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民
摘 要:文章介绍“学分银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加以借鉴,简述“学分银行”研究意义。最后论述学分银行制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尤为重要,并简要提出我国现阶段在中高职院校实施该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学习;中高职教育;非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49-02
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学分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功能是学分累积和转换。学分银行引发了教育教学革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分银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经验借鉴
所谓学分银行,是模仿了银行所具有的储蓄功能,无论是在固定的课业时间内所得到的学分,或是课外所学习的技能,都可以累积到自己的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制允许学生将自己通过完成课业或技能所得到的学分存储在学校或机构的系统中,不受时间限定,可在累计学分期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或缩短学习的时间长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开放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制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单一的“学分制”相比,首先,学分银行突破了时间限制,积累学分的时间可以相对自由地延长或缩短;其次,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中的专业限制,学生可以在学分累计的过程中学习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技能来储存到自己的学分银行中。
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这一理念就被提出来,逐渐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文化等发展与终身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存在于特定年龄层。随着终身教育的推广,各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建立相应的全新的、相对灵活性较高的教育体系。
西方国家多年前开始实行“学分制”,随后这一制度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不断得以发扬光大。我国在2004年才提出“学分银行”这一概念。2005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学分银行”,2006 年又作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学分银行”试点的安排。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写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条目。在教育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6 个试点项目中,包括“学分银行”制度,拟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我国虽然在一些地区已实现了学分银行制度,但与欧洲、韩国等相比较,我国“学分银行制”还不够成熟,一直处在完善的过程之中。主要以借鉴国外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为主,比如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等。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的差异,决定我国在实施学分银行时可能难以做到全国各地统一一个制度。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地区的差异,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实行相对适合的制度,以便学分银行能够更好地执行,为人才培养和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分银行”的研究意义
首先,推动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学历并非衡量一个人知识与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学分银行制恰恰迎合了这一需求。这一制度并非仅仅为在校学生所定制,而同样为普通社会大众所参与。非在校生可以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相关机构的专业认证后加入到自己的学分银行中。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同样包含着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学习活动。学分银行制充分促进“终身学习”这一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充分调动民众加入到“活到老学到老”行列的积极性,从而构建学习型社会,使得非学历教育在国民中普及开来,不再因为学历的限制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其次,加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链接。学生忙于自己的学历课程而忽略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一些非学历课程的学习,主要原因是学历课程可以得到国家机构的正规认证。学分银行制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一些曾经不被“认证”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学习,通过学分银行所累积的学分加以认定。学分银行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让正规高等教育与相对非正规的高等教育可以有效地结合。
三、学分银行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应用
学分银行的优势除了促进终身学习外,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这在中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会因学生学习面的不断加宽而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努力拓展新的科研方向。中高职的衔接教育,是一种特殊又新型的教育模式,随着中高职教育的普及,两者间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中高职教育主要倾向于培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型且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而学分银行制恰恰是为更好地促进非学历教育而服务的,所以,学分银行是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或方式方法。
在中高职中实践学分银行,必须从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且有效的具体办法。首先,“选课”是中高职学校中实行学分银行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学校通过开设尽可能丰富并且质量较高的课程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目前,大多数中专、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来说,选修课的种类并不多,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延后了学分银行的建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大部分的老师忙于主修专业课程而无法准备选修课程,或者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匀,主修课老师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课程老师的比例。其次,中高职院校的经费欠缺也导致了学分银行无法很好地实施。由于经费欠缺,学校无法引进专业的实习设备、实验器材,学生没有机会积极参与非学历的实践类课程,只能通过书本知识学习,然而,这对于偏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使得中高职可以更好链接,学分银行制是必不可少的办法。针对现阶段我国中高职院校执行学分银行制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应该平衡师资力量,转变传统观念,理解非学历课程和学历课程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向中高职院校拨出一定数量的经费,定向用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终身学习是大势所趋,学分银行制是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国在学分银行上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应该借鉴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比如韩国学分银行制和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同时根据国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为了学分银行制的有效落实,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并且建立线上以及线下的信息服务操作系统。由于中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分银行制在中高职教育的链接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方向,而且有助于非学历技能和课程的学习,培养符合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技术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中高职学校的资源有限,相关部门应该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用于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学分银行系统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选修课程的开展。同样,中高职学院也应该从传统的思路中走出来,将学历课程与非学历课程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若学分银行制可以在中高职院校中很好地实践,必定对中高职教育的链接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社玲.韩国、欧洲学分银行实践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陈晶晶,陈龙根.韩国学分银行制及其对我国构建完全学分制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08).
[3]郑春华,高壮峰.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的摭谈[J].继续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