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观察力对幼儿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且教师观察力提升的研修需要有效可行的实践范式。浙江省杭州市舟山路幼儿园开展“小玩家游戏场”活动,通过研习性观察与测量、“哇时刻”觉察与载录、落地式介入与指导、情感性反馈与反思的四大策略构成一条递进式的研修路径,让教师观察变得夯实精准,深入推进游戏的开展。
教师观察存在共性问题。
首先,教师观察行动力弱,不知道“观”什么,怎么“察”。例如,在某游戏场A中,幼儿对着一条鱼发呆,想要互动但无从下手,观摩人提醒该游戏场地的负责教师后才发现幼儿所困,并开始介入,但游戏时间已所剩无几。其次,教师的观察浮于表面,观察方法不适宜。教师所观察的大多是集体性活动,能观察到的幼儿行为相对有限,往往因为游戏人数多、游戏内容的多元、使用材料的多样,导致观察不系统,难以深入。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挑选合适的观察方法观察不同的集体游戏,或者在观察后的材料收集中没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有价值的碎片信息来优化游戏,浪费了为观察所做的前期准备。
提升教师观察力的四种方式。
第一,开展研习性观察与测量,让观察变精准。首先,我园组织教师反思观察中出现的弊端。例如,在园本研修中,我园通过调研表并结合“小玩家”游戏的观摩情况,对教师记载进行导图式整理。导图包含观察方法、观察内容、观察状态等内容,清晰呈现教师现阶段对观察三要素的思考。我园将教师的观察类型分为介入式、追踪式等六种不同类型,让教师根据平时的观察状态,对应自己的观察类型并深刻反思自己在观察中的弊端。针对教师在观察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园组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观测量表,小班的量表指标侧重于帮助教师快速判断;中班量表则注重幼儿行为细节,增加评价板块;大班量表的覆盖面更广,侧重于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观察方式。量表内容包括游戏过程指导、情景实录、分析与评价等部分,方便教师发现游戏中的问题,让观察更聚焦。
第二,记录“哇时刻”,让观察同频共振。“哇时刻”是帮助教师提高观察能力的又一重要方式。我园的“哇时刻”学习故事记录表主要包括“发生了什么”“学习了什么”“我们还能怎么做”三个部分。例如,在中班“《一抹靛蓝》‘哇时刻’学习故事记录表”中,教师在“发生了什么”部分把幼儿操作中的交往行为、语言等细节等记录下来,在“学习了什么”部分反思幼儿的闪光点,在“我们还能做什么”部分得出幼儿习惯、教师策略、材料准备等方面需要改进或调整的地方。在学习故事的撰写中,教师不断反思自身在观察中的问题,提出推进游戏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从专业视角关注和剖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共性行为与心理特点,诠释其表现行为背后的理论、理念,更好地读懂幼儿。
第三,采取落地式介入与指导,让观察有法可言。我园采用由案例描述和教师思考组成的记录表,帮助教师反思观察行为。以“运河人家”为例,教师在表中记录了与幼儿的互动和当时情况。当运河主体完工时,幼儿对游戏失去耐心,希望进行别的游戏。此时教师提议挖掘“支流”,重新点燃了部分幼儿的兴趣,但仍有幼儿对“挖掘”不感兴趣。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视频回顾,从情景、材料两方面提出了“借助生活经验,触发游戏情境”和“丰富材料种类,以多功能材料为主”的提高幼儿游戏积极性的策略。由第一次的现场观察到第二次根据当时的观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在正向循环的思维训练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避免问题解决得不深入。
第四,进行情感性反馈与反思,让观察真情实感。情感性反馈与反思是指通过游戏故事书的形式,注入教师的情感。游戏故事书让教师用独特的观察角度,对自身、幼儿、游戏的展开再一次思考。我园针对游戏故事书进行了一系列研修。例如,在“游戏故事书·精彩巧呈现”的研修过程中,教师提出游戏场的实施困难、游戏故事书的制作困难等问题,共同探讨怎样形成游戏故事书的亮点、如何体现内容深度、制作人员如何分工等内容。通过研修,教师逐渐明白故事书的意义,并在之后的游戏场中从多元角度进行梳理,提炼观察要点,用丰富生动的图案、语言呈现游戏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