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搭建表现舞台,可以尽显农村学生的创想天赋,学生通过多思考,巧动手,将数学课堂中的“困难”变为“能力”。要以探究式教学为蓝本,致力于打造学生的“表现舞台”。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手能力;表现舞台;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420;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29-01
农村学生有时更多地表现出羞涩、胆小,害怕回答问题,一节课很少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试问这样的课堂是完整的课堂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若被扼杀,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目标呢?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需要我们农村教师为孩子搭建更大的“表现舞台”,让学生主动活动、猜想思索、动手操作。
一、“表现舞台”可以尽显农村学生的创想天赋
给数学课堂搭建“表现舞台”,目的是用生动的数学课堂唤醒孩子们的创想天赋。要给孩子们活动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尽情展现其联想、创想等方面的能力,开启他们自己的创想之路。课堂正如画廊,那是艺术家们尽情挥动笔墨的地方,孩子们就是课堂上的一个个小艺术家。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创想、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更是不能忽视,他们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比较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问:“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相等吗?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会说:“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求体积。由于底面积和体积相等,所以它们体积相等。”接着追问:“你能比较圆柱和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吗?还会相等吗?”学生说:“会相等,它们底面积和高也是一样的。”接着大胆让学生验证猜想,并适时提醒学生联想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看能不能把圆柱进行转化,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进而引发学生再一次思考。然后提问:“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合作中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同时加以追问:“其他小组也分成16份的吗?有分得更多的吗?”有学生说:“我分了32份,他分了64份。”追问道:“比较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吗?”通过合作并比较各小组的结果,可以发现无限去平均分圆柱,就能拼成长方体。顺势让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适时追问:“想一想可以怎么样求圆柱的体积呢?”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再一次确定长方体与圆柱的转化关系。这样,让学生从猜测到验证,在合作中自我感受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农村课堂教学只要搭建“表现舞台”,学生可以创想出各种意想不到又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学习方法。
二、数学课堂中致力于打造学生的“表现舞台”
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把课堂打造成孩子们创想的“表现舞台”,让孩子们在生动、充满浓厚兴趣的课堂中学习、探索,真正实现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新教材“大树有多高”时,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实验的舞台”。想到学生内需动机,我仅仅在活动前抛出一个简单问题:“一棵大树有多高,你可以怎么量?可以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学生讨论之后,纷纷说出了各自的想法。有的说道:“可以测量一根长棍子的高度,然后去比较和大树的差距,估算实际高度。”有的回答:“可以爬到树上,用竹竿、米尺等工具想办法测量。”有的猜想:“能不能借助影子,利用相互关系具体计算高度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搭建了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舞台,接下来就需要学生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让各小组成员在阳光下把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并记录数据。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的科学性,我让学生再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样测量每根竹竿的影长,并记录数据。回到课堂后,我让学生们计算出竹竿和影长的比值,并问道:“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吗?”汇总各小组的数据,学生们发现每次计算出来的比值一样。然后追问:“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存在什么关系吗?”在这里,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正比例的关系,量化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利用比例的关系,根据对应数值列出比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通过尝试自我解决问题、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逐渐建立农村学生学习的自信,利用他们独特的实验能力,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变成提高“能力”的过程,这就是搭建“表现舞台”最重要的出发点。虽然农村现代化多媒体设施比不上城市,但生活就是我们的教学器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结束语
针对农村学生的教学,需要搭建合适的“表现舞台”,把农村生活的素材与课本相联系,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表现舞台”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善农村教学的局限性,因为讲授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农村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农村学生搭建好“表现舞台”,可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学生推向时代的舞台,尽显学生的才智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