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字化工具,推动幼儿主动探索

2024-11-20 00:00:00王海澜殷玉婷
教育家 2024年43期

小哲是幼儿园名副其实的“小能手”,他对数字技术有较强的敏锐感和掌握能力,也对数字作品有着极高的质量要求。比如,在使用儿童相机时,他会不断调整拍摄角度;使用点读笔录音时,他会反复录制直到满意为止。与其他幼儿相比,小哲的作品总是更为出色,这与小哲妈妈的精心培养密不可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数字素养需要“刻意培养”。借鉴小哲妈妈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了四种培养幼儿数字素养的策略,推动幼儿利用数字化工具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提供正向示范,帮助幼儿形成数字意识

具备数字意识是进行数字化探索的前提和基础。

一年前,在参观博物馆时,小哲突然提问:“为什么陶俑都站着?”妈妈不确定答案,怕误导孩子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我们都不知道答案,怎么办呢?”小哲按照以往经验,提出求助博物馆里的讲解人员和其他游客的策略。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哲鼓起勇气询问了几位游客,但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这些都是士兵,所以要站着。”有人说:“这里的空间比较小,他们都站着才可以放下更多的陶俑。”还有人说:“站着可能更利于制作。”小哲不知该相信谁,这时妈妈拿出手机,并告诉小哲,网络也是寻找答案的重要途径。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妈妈有意地引导小哲关注不同展品旁边的二维码,并扫描二维码获知信息。小哲十分惊讶,不仅第一次意识到可以寻求数字技术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二维码、搜索引擎等数字工具。

对幼儿而言,二维码是抽象的事物,若无成人引导,幼儿基本上会视而不见。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提及,帮助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字技术时就形成正确的数字意识。

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进行数字探索

在小哲妈妈拍摄的一个视频中,书房里的小哲俯身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装饰用的彩带,然后拿起桌子上的点读笔录音:“彩带上有弯弯曲曲的花纹,就像我们的皮肤放大后的样子。”我们惊讶于小哲会使用显微镜,小哲妈妈则自豪地强调孩子已经使用多次了:“幼儿园里的各种数字设备,比如点读笔、儿童相机、咕卡、小剧场用的话筒,我都会在家里给孩子再准备一套。”幼儿园没有涉及的数字设备,比如儿童手表、口算机、Bee-Bot可编程机器人,小哲妈妈也配置了。小哲妈妈补充道:“只要在能力范围内,我非常愿意孩子尝试新事物。当然也不是说买得越多越好,我会先引导孩子了解这些东西的功能,然后判断是否需要。”

积极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家庭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数字素养。一是家庭中数字设备普及,幼儿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二是家长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个别关注和个性化指导。三是幼儿在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和兴趣灵活安排数字探索。

至于我们疑惑的“孩子数字成瘾”的问题,小哲妈妈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反复向孩子强调,数字化工具要‘为我所用’,人才是出题的一方,数字化工具是配合做题和互动的一方。”

适时反馈,引导幼儿调整数字行为

塑造良好的数字行为,需要幼儿不断地反思与调整,教育者的适时反馈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寒假时,小哲和妈妈一起制作的欧洲旅行视频在班级掀起了一阵热潮。视频里有清晰的旅游路线、小哲和妈妈拍摄的实景照片、小哲手绘的标志性景点图及同步讲解,同时,视频配有轻缓舒适的音乐。视频中,小哲的讲解流畅、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卡顿或者重复。通过和小哲妈妈交流得知,视频中呈现的高水平讲解,其实是小哲三次努力后的成果。在前两次录制时,小哲的录制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讲述逻辑混乱、表达断断续续等问题。小哲妈妈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播放录音让他自己听,小哲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主动要求重新录制。

在5月的亲子运动会上,小哲完成自己的项目后,主动承担起了摄影师的角色。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小哲妈妈默默观察而没有干预,给予了小哲自主探索数字化工具的空间。拍摄结束后,小哲兴奋地将照片展示给妈妈,妈妈巧妙地运用了“三明治点评法”,先是肯定“拍了这么多张有趣的照片呀”然后又挑出几张指出具体问题“小手是不是挡住了镜头”“为什么只拍了跑步的,而没有拍骑车比赛的呢”“这张照片有点暗,看不太清楚,下次要记得调整亮度”……这些问题涉及拍摄的目的、技巧及优化等。最后妈妈再次肯定:“你已经很棒了,下次肯定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小哲的正向数字行为,还让他愉快地接受了改进建议。小哲自信地表示:“我可以做得更好。”

及时地反馈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如何自我调节,还能增强孩子使用数字化工具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携手幼儿园,协同培育幼儿的数字素养

默契的家园合作,能够有力保障幼儿数字素养培养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教师很注重激发幼儿的创意,经常鼓励他们通过摄影、绘画等多种方式丰富体验,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与感受。无论是班级的户外活动,还是周末的家庭时光,教师都会准备记录本,随时记录幼儿的精彩瞬间。小哲妈妈对此尤为上心。她不仅支持小哲把儿童相机带到幼儿园,还鼓励小哲回家后将自己在幼儿园的片段照片拼接起来,再通过视频或录音的方式讲解,最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电子成长故事。比如,在“好玩的长风公园”活动开始之前,小哲妈妈根据班级群作业的要求,耐心地辅导小哲使用高德地图搜索路线、一起设计并绘制独特的队标、通过微信与同组伙伴沟通实地考察的细节。活动中,小哲妈妈陪小哲实地游玩并详细记录。活动结束后,小哲妈妈准备了绘图纸、彩纸、贴纸等物品,然后与小哲讨论想绘制的图画、图画的先后顺序及布局、视频的背景音乐等,最后辅助小哲将制作好的视频发表在班级群并回应同伴的评价和提问。在妈妈的引导与支持下,小哲以半自主的方式顺利完成了信息检索、数字交流与分享等数字素养相关的行为,这加深了他对数字化工具的理解和应用。

受到小哲妈妈的启发,幼儿园精心汇编了幼儿的DIY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起到了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作用,还为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激发了教师探索新教学方法的热情。

当下,不少家长和教师因担心孩子数字成瘾等问题而阻止孩子接触数字化工具。其实,成人的科学引领至关重要。成人积极引导、耐心陪伴、正确示范,有助于数字化工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他们在积极探索中成为主动建构的、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数字智慧个体”。小哲妈妈的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