础上,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也提出要逐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05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从办学主体看,学分银行建设覆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甚至存在于一些社会组织,如北京西城区市民学分银行。从政策趋势看,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中高职衔接问题,还涉及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以及终身学习需要。

《规划纲要》颁布后,学分银行制度在终身教育领域的建设备受关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陆续开展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摸索,力求通过学分银行的制度创新,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力资源强国。但是,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宽泛性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找准突破点,同时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质上是互补关系,两者横向融通、彼此促进。类型教育的提出,对学分银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类型教育背景下,一要重新审视学分银行在普职融通贯通中发挥的作用;二要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分银行如何调整。当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升学与互认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不少学生的升学愿望得不到满足。学分银行能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换算成学分,学分又能够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之间互换,对于发展普职融通具有重大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与内涵

阐明学分银行的内涵是类型教育背景下建设学分银行的前提。目前国内学者没有就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达成一致。一方面,我国的学分银行借鉴韩国学分银行的发展模式,省级学分银行正式运作仅仅十余年,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项制度。另一方面,围绕“学分”与“银行”的关系、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制度的关系、学分银行与资历框架的关系,学界争论不断,没有达成共识。通过研读文献,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对学分银行的理解。第一,学分银行是教育制度。从起源上看,“学分银行”最早是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制度提出的。2019年以后,我国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工作,学分银行作为教育制度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一些学者更直接使用了“学分银行制度”这一表述方式。例如,朱敏教授认为,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背景下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创新[1]。张伟远教授也认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我国的学分银行制度与资历框架制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紧密联系[2]。第二,学分银行是管理模式。从功能上看,学分银行是“银行”的功能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学分银行具备银行的存储、兑换等功能,但存储的并非货币而是学分,兑换的并非货币而是学历或资历证书。模拟银行的功能或特点,学分银行旨在实现对学习者学分的认证和管理,“学习者的学分如同银行账户中的‘货币’一样,没有时间的规定性,以零存整取的方式,达到一定的学分便可以兑换相应的学历证书”[3]。支持学分银行“管理模式”论的学者认为,学分银行借鉴了银行的一般功能,以学分作为流通手段,是一种效果更佳的学分管理模式。所谓学分银行,就是模拟银行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财富”进行管理[4]。第三,学分银行是组织系统。从本质上看,学分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营利性银行,它旨在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终身学习需要。尽管我国最早在2010年便有“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提法,随后又强调这一制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分银行也没能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服务机构。因此,在我国学分银行的制度化推行阶段,有学者认为从“组织系统”出发理解学分银行更为合适。例如,刘新国和孙小伟认为,“学分银行”可以作为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组织系统,“学分银行系统”更便于形象化地推广学分认证与积累制度[5]。构建学分银行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以政府为主导,又要考虑与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合作关系,“学分银行是一个由不同职能部门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6]。

国内学者对于学分银行的概念分歧,在于看待学分银行的角度不同。从近年来学分银行的研究趋势看,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转变引领学分银行的发展转向,学分银行的研究呈现出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态势。本文所理解的学分银行是包含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教育制度创新,它以学分为基础,以“银行”为关键,以灵活开放为特点,正成为一项全国性制度模式。

二、类型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价值意蕴

建设学分银行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倡议,也在于学分银行建设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有助于实现普职融通。此外,学习者能够通过学分银行兑换学历或资历证书,便于学校教师、企业职工进一步提升资历或学历。当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少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机制。学分银行能够打破人才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流动的壁垒,实现多层次人才的跨类型流动,拓展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空间;促进校企之间的人员流动,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1.学分银行制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是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理念引领。学分银行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成果、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和转换,这与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要求是一致的。首先,学分银行建设能够打破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的界限,实现各类教育形式、学习方式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全民进行终身学习。学校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学分银行为每一个学习者建立的“学习账户”都是伴随终身的。其次,学分银行赋予了人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由,增强了人们终身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频率加快,为能够适应不断变迁的现代社会,人们寄希望于教育投资,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存力与竞争力。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学分银行鼓励人们参与各类业余培训、集体学习活动或自主学习,积累的学分可以转换为相应的证书或资历,由此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热情[7]。最后,学分银行能够打通人们的求学之路,通过学分互认搭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学历与岗位技能在终身教育视域下是统一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学分银行制度打破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留出了空间。

