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管理赋能集团园高质量发展

2024-11-20 00:00:00张银雪
教育家 2024年43期

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在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品牌影响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第一幼教集团构建了一园五址的集团化办园模式,为区域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集团化办园进程的深入,一系列挑战也随之出现,比如目标意识不明确、园际间工作重叠、团队协作意识弱、集团共生意识缺乏,这都是制约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为突破发展困境,实现集团内部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转,我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力求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将集团的战略目标细化为具体项目,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科学的计划安排、有效的资源调配和严格的监控评估,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得到精准执行和高效推进。我园施行“三七二三”项目化管理,指的是“三重维度”“七大要素”“双线并行”和“三项机制”,通过扁平化的组织体系,系统调配服务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

“三重维度”锚定项目目标

项目化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我园立足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一是成人,涵盖幼儿、教师和领导组的全面发展。我们致力于培养主动参与、专注合作、创新乐观的现代娃,让他们在“渔文化”的熏陶下全方位成长。同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系统培训、交流和研讨,打造进取开放、兼容并蓄的教师团队。领导层面,我们强调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通过领导力培训、园际交流和项目合作,提升管理能力,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

二是成事,涵盖影响集团发展的各个层面,比如更为科学和符合幼儿个性需求的一日生活流程,有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能力提升的游戏材料投放策略等。此外,集团管理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成事标准,它使得幼儿园的日常运营更加顺畅,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三是成作品,即产生具有实体形态或可展示的成果,为其他幼儿园或教育者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实质化经验。比如教学类成果,形成具有渔文化特色的教学案例、项目活动成品等;创新性成果,利用集团化办园的优势,各园所可以共同研发新的教师研训模式。

“七大要素”研制项目方案

研制方案主要通过自主申报和行政分工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对项目择优进行整合协调,避免出现工作交叠的现象。

在项目选择方面,基于“成人、成事、成作品”的目标导向,幼儿园的三年发展规划分为五大发展项目,包括“红色领航·渔智卓越”发展项目、“研训同行·渔悦团队”成长项目、“创评融合·渔趣课程”建设项目、“和谐共生·渔育家园”共建项目、“优质共享·辐射示范”探索项目。落实到本学年,则细分为了六个子项目,致力于实现集团发展目标。

在人员确定方面,每学期初,总园长向全体行政人员传达教育局以及集团园的重点工作,并对各项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各行政人员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责和优势,申报本部门准备完成的重点工作。此外,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可以找寻有共同研究兴趣的人员自主申报项目。申报之后,领导组整合协调项目、提出初步意向,然后交项目组负责人做最后确认。这种申报方式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重复、积极性不高等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

在项目拟定方面,我们对项目的研制提供了表单的支架,也提出了一些制定时需要关注的要点,并在学期初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比如,现状分析是引导项目组成员客观分析完成此项目的优势和劣势,便于集团园提供精准的服务和帮助;目标要与集团园整体发展目标一致,目标表述要具体可量化,且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实施计划要翔实,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时间点推进,集团园要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双线并行”推进项目实施

项目化管理主要的特征是打破层级以及园际边界,注重各园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增强共生意识。

第一,自上而下的运行线。注重领导层或者项目负责人战略引领和资源支持。项目负责人根据支撑集团发展的三维目标体系,制定项目目标和期望成果,并将这些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指标,分配给项目组成员。同时,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合理分配资源,比如资金、人力、物资等,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定期的项目进展报告、现场检查等方式,上级管理层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并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估。当项目遇到问题时,项目负责人会积极寻求协作,寻找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使项目始终与集团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能为项目成员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运行线。强调一线教师的参与和反馈。项目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观察中发起,项目实操者收集一手数据和反馈,提出对于方案的修订和调整。这些方案随后在协作中得以完善,并提交给负责人审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定期向上级汇报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上级的反馈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使项目始终基于实际需求进行,同时能够加强教师团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项机制”保障项目成效

集团领导组建立三项保障性机制,以确保各项目研究顺利开展。

第一,资源保障机制。一是人力资源,根据项目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及时补充必要的参与教师。同时,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提升团队整体研究能力、执行能力。二是物资设备,根据项目需求,采购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比如教研需要的一体机,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三是财务资金,设立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项目研究,制定详细的财务计划和审批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第二,沟通交流机制。一是定期会议,每月召开定期的项目组沟通会议,让项目组成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二是横向交流,鼓励不同项目组之间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提高研究水平。三是信息共享,通过钉钉云盘、腾讯会议室等即时工具,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

第三,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定期检查,对项目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研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估项目研究的进度、质量、成果等,全面客观地评价项目的整体表现。三是激励与约束,将项目评价与教师的常规工作评价、学年量化评优挂钩,以此激励团队成员努力投入研究工作中。

通过项目化管理,我园打破了集团原有的“管理园区、管理科室”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集团五园从孤立工作到项目联动的转变,也展现出了一些新气象、新面貌。

一方面,管理工作由烦琐低效向简捷高效转变。学期初的统筹安排使得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避免了过去因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项目化管理使园长管理更加清晰、简单,责任明确,每个项目组都专注于自身任务,从而更容易达成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工作由消极被动向主动创新转变。项目化管理有效减少了教师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促进了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