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期,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还处于分离焦虑状态。萌弟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男孩,他的焦虑情绪很明显,尤其到了午睡时间,他会想念带养他的婆婆。我经过观察发现,萌弟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理能力偏弱,主要体现在叠裤子、穿裤子等一些需要动手的事情上。
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上好厕所后陆陆续续进了午睡室,我突然听到轻声啜泣声。只见萌弟坐在小床边上,两只小手捏着裤子口袋,看上去局促不安。我问他:“怎么了?”萌弟说:“我不会脱裤子。”我说:“没关系,你试试看。”萌弟站在小床上把裤子褪到膝盖处然后坐下,用手边拉着裤腰边哭:“我不会。”于是,我帮助他脱下裤子,然后将其放在小床上铺平,并用动作暗示他如何叠。
第二天,萌弟自己脱了裤子,然后问我:“老师,是这样叠吗?”我鼓励他,并指导他叠裤子。第三天午睡时,我发现萌弟早早就躺下了,但他并没有叠裤子,而是直接放在了床尾。于是我提醒他:“萌弟,要把裤子叠好哦!”巡视了一圈后,我看到裤子还是老样子,于是问他:“怎么了?你是会叠裤子的呀。”萌弟愁眉苦脸地坐在小床上。我拿起裤子,将裤腰对着他说:“这里反了,手从这里伸进去把它拉出来就好了。”萌弟这才开始动手。
理解幼儿的畏难情绪,关注幼儿成长。从年龄特点来说,萌弟自身的发展相比于较大年龄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差距;从心理角度和家庭因素看,离开了家人的包办,萌弟会有“懵”的状态,所以我理解他的“不作为”。从坐着不动独自哽咽到主动询问我叠裤子是否正确,这说明萌弟愿意去做并且想做好这件事。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耐心等待,萌弟从一开始不会到熟悉叠裤子,再到在帮助下可以试着叠裤子,这些无疑是孩子自己的突破和成长,他的点滴进步都应该得到关注。
跟进幼儿的家庭指导,争取家长配合。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动手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练习。我通过和主要带养人沟通了解到,作为家中二胎,爸爸对萌弟格外宠爱,因此他生活方面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父母忙于工作,家中事务全权交由保姆阿姨,导致萌弟自己动手的机会少。我和萌弟父母以及照料人反映了情况后,萌弟迅速熟悉了叠裤子的步骤,而这与保姆阿姨在家中的教导密不可分,家园共育初见成效。
寻找幼儿的实际难点,把握关键问题。在萌弟自己叠裤子的过程中,我一开始只关注到他叠裤子的方法,因此当他学会叠裤子之后,便以为没有问题了。原来那天萌弟脱下来的裤子恰好没有反,所以他很顺利地叠好了。我进一步观察得知,对于幼儿而言,难点不在于怎么叠,而在于裤子如何翻面,哪一面需要翻出来,手从哪里伸进去。找到问题的源头后,便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解决幼儿的困难,分解具体步骤。发现了萌弟的问题所在之后,我将重点放在怎么翻裤子上,并分解了步骤。首先,教萌弟分辨裤子的正反,了解正面会有图案、口袋等,反面可能有边。其次,引导萌弟找到大洞洞伸手进去,等手从裤腿里伸出来,再抓住裤脚拉出来。为了减少出现“反了”的情况,我还指导了萌弟脱裤子的方法。
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幼儿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看法、对劳动成果是否珍惜等。在萌弟学习自己叠裤子的过程中,他慢慢学会独立、自理,知道并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快乐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