2.学分银行制度是普职融通的必然选择。2022年,我国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建立普职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内涵上看,普职融通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沟通”,更是两者的“等值”。从内容上看,普职融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统一的标准实现两者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学分银行所提供的成果认证和转换服务,面向不同教育类型的所有学生。通过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在两种教育体系间自由流动。

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实践性、应用性、跨界性、开放性等特征。由于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学习者的大部分学习成果如工作经验的认证评定等是难以量化的非正式学习成果。学分银行能够以存储和汇兑的方式实现学分与学历或资格证书的互换,通过统一成果认定和转化标准,把这部分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直观地予以呈现,从而实现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8],为普职融通搭建平台。此外,跨界的职业教育需要学校系统之外的管理体制,开放式的学分银行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契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背景下,必须打通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互认机制,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学分银行在政策层面为普职贯通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技术支持,使普通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认定与转换具有操作可行的方法和路径[9],冲破了人才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流动的壁垒,为培养多样化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学分银行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开放性,使得各层次学习者在各阶段都能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再学习,特别是在岗职工既有国家在职培训的要求,也有进一步提升个人技能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需求。学分银行能够将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综合折算换成学分,从而保证在职培训的提升功能。从国家层面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的要求看,学分银行既使个人增值,又让企业的整体技术技能得以升级改造,还能让学校深度参与企业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升级,让教师在企业一线的技术攻关中提高自己、积累学分、增长才干,从而为产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学分银行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使教育更加贴近个人学习需求和社会实际,已成为学校和企业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一方面,学分银行推动教育内容向生活场景还原,鼓励学习者不断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深化科教融汇。另一方面,学分银行制度契合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学分银行源于企业需求,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完善自我、为企业服务,而且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与社会的联系,在生产中完成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重塑[10]。

三、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困境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经历近20年的探索,学界围绕学分银行的内涵、价值、设计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就目前而言,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走向仍不明朗,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政策层面:学分银行建设缺乏整体设计。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在政策层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标志,政策文本中首次出现“学分银行”。这一时期,学分银行主要作为学分制的一项配套制度。从范围看,学分银行覆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涵盖的对象从起初的农民工、在职教师逐渐扩展到所有职业学校学习者和成人在职学习者。围绕如何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陆续开启了“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实践探索。第二阶段以《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为标志,我国加强了学分银行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学分银行旨在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第三阶段以“国家资历框架”的正式提出为标志,学分银行建设更多的是围绕实践中问题的反思与调整。由于学分银行建设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类型,不同类型教育学分银行之间的认定和转换标准不统一,学习成果的互认共享阻力重重。为此,《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学分累积制度、学分转换认证成为构建学分银行的三大要素。总体来看,我国的学分银行政策制定所要实现的目标不断变化,政策文件也在不断调整、丰富,但学分银行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全域覆盖尚有难度。一是学分银行的运行和管理机构效力级别低,开放大学的推动力不足。二是学分银行建设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学分银行相关的政策文件,涉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领域,但以宏观表述居多,尚未颁布专门的学分银行政策文件或法规。

2.组织层面,成果转换协同机制尚未形成。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是整体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区域内学分银行合作协同机制正在形成,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一是从全国范围看,各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之间缺乏协作。广东、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学分银行都是各自为政,由于各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对学分银行的重视程度、功能定位、推动力度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使得各省市所确立的学分认定标准各不相同。如何既实现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又兼顾教育公平,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难题。二是从体系建设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尚未建立能够覆盖所有行业岗位的学习成果转换体系。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领域有限,非正式学习成果(如工作经验、岗位资历)缺乏评价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与更新跟不上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需求。为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转换,需要有社会影响力的培训评价组织、大的行业协会与龙头优质企业加入学分银行的联盟[11]。三是从管理制度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各省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管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没有改变。此外,由于未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专门管理机构,学习成果的认证实际上由不同部门负责。比如,在学习成果的管理上,学历证书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则由人社部门考核和发放,两部门之间没有信息交换的渠道[12]。

