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多动症作为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逐渐引起了公众的讨论。近期,武汉某小学46名家长联名请愿,要求班级中的多动症儿童转学。这一事件不禁让我们反思:人们对多动症的了解有多少?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如何更为有效地引导和支持多动症儿童?
首先,人们对多动症存在哪些误解?
一是多动症的表现。一些人常常把多动症的表现仅仅当作“调皮”或“好动”。实际上多动症的表现形式多样,以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并且这些症状与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不相称。有些多动症儿童表现得精力过剩,难以安静;有些则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些可能表现为情绪易激惹,做事不考虑后果。多动症涉及大脑中控制注意力、活动水平和冲动性方面的神经递质异常,多动症儿童表现出这些行为,是他们应对自己独特的神经系统的方式。
二是对于多动症的整体认识。一方面是人们错误地认识多动症。比如有些人将多动症视为“缺乏纪律”或“家教不好”,认为只要严加管教就能“改好”。然而,过度的控制和惩罚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改善,反而可能加剧儿童的情绪不稳定。例如,一些负面的管教方式,如惩罚和威胁,会加剧多动症儿童的冲动行为。有些人错误地将多动症儿童视为“懒惰”或“缺乏意志力”,认为他们故意不努力学习。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多动症儿童具有暴力倾向,情绪难以管控,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存在泛化“多动症”的问题,即有的儿童表现出不听指令或者上课有小动作,就被武断地认为患上了多动症。
三是忽视多动症儿童在情绪调节和社交技巧方面的困境。约40%至60%的多动症儿童在青少年时期仍然会面临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他们往往难以理解社交情境中的非语言线索,导致在交往中频繁出现误解和冲突。例如,有些多动症儿童可能会在游戏中表现出过于激烈的竞争,或者在对话中频繁打断他人。这些行为使他们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受到排斥,由此产生的偏见往往使多动症儿童面临社交隔离,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被孤立感和心理负担。
那么,当班级中存在多动症儿童时,教师该如何提高胜任力,更好地给予其支持呢?
第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接纳多动症儿童。教师的理解与接纳,可以成为多动症儿童在班级中最坚实的依靠。教师在面对多动症幼儿时,应该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例如,当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无法安静下来时,与其责备他们,教师不妨试着问问自己:他们是不是有些紧张或者困扰,是不是没有听清楚指令?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多动症儿童调节自身行为和情绪,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使其对周边的环境和他人充满安全感,并产生归属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同理心,能够站在多动症儿童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并给予温暖的回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独特之处,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并寻找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
第二,创设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结构化的视觉策略,即利用视觉元素来组织和呈现信息,帮助多动症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图表来展示活动流程、班级规则、任务活动等;在教室中使用颜色编码、标识卡来指示不同的活动区域或活动类型;使用图片来帮助他们表达需求和感受,提高沟通的可获得性等。这些视觉元素可以增强多动症儿童对环境以及任务要求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创造一个有序、可预测的学习环境,帮助多动症儿童更好地适应和参与幼儿园的生活与活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营造轻松开放的班级环境,帮助多动症幼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更为自信地与班级同学交往。多动症儿童在集体中体验积极情绪,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运用合理的行为管理策略,促进儿童的积极行为。行为管理指利用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强化、消退、示范等策略帮助儿童形成社会期望的行为。对于多动症儿童,需要让其明确班级里的行为期望,确保他们理解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当多动症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提高这些行为在未来的发生概率;在多动症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教师要明确制止并示范良好行为。在行为塑造和矫正时期,教师可以制定可衡量、可实现的目标,帮助多动症儿童明确任务要求,提高执行力。多动症儿童可能由于冲动与多动的特征,更容易在班级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此时教师应引导多动症儿童与他人建立友谊、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学会应对不同的社交情境。另外,多动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也常常与其负面情绪相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多动症儿童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适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运用冷静策略帮助多动症儿童管理情绪和焦虑,比如采用音乐、绘画等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纾解情绪,通过角色扮演、呼吸练习和放松技巧来帮助他们控制冲动行为。
第四,采用自我管理能力的教学策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多动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其行为表现和日常生活的质量,因此教师可以着重帮助多动症儿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一些组织与管理技能并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首先,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整理个人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组织和规划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规划时间,利用沙漏、计时器等来教授他们时间管理的技巧,帮助多动症儿童在不同活动之间进行转换。教师也可以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帮助多动症儿童逐步完成,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其在一项活动或者一天结束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哪些是良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通过以上措施,多动症幼儿可以逐步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
第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是对多动症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形成一个支持多动症儿童的教育网络,让多动症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得到理解和关爱。一方面,教师应与多动症儿童的家长保持积极的沟通,与家长分享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行为,一起探讨应对方法,共同制定支持多动症儿童的策略。同时,教师也要缓解家长的忧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多动症儿童。另一方面,教师除了与多动症儿童家长沟通之外,也需要积极跟班级中其他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在面对外界对多动症儿童的关注时,教师应保持冷静和理智,积极向其他儿童家长传递关于多动症的科学知识,消除他们的误解和偏见,减少他们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