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光点

2024-11-20 00:00:00邱蕾杨惠琴
教育家 2024年43期

在“一对一倾听”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潮流趋势下,倾听的目的何在?教师在哪些具体场景中可以有效开展倾听活动?又需要哪些策略来支撑这一过程?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中心幼儿园双桥园区发现,倾听实际上是一个涵盖观察、解读、积极倾听与回应的链式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教师摆脱单一的教师视角,还能实现对儿童真正的理解与认同。

一天午后,大家一起散步,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一样,晨晨用放大镜聚焦阳光,使得放大镜下的树叶“嗞”的一声烧了起来。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尝试,烧出了形状各异的洞洞,并根据这些洞洞的不同形状赋予它们独特的意义。于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寻找光点”之旅就这样开启了。

关注差异,持续观察与倾听。

在拍摄游戏视频时,教师的“镜头感”不仅展现了教师眼中的儿童,还促使教师更加细致地关注到镜头边缘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儿童。

最近,数日都是阴雨天,今天天空虽未放晴,但总算不再下雨。孩子们满怀期待,想要带着放大镜到户外进行“烧洞游戏”。

萱萱好奇地问:“今天没有太阳,我们怎么烧洞呢?”

皓皓也附和道:“是啊,没有太阳怎么进行这个游戏呢?”

这时候,堂堂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创意:“太阳是光,手电筒也是光啊!”

随后,几个孩子迅速从柜子里找出了教师预先投放的锡纸、单个镜片、手电筒等材料,尝试用“镜片叠加+手电筒”的方式,将光聚集在锡纸上以加温助燃。

教师持续观察并拍摄了半个小时,不经意间,镜头的一角捕捉到了远处升旗台上的天天。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坚持了许久,最终还邀请小朱加入,两人合力架起镜片,利用手电筒继续他们的“烧洞”游戏。

在回顾视频时,我们对天天能够坚持如此之久的行为感到好奇。于是,教师采用了“反刍式倾听法”,将天天相关的照片和表征资料进行反向排列,仔细回顾他这几天在游戏中的操作经历。这一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即便是在用心观察和倾听,也难免存在“视角盲区”。发现了这一情况后,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持续观察天天的行为,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儿童。

理解后再介入,让认同作为一种有效回应。

在持续追踪个体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体会到儿童表达事件时所使用的语音、语调等语言表征,能够揭示出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情绪与情感。同时,绘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通过关注绘画的细节部分,教师能够洞察到幼儿对某个科学现象持续性的思考过程。

在倾听之后,教师运用关键词来解读天天表征背后的情感和内在思考。结合天天绘画中的符号表征,教师尝试辨识天天对当下“追逐光点”活动的认识与理解是否加深。

在“没有太阳,也能烧洞”的事件中,天天这样说道:“我今天早上尝试烧洞了,手臂举得有点酸,但感觉热热的。”

教师回应:“我也摸了下,确实变热了呢!”

天天接着说:“如果我能再多花点时间,请小朱他们帮我叠加一片镜片,我觉得就能成功了。”

从这些对话中,教师解读出天天不怕失败,渴望继续探索的积极情感。然而,此时教师并未直接介入以帮助天天获取“真相”,因为倾听意味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通过诱导性语言打断他们在探索中对光线的自然感知与线性学习过程。随后,教师组织了一次团体讨论,让孩子回顾这几天的探索经历,并特别关注天天的变化。起初,天天在团讨中保持沉默,但当他听到萱萱提到太阳与手电筒的比较时,会不自觉地摸摸下巴,似乎在思考;听到小杰说锡纸可以加热,天天则点头表示认同;当堂堂表达等待太阳出来以更快烧洞的愿望时,天天的身体微微前倾,展现出专注倾听的姿态;而小朱提到镜片叠加不能显著助热时,天天则摇头、紧皱眉头,表现出不同意见。

教师详细记录了这次团体讨论中天天与同伴之间的倾听行为以及他们的微表情表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天天在同伴提出“锡纸可以加热”“太阳比手电筒更亮”以及“叠加镜头是否可以加热”等相关经验时,他展现出了点头、抚摸下巴等下意识的专注行动。团体讨论结束后,教师投放了新的材料——几面镜子,并持续观察与倾听,以查看天天是否会采纳同伴的建议。

