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理解需求,促进健康生长

2024-11-20 00:00:00王妍妍
教育家 2024年43期

幼儿期是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够为幼儿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品德启蒙中责任感和同理心等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形成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当前部分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体系尚显单一,个性化关怀不足,品德启蒙过程也偶有偏颇,过度强调规范灌输,忽略了幼儿身心自然成长的内在需求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大健康保教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中,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幼儿园园长李娟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和品德启蒙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为幼儿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让孩子真正动起来

◎《教育家》:维护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园的基本任务,可是为何部分幼儿园在构建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与良好的心理环境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幼儿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社交能力不足以及同理心缺失等问题?

李娟: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健康状态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认识零散化、片面化,导致长期以来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仅停留在单一、外显的特征上。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存在“重身轻心、重智轻体”的倾向,将学业成绩视为重要标准。同时,家园协同不够紧密,合力不足。此外,在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形成的“421”(即四位老人、两位父母、一个孩子)家庭结构,也衍生出一些现实问题。

◎《教育家》:一些幼儿园的户外游戏与体育锻炼中玩具种类单一、保护过度,难以满足幼儿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如何设计更加丰富、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方案,以培养幼儿的健康体魄和探索精神?

李娟:安全教育是幼儿园健康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我们并不主张为了避免危险,就对所有事物进行软性包装,或是一味降低挑战的难度。人的成长往往是在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特别是在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学会坚韧不拔,因为这才是未来儿童应有的品质。

每个幼儿园的条件各不相同,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从整体上看,我们要给孩子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材料也不能固化,要灵活调整。我们要让孩子真正动起来,创造孩子喜爱的运动,让他们乐于参与体育锻炼。以西京医院幼儿园为例,我们推行“苏醒式早锻炼”活动,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可以选择拍球,大班的孩子可以选择跳绳,以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的活动中经历挑战,享受运动乐趣。又如,孩子可以与周边的军队幼儿园联合举办“小兵遇见小兵”活动,一起训练、唱军歌,还可以参加远足训练,以此激发孩子的自主运动潜能。

品德启蒙是自然习得的过程

◎《教育家》:在幼儿品德启蒙的关键阶段,您观察到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幼儿德育之间的关系?

李娟:当前,学前教育阶段仍存在一些过于形式化、不切实际的品德教育方式。比如,有些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没有充分引导孩子理解品德准则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品德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品德启蒙在人之初就应种下良好的种子,还强调“蒙以养正”,即从童年开始,就要接受正确的教育。品德启蒙应是一种自然习得的过程,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它更应该是一种耳濡目染、行为示范的结果。在幼儿园阶段,品德启蒙可以蕴含在教师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与互动之中。可能是一个礼貌的问候,一个和蔼的眼神或回应。这种影响应渗透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

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一个人的品德水平往往能够反映其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和质量。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时光,基本在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这是从认知到信念,再到行动,最终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过程。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品德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家》: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园德育的关键环节。在您看来,如何平衡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在品德教育中的比重,以应对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情感培养的挑战?

李娟:对于3-6岁儿童来说,培养目标本身就不应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应关注其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的均衡发展。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中,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集体活动,都应同时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并达成情感目标,不应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我们在活动中应强调儿童通过经历和经验来建构知识。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引导幼儿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例如,当班级中出现不和谐的小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孩子理解问题的本质,鼓励他们表达观点,并教授合适的解决方式。教师在观察记录方面也有多种方法,比如在餐前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孩子讨论问题,分享感受,以此引导他们加深理解。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支持和引导,我们应给予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要求。

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

◎《教育家》:在一些幼儿园的德育实践中,部分活动内容过于抽象或者成人化,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导致教育的低效。那么,教师应如何合理调整品德启蒙活动,确保内容与方法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李娟:首先,深刻理解现阶段儿童的学习特点。教师应深入探究幼儿的心理特质、认知水平及行为能力,设计符合他们理解能力与兴趣的活动。而幼儿的个体差异尤为显著,需要教师能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指导方案,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避免采用统一标准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每个孩子,充分考虑他们的独特性。

其次,善于创设情境。幼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等待、遵守规则、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教育,使幼儿能够理解和内化。比如,利用图画书中的情景角色表演,让幼儿通过模仿感兴趣的角色来学习。此外,社会化的环境和情境可以为幼儿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超市、邮局,让他们接触各行各业的人,也可以带他们去纪念馆、博物馆,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

最后,敏锐捕捉教育契机。教师要学会利用合适的时机,灵活调整品德启蒙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比如,疫情防控期间,西京医院幼儿园的一位音乐教师创作了《天上有彩虹》歌曲以表达敬意,各班教师了解情况后,便带领孩子学唱。这不仅是对音乐的学习,还能激发孩子的仁爱之心与感恩之情,是品德教育的生动实践之一。

◎《教育家》:健康教育应自然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生活等各个环节,那么,幼儿园应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健康课程体系,从而提升教师对健康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健康思维模式?

李娟:第一,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社会在发展,以往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儿童的需求。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努力整合资源,以开放的心态,借助外部环境来支持教育工作,而非局限于封闭的校园环境。例如,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协作,不仅能帮助儿童树立健康意识、学会科学防护,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再如,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包括课程设置及评价,以形成教育儿童的共识。

第二,创新课程内容。幼儿园应对健康领域课程进行创新性解读,并通过园本化、本土化的课程来实施。要关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以及儿童的文化认知、个人习惯养成和情绪管理等方面。

第三,强化师资培训。可以组织针对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性启蒙方面的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务必注重实效,确保培训成果真实可见。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科学健康观念和健康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价值的认识。

第四,关注自我评估和反馈。我们不仅要停留在观念层面,还要付诸实践。自我评估可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儿童的发展状况,二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三是保育教育质量的改进。从这些方面不断反思并优化教师的教育实践。

我们要将科学保教视为幼儿园的顶层设计,从保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入手,建立从基层到管理层的自我评估和反馈机制,以持续、螺旋式地提升健康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