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赋能,成就每一个儿童

2024-11-20 00:00:00曹湘瑜
教育家 2024年43期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出台,直指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质量评价是成就高质量教育中特别重要的环节。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南幼儿园长期致力于童画研究,基于《评估指南》的方向指引,让评价成为带领幼儿园持续改进的力量。

关注“每一个”,让评价权随行

《评估指南》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对于“每一个”的强调,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儿童是评价主体的意义,更加明确教师作为观察者的意义。在园内,教师会借助涂画笔记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支持是否适切,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材料、适宜的课程,支持幼儿的发展。我们提供场景,比如室外的涂画笔记屋,给予孩子们随时记录身边新鲜事、有趣事的机会,孩子们会把在幼儿园里观察和发现的内容放在里面。经过多次涂画分享,教师发现了孩子们自主的征询、点赞、讨论、分享的自我评价过程。

回望曾经对童画的评价,大多以他评为主,现在的评价更趋于多元化、个性化。我们给予提示,激发教师去“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比如“当一个或几个孩子投入活动、探索或游戏时,我会静静观察,并记录表现”。这些直接提示明确指出相应情形下,教师要做些什么,职初教师看到也能理解。

关注“支持性”,让发展权可见

《评估指南》指出,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

对儿童的支持,不应仅体现在那些儿童做得好的事情上,更应体现在他的发展需求上;不应仅体现在有限的时空里,更应充盈在不同的场域中。我们对童画实践做了课程效度的评估,发现存在两个困境:第一,童画活动受课时局限,儿童无法从容和充分地表达表现;第二,儿童的体验缺少连续性,无法获得推动持续体验的机会。

针对于此,童画实践开启了从一节课延展到一个单元的改变。活动前,儿童通过提前欣赏、反复感受,在个别化学习中积累经验;活动中,儿童通过自主选择材料,大胆表征情绪情感,与同伴分享;活动后,儿童继续通过个别化学习获得新的感受和体验。曾经以教师预设为主的童画活动,如今变成了高、低结构活动的“手拉手”,教师用“软化边界+柔活活动”的系统教育观来看待童画活动,理解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在新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更从容地展开观察评估,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关注“一对一倾听”,让表达权落实

《评估指南》提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要走近了解儿童,倾听不可缺席;要解读评价儿童,真实才最有效。在解读童画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段回到儿童叙述、倾听儿童语言、了解儿童想法的历程,教师发现自己的理解与儿童的表达常常存在应然和实然的差距。教师为每一位儿童建立了“童画档案袋”,通过对每位儿童不同作品的持续倾听,并真实记录儿童的叙述,分析童画背后儿童的年龄特点、性格画像、经验经历、情绪情感等。我们开展教研共读、家园共读,多角度地理解儿童,实施尊重儿童实然、支持儿童发展的行动跟进。

“一对一倾听”儿童,不仅是儿童自己的一种课程经历,还是教师评估自己应然行为的有效路径。教师有机会关注和聚焦儿童讲述的某个画面和细节,真实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体验,继而推动自己采取科学的教育行为给予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