在4月29日中午11点24分至12点15分的时间段内,天天使用了单面镜,将镜子置于额头前,并随着光线的移动调整手臂姿势。光线成功投影在锡纸上,此时,天天的图符表征首次展示了“光线连接了太阳、镜子和锡纸”的景象。

下午2点50分至4点15分是户外自主游戏时间,但天天并未选择参与其他游戏,而是拿着放大镜从3点5分开始,蹲坐在草坪一侧,直至3点37分。在此期间,他不断调整位置,光点逐渐从树叶边缘聚焦到树叶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天天的表征中,地上的光点已变为光线,且连续两张表征中太阳的位置也有所移动。

到了4月30日中午的区域实践活动中,在一对一倾听时,天天仔细观察了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绘制的三次表征。他提出疑问:“我感觉太阳在移动,太阳离地面越近,就会越热。可是后面很热了,光线却变得斜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光线拉得越来越长?不是应该太阳更近就更容易燃烧吗?可我还是失败了,你们能帮我一下吗?”通过慢放视频,教师注意到天天在反复探索的过程中,已经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到了光点的变化奥秘。

反刍倾听,读懂儿童游戏背后的思考。

回过头,教师重新翻阅了天天所有的表征和照片,并依照时间线进行了逆向排列。将两者结合起来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儿童的表达与表征中,已经初步展现了对“光源”与“放大镜”之间关系的理解。然而,对于太阳行动轨迹、光线折射等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孩子们的理解似乎有所触及,但仍需进一步引导和点破。

天天的学习轨迹,蕴含着科学知识的线索,其中镜片叠加、光源探索、光线折射等经验,也是其他儿童在探索过程中常见的共性体验。通过观察,我们认同天天正在从“找到光源”“光线聚焦”到“形成光点”的探索路径上逐步前行,且接近实现光点燃烧的成功。因此,我们决定组织一场团体讨论,以持续性的思维共享方式,深入探讨“烧洞”事件背后的科学现象。

当大家围绕天天是否真正使用放大镜将光点聚焦到树叶上展开议论时,天天主动站起来,解释道:“我操作给你们看,我是这样做的:把放大镜对准太阳,确实会有一条光线穿过镜头到达树叶上,但形成的不是点,而是线。”

随后,教师播放了天天操作时的动态图。堂堂兴奋地喊道:“老师,你把这张图放大!你看,光线很明显是从一侧斜斜地穿过树叶的。”

皓皓接着说道:“我明白了,因为光线是斜的,所以太阳本身的位置就是斜的。”

寅寅好奇地问:“太阳为什么会是斜的呢?”

晨晨解释说:“因为中午时太阳在中间,到了下午就一点点落山了,所以光线就变斜了。”

圆圆肯定地说:“并不是太阳看起来离地面很近就能成功。要等到太阳在中午直直地照下来,才能更快地烧出洞。”

天天补充说:“太阳中午直直照下来时,光线是个点;到了下午就变成了椭圆形;等到再晚些时候,太阳就成了斜线。”

玥玥则用双手握拳,模仿太阳在天空中形成的半圆形移动轨迹,说:“早上太阳在这里,中午在这里,下午就到那边去了。”

在团体讨论之后,天天牢记了所有小伙伴们的意见,他利用积木搭建平台,叠加镜片,在中午时分进行了“烧洞炮塔”的实验。尽管最终实验未能直接成功,但天天却兴奋地指着那片经过阳光照射后略显焦黑的树叶告诉教师,那是太阳“烧烤”出的三个小黑点。自那日起,天天常常在区域活动到餐后游戏的空闲时间里,驻足于走廊或户外,继续他的“烧洞”探索之旅。经过三周半的不懈努力,天天终于成功地汇聚了光点。

倾听不仅是为了表达尊重,还是为了在儿童面对挑战时,认可他们选择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而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倾听,更是要对儿童的游戏过程、表达与表征进行反复的倾听与深入解读。尽管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是天天对光的无限好奇与执着探索,整个过程未曾受到教师的任何打断。正是教师持续的观察,让他们能够洞察儿童行动的变化。通过持续的倾听,教师得以理解儿童行动背后的思考。而适时的回应,则让教师能在不干扰儿童游戏进程的同时,给予他们恰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