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生活,进阶探索

2024-11-20 00:00:00于余
教育家 2024年43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南幼儿园注重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规律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科学活动成为满足幼儿好奇心、促成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活动形式。

有效连接资源,激发探索兴趣。一是捕捉细节,挖掘兴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在把握幼儿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幼儿个性,关注幼儿兴趣,从细节入手,设计个性化、个别化的指导方案,引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例如,在“沉浮”探究中,教师不仅观察幼儿的兴趣表现,还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将推测结果上墙展示,并引导家长参与,共同搜集材料制作“自制潜水艇”。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还推动了幼儿的深入探究。

二是创设环境,浸润体验。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隐性指导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运用环境,帮助幼儿在体验中提升探究能力。在“我的身体”主题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开辟了活动背景墙,在各个区角投放了相关材料,满足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随后,幼儿利用气球、小木棍、打气筒等材料制作了简易的“呼吸系统”模型,加深了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三是丰富材料,引发探索。材料是推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调整材料投放,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探索光影现象时,教师不仅提供了光源和材料,还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设计“皮影戏”“光影奇幻秀”等游戏。通过实践操作,幼儿不仅掌握了光影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引入链式探究,逐级提升探索能力。首先,自主生成,开启探索之旅。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夏日沙水池游戏中,幼儿对水滴消失的现象产生了好奇心,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幼儿通过讨论、实验、记录等方式,逐步揭开了水的蒸发之谜。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其次,整合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开展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从生活中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水培绿萝实验中,幼儿通过观察、提问、再实验,逐步理解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最后,知识融合,开阔学习视野。科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教师应注重为幼儿引入融合知识的机会,以便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拓展知识面。例如,在“转动”主题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搜集到风车、陀螺、球类等物品。随后,在尝试如何让这些物品的转速变得更快的过程中,幼儿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并积极互动、分享与反思。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增进了对转动现象的理解,还发展了融合能力。

关注连锁反应,拓展科学探索场域。其一,自然探索,连接新鲜经验。自然现象是幼儿接触科学探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天生就具有亲近自然的属性,在自然中发现的有趣现象可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幼儿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例如,为了满足幼儿的长期探究需求,教师为幼儿提供饲养箱,将幼儿捕捉到的各种昆虫饲养在里面,观察它们的成长。通过一系列昆虫探究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自然界中多种昆虫的名称、特点、习性等,还在不断生成新发现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收获新知识。

其二,社会实践,连接生活体验。对于幼儿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是积累更为新颖且贴近其实际需求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与经验,不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促成新旧经验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气象站,让幼儿亲眼看到气象数据的测量过程,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三,家园合作,连接多重视角。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孩子可以在家园共育中学会从多种视角看待科学探究。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养成正确饮食习惯时,注意到幼儿对蘑菇的生长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教师邀请在农科院工作的家长指导幼儿种植蘑菇,不仅让幼儿了解了蘑菇的生长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