3.标准层面,成果认证标准体系有待健全。我国自正式提出“学分银行”以来,部分省市先行先试,摸索了一些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2011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建立了以提供标准指导服务为职能的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转换服务平台。2017年,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从知识、能力和技能三个维度,分7个等级具体描述了每项资历认定所应达到的标准。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研制发布了《学习成果框架》,在系统整理、编制和规范全国各级各类学习成果(教育文凭、职业资格等)的基础上,构建了连续性、结构化的学习成果体系。虽然我国在资历框架、学分银行系列标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已有的资历框架运作良好,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资历框架不完整。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多是政策建议或相关意见,尚未出台专门性的国家资历框架法律法规。广东、上海等地的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所考虑的是本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资历框架涉及各行各业的职业标准和各类学习成果的评定,但目前的学分银行建设多面向特定人群且规模较小,如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主要面向需要获取或提升资质资历的人员。三是认证标准不统一。以职业教育为例,不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有很大差异,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不同职业院校的含金量各不相同,非学历证书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的标准不一致,这些都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各类证书成果的等值互认。

四、类型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的路径选择

类型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既要契合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又要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目前,学分银行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不同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学分银行及配套制度,我国开展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结合当前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可以从强化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鼓励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形成统一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标准、加强平台支持和技术支撑等方面予以改进。

1.完善学分银行的各项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不仅关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分银行制度规范,使得各地学分银行在建设理念、治理体系、运行模式等方面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各国纷纷开始了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行动,如欧洲委员会建立的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uropeam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加拿大建立的学分转移协议(又称“泛加拿大协议”)、韩国颁布的《学分银行认证法》、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分银行制度大多数以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移为重点,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具体的实施和运行上又有较大差异。例如,澳大利亚作为联邦制国家,资格框架由联邦、州和地方的教育部门协商达成。相应地,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发挥制度优势,又要接纳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做法,明确政府职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分银行的各项制度。一是加强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通过颁布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为省市一级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指明了学分银行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出台学分银行科学管理、实施推广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各利益方的权利与责任。围绕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实践需要,以修订法律条文或出台专门性、补充性法规的方式,约束学分银行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行为,确保学分银行的运行公平公正。同时,积极制定学分银行的地方性法规。各省市和地方可以依据国家层面颁布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或现实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分银行需求,制定学分银行建设管理的地方条例。通过建立多层级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学分银行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构建起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组织框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划分类别、统一标准。学分银行涉及全国范围内学习者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和兑换,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类别上看,学分银行大致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学分银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三类,它们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但功能、作用与职责不同。英国致力于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建设,建立了终身学习联盟(Lifelong Learning Networks,LLNs),既实现了职业或继续教育院校的学生在同类院校间的学分互换,又能让学生顺畅地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转到普通高等教育。为此,我国可以成立国家学分银行总部,统筹全国各类学分银行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重点解决三类学分银行的互通与衔接问题。从层次上看,国家学分银行总部之下,可以抽调各地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人员组建地方学分银行分部,管理各省市学分银行的相关业务。三是建立能够实现学历、学分与经历、职业资格匹配互认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国外的“学分认证体系”覆盖面较广,基于国家资历框架,各种类型的学习成果都在学分认证的范围内。例如,新西兰的资格系统融合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创建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学习成果认证模式。我国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一方面要看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独特性,重视学习者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统一标准,打通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与正规学习成果之间的壁垒。例如,可以依据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已就业人员的工作经历,反向对企事业单位有需求的工作人员进行学历认证,将实际掌握的技术技能和相应阶段学历教育的技术技能要求进行对照,在适当增加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考核的基础上认定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为学历。同时,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和培养的学生,在对其技术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的基础上,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为构建技能型社会集聚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2.强化学分银行的多元主体协同。推动学分银行建设惠及全民,不仅需要加强区域内的学分银行联盟建设、跨区域的学习转换业务合作,而且需要政府、学校、行业等多元主体的联动协同。重视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是国外学分银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建立了类似于学分银行的认证机制,通过签订“转学课程协议”或“合作协议”,实现大学与社区学院的学分和课程互认。新西兰学分银行中的学分获取标准,由新西兰资历认证局、新西兰教育部、各行业的劳动力发展委员会、大学学术项目委员会共同开发制定。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主体既包括政府、教育机构,也包括行业组织、企业、培训机构等,推动“政校行企”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的协同联动,对于搭建学习成果互换的“立交桥”、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至关重要。一是鼓励各方利益主体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政府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发起者和规划者,政策文件引领学分银行的发展方向。学分银行最早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话语中,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都离不开学分银行。学分银行不再是一项推动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而是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属于社会建设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范畴。为此,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机构,建立学分银行建设参与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方主体参与的主动性[13]。二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主体,学分银行建设作为教育制度建设,理应由教育机构承担主体责任。学校的职责不仅在于参与学分银行建设的管理,通过制度变革维持学分银行的良好运转,而且在于促成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学分银行与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要面向行业企业分享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教育变革趋势,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员工的学历提升需要,支持员工在职进修。三是成立学分银行联盟巩固合作成果。学分银行共建的社会意义在于实现学习成果认定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14]。学分银行联盟是多个参与主体基于一定规则建立的合作共同体。建立学分银行联盟,能够有效发挥学分银行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和合作机制的作用,促成和加强教学品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的互认和共享。此外,建立联盟还可以降低成员间合作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合作深度并在较短时间内达成共识。

