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大循环通过多样化的运动项目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好体能大循环?让我们走近幼儿园的实践。
体能大循环的开展需结合幼儿运动发展水平,巧妙利用户外材料的不同摆放方式,设置走、跑、钻、爬、综合障碍等活动区域,让幼儿循环运动。这不仅让幼儿在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加强了幼儿间的互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以实践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展体能大循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体能大循环实践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级组的小场地循环。起初,我园将体能大循环安排在晨间入园时。中班和大班分场地锻炼,在一楼划分了两条循环路线,中班围绕操场锻炼,设计了走平衡木、S形绕障碍物跑、手脚着地爬、翻越轮胎等活动;大班在架空层锻炼,设计了跳呼啦圈、攀爬等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教学团队对体能大循环的规划进行了反思。教师普遍认为,体能大循环将单项的基本动作进行了组合,有利于不同年龄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有了固定的体育锻炼时间,有利于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此外,体能大循环的活动形式较为新颖,起初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尽管体能大循环优势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幼儿等待、拥堵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循环运动量较少,锻炼效果不显著;当天入园较晚的幼儿无法参与体能大循环。针对以上不足,教学团队进行多次研讨,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了第二阶段的体能大循环。
第二阶段:双楼层联动式的混龄体能大循环。在设计第二阶段的体能大循环时,我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不提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幼儿的运动频率来提升运动量。二是动作设计更加系统,服务于“提升幼儿身体素质”这一目标。三是推迟体能大循环的时间,让每个幼儿都不错过运动的机会。
教学部依据我园楼体特色设计了双楼层联动式的混龄体能大循环方案:在一楼布置了攀爬组合区、S形奔跑区、平衡区等,并在草地区域添加匍匐爬、走轮胎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锻炼幼儿走、跑、钻、攀、爬等动作;在二楼设置摸高、跳绳区域,利用转角平台设置投掷区,以此发展幼儿跳和投掷的动作、锻炼幼儿的上肢力量,针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展开有效锻炼。第二阶段的体能循环各区域设置的路线较多,如在“民间游戏坊”区域就有六条路线供幼儿选择,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体能大循环线路流畅,提升幼儿的运动量。
经过两周的体验时间,我园组织教师对第二阶段体能大循环进行了反思。教师普遍认为,场地空间的充分运用,使体能大循环在流畅度、运动量等指标上有了显著提升。师幼互动较上一阶段增多,重新燃起了幼儿的兴趣。然而,改进后的体能大循环仍存在问题。例如,活动器械较重,不便于幼儿摆放和收纳;幼儿自主选择循环路线导致部分幼儿在一些运动项目上长期缺乏锻炼;混龄循环无法突出幼儿年龄的差异性,不能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锻炼。
第三阶段:分级组的双楼层体能大循环。经过教研,教学团队决定在第三阶段体能大循环路线中保留大班级一二楼联动的设计,但将中大班幼儿分流,大班围绕操场和二楼锻炼,中班在架空层进行循环。幼儿需全面体验各锻炼项目,且可选择同一项目的不同难度。
大班路线是:在魔方堡旁草坪设置平衡组合,并将轮胎山铺平,增设两根平衡木;魔方堡变成三条路线,设置匍匐爬和手脚着地爬等活动;操场设置翻越、跨跳、行进跳绳项目;二楼搭建平台变为负重走区域,廊道和斜坡是摸高区和投掷区。
中班路线是:在草坪设置匍匐爬和侧身钻项目,音体室旁变为投掷区;滑滑梯路线保持不变,民间游戏坊及架空层变成木梯攀爬区;木梯组合由原来的S形变为四横排形;架空层原地拍球变为行进间拍球,校门区域增设“矮人走”和翻越梯子项目,取消了攀爬墙,保留了翻越轮胎;音体室门口变为手脚着地爬和走平衡木,雨天则将草坪的侧身钻活动改为音体室内。
经过改进后,第三阶段的体能大循环的线路更为合理。之前,在二楼大斜坡旁的负重游戏,游戏路线和楼下的路线冲突,且转角平台投掷需要教师不停捡球,不利于游戏的开展。我园将两个游戏的场地对调,负重游戏搬到二楼转角平台,并将负重材料根据重量标注了颜色,便于幼儿选择。二楼大斜坡换成了投球游戏,球一投到斜坡上就自动滚下来,省去了捡球的不便,提高了整体循环的流畅度。此外,优化了材料的取放,方便幼儿使用,也解决了教师搬运的问题。
教师普遍认为,改进后的体能大循环将中、大班幼儿分开循环,大班幼儿不会被中班体能较差的幼儿所阻碍,加快了大班的循环速度。但遇到雨天,只有中班幼儿可以继续进行体能循环锻炼,大班幼儿由于部分路线在户外而无法继续参加锻炼。其次,中、大班分流循环不能发挥大带小的作用。另外,大班的循环路线较长,人数相对少,整体循环流畅,而中班人数较多,循环路线较短,相对比较拥堵。
开展体能大循环的反思与总结。
首先,体能大循环的设计不是简单将基本动作全部选入大循环即可,要依据幼儿现有的动作发展水平设计动作的难度和运动量。例如,中班幼儿普遍可以做到原地拍球,于是在体能大循环中增加了行进间拍球的活动;大班幼儿可以做到双脚连续跳跃,由此在体能大循环中增加了跨跳组合项目。
其次,幼儿的动作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每个动作项目中也应有不同难易程度设置供幼儿选择。例如,在中班木梯组合活动中,四条路线分别用不同高度、长度区分难易程度;在大班负重走活动中,提供不同重量负重物供幼儿选择;在投掷活动中,投放纸球和投篮球供幼儿选择。
最后,在材料、空间的利用方面。一是开展体能大循环并不需要较大的园所空间,只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空间条件,如架空层、大厅、楼道、露台等,就可以创造有利的循环场所。二是要依据不同场地地面材质、场地面积大小设计动作项目,更好满足幼儿的运动要求;三是要在运动器材上体现出园所的特色。例如,废旧物品可以一物多用、灵活组合,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动作发展需要。我园投放了很多废旧物,如轮胎、报纸球、水瓶等作为体能循环的材料。四是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取放。这既能保障幼儿的运动效率,又可以减少教师搬动材料的不便,有利于教师更多关注活动中幼儿动作的发展。例如,为了避免教师每天搬运攀爬箱,我园将其放在一楼架空层,既为教师减轻负担,也不妨碍幼儿的户外活动。
开展体能大循环的目的是为促进幼儿的健康,而非展示热闹场景,应依据场地空间大小控制好参与运动的幼儿数量,将保障幼儿的安全放在活动的首位。为了保障幼儿的安全,我园在每个动作项目点都会根据场地大小、安全风险大小、动作难易程度安排不同人数的教师或教辅人员。在活动开展前对其进行安全培训,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当某一区域幼儿人数过多时,我园会通过增加通行路线、增加材料的方式进行分流,保障幼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