3.形成统一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标准。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标准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连接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的“桥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分积累与转换标准的开发与制定,不同层次、类别的课程的学分不同。目前,我国各省市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转换规则不尽相同,一些地区的自建标准欠缺科学性,难以保证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的公平公正。为此,我国应尽快从成果类别、成果层次、学分指标等维度着手开展标准统一工作,规范面向学习者个人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的流程,使各类学校都能按照此标准和流程确认个体是否具有进入该校继续学习的基础条件,个体能够依照此标准预判自身资格的获得情况。一是由学年学分制转为完全学分制是统一标准的前提。学分银行中可流通的“货币”是学分,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必须有统一且可参照的标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生按学期或学年修完一定的课程并拿到学分后即可正常毕业。实行学年学分制方便管理学生的学籍,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都是固定的,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完全学分制要求打破学习时间和内容的界限,建立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和严谨规范的学分管理程序。此外,实行完全学分制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学习兴趣出发,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自主决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二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是统一标准的突破点。资历框架作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含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学习成果[15]。资历框架的作用是将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反映为资历,学分银行则是将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尽管两者的功能不同,但关注点同为学习成果。学分银行要实现学习成果的系统管理,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如学习成果如何分类、哪些学习成果可以转换为学分,这一标准即资历框架。目前我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北京、广东等地的国家资历框架试点建设多局限于职业教育领域,缺乏各类学校、行业企业、群团组织的广泛参与。为此,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要加强国家资历框架的顶层规划设计,使国家资历框架的实施有法可依,明确各利益主体的地位、职责及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着眼于学习成果的分门别类管理,使无论何种形式的学分成果在资历框架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等级。健全国家资历框架质量保障体系,规范资历开发、评估、认证和授予过程,提高要认定的各类资历的“含金量”。三是如何有效识别学习成果是统一标准的关键。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应当是可识别、可衡量、可转换的。从类别划分看,学习成果包括课程学分、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正式学习成果以及非正式学习成果,这些成果的颁发部门、社会认可度以及呈现的信息差异很大。从层次划分看,学习成果必须先进行分级,但并非所有的学习成果(如社会实践)都有等级划分,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认定和转换规则。从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设计的识别标准看,所关注的是如何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描述,描述后的学习成果(如学分)能否体现其原有的价值。例如,2018年澳大利亚对学习成果分类的标准进行了修订,每一维度都增加了关于“重点领域”的详细阐述,目的是更直观地呈现学习成果描述的内涵,区分不同资格类型。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建构分类型分层次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按照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包括实体性标准和程序性标准两部分。按照性质,标准体系包括基准标准、认证标准和转换标准三部分[16]。这一标准体系的构建,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提高学分银行的公信力。

4.打造科学规范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信息管理平台是学分银行认证、存储和转换学习成果的基础条件。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通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强大便捷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实现学分银行的规范有序运行[17]。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类型多样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但在统一技术规范、跨平台数据互通等方面还有待突破。为此,首先要明确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信息管理平台是综合性信息处理系统,应具备管理和服务两大功能。一方面,学分银行的业务模式具有组织架构庞杂、地域环境分散、信息交互频繁、管理错综复杂等特点,需要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存储和分析海量的资源,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不能单考虑平台本身的功能架构,还应充分考虑平台之间的联通性与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18]。信息管理平台需要整合各种异构平台的数据资源,面向行政部门、个人学习者、行业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提供智能化服务。在设计理念上,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必须坚持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标准、满足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并实现为个人、企业、机构和教育部门等提供学习教育需求和政策建议为目标。

此外,拓展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职能。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与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是紧密联系的,从目前我国学分银行的认证服务来看,大致分为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和学习成果认证点三个层级。三个层级的权限和业务范围不同,能够分级分类地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但开放性不足,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建成规范开放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既要延续学分银行系统架构的理念,又要不断拓展服务职能。例如,实现身份证号的唯一识别功能,不再区分职教、普教学籍学号等信息,验证身份证号即可完整呈现个人所有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个人多次选择不同教育类型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充分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信息管理平台的覆盖面、准确度及可信度。目前,大数据技术、区域链技术等可直接支持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偏好,构建个人多维度学习的轨迹画像,而且能够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区块链技术的链式时间戳赋能学分记录可追溯,分布式账本赋能学分认证去中心化,智能合约赋能学分转换自动履约,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19]。因此,必须充分应用前沿信息技术,搭建功能完备、能力强大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使学分银行的教育、经济及社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敏.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的重要支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9):77-84.

[2]张伟远,谢浩,张岩.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8-62.

[3]厉成龙,杨强,厉建刚.高职教育推行“学分银行”模式的透视与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9(52):280-281.

[4]孙冬喆,吴遵民,赵华.学分银行建设的国际比较与评析[J].职教论坛,2013(9):40-48+57.

[5]刘新国,孙小伟.“学分银行制度”的意义探索与功能厘定——解读语词背后的制度信息[J].成人教育,2021(8):65-70.

[6]申秀清,尤慧琴.回顾与展望: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之路[J].成人教育,2019(5):15-20.

[7]谢浩.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8-14.

[8]吴一鸣,李文静.扩招推动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困境突围[J].教育与职业,2021(19):27-33.

[9]彭小慧.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9):20-27.

[10]郭峰.基于校企合作框架的学分银行项目实证分析[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4(1):54-58.

[11]吴南中,李丹,李慧玲.学分银行联盟战略:组建价值与构建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4):58-62.

[12][14]厉毅.融入区域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逻辑、难点与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2(8):76-83.

[13]熊艾莎,盛湘君.基于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18):27-34.

[15]张伟远.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28-35+45.

[16]郭富强.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6(2):34-42+79-80.

[17]于倩.国家资历框架下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49-55.

[18]余燕芳.教育大数据背景下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理念与技术架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6):53-59+80.

[19]张双志.“区块链+学分银行”:为终身学习赋能[J].电化教育研究,2020(7):62-68+107.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5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19:37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期)2016-01-28 11:07:58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