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倾听记录方法,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2024-11-20 00:00:00刘颖陈至婷
教育家 2024年43期

教师的倾听记录是和“一对一倾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节,可以展示幼儿的所思所想,帮助幼儿回顾与链接经验,促进幼儿成长。实施“一对一倾听”指向的是提升教育过程质量,尤其是师幼互动质量。掌握科学的倾听记录方法不仅能让倾听变得有效,还能达到促进师幼互动的目的。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支持,教师需要真正用好“一对一倾听”记录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倾听和回应能力。

制订倾听计划,落实对每个幼儿的关注

首先,教师需要对班级所有幼儿的状况形成必要的认识。通过前期的观察、记录、评估、作品分析、家长交流等方式,教师可以获取每位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等信息,理解有关幼儿的“已知”和“未知”。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制订倾听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师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对每一个幼儿的所有活动进行倾听,因此,教师需要明确一定时间内倾听的重点。一是着重关注每一个幼儿“未知”的内容。例如,教师对某个幼儿在科学领域方面发展水平了解甚少,就要着重在该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后进行倾听。二是着重关注班级中印象相对“模糊”的幼儿,鼓励和支持这类幼儿表达表征,让教师更多地听到这些幼儿的声音。在分析幼儿的特征以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幼儿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分组。分组后,教师结合开展后的活动内容,针对不同组别的幼儿设计相应的倾听与互动策略。将“一对一倾听”与小组活4fc7f4276a68f093ba4e4907c28f2a37动相结合,能够推动幼儿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

其次,教师在实施倾听计划时需注重班级管理与协作。班级的所有保教人员都应该成为倾听的主体,同时保教人员之间要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够被听到。例如,每天班级的保教人员分别负责几名幼儿,展开“一对一倾听”并进行记录。又或者,在分组活动时,保教人员分组巡回观察,并展开“一对一倾听”和回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重点放到倾听的频率和次数上,而应关注倾听的深度,全面地理解幼儿的情感、动机、认识和想法。此外,在展开一段时间的倾听活动以后,班级教师还要进行复盘,审查在此前的倾听当中关注较少的幼儿,进一步调整倾听计划。

最后,“一对一倾听”计划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使教师能够灵活地根据一日生活展开的情况进行倾听,而非只将倾听安排在幼儿游戏前后等固定的环节。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幼儿新的体验,由于这些活动具有内在动机的驱动,所以幼儿有更强烈的表达意愿。

探索在倾听中高质量互动的方式

第一,创设温暖氛围,深入展开对话。一是将“一对一倾听”的首要价值定位为建构温暖、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支持,认可和接纳幼儿的情绪,提高教育敏感性,及时关注和回应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教师温暖的目光、频繁的点头微笑、身体的靠近、认真的记录,都在向幼儿传递着愿意倾听的态度。二是教师在倾听中要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通过对话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对话时需要注意及时肯定与鼓励幼儿的具体适宜行为,以激励幼儿持续探索;提出“怎么样”“为什么”等开放性问题、提供充足的等待时间、坚持来回对话、不预设唯一正确答案,从而让幼儿充分、深度地思考和交流。

第二,把握要点,准确真实记录。教师可以使用关键词记录的方式,迅速从幼儿的话语中、从教师个人的观察当中,捕捉到重点并进行记录,在空闲时再进行补充。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来支持自己的工作,例如便携式录音夹、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语音输入转换工具等,帮助自己快速完成信息输入、文字转换的全过程。

教师倾听不能只关注幼儿“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幼儿“如何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说了什么”是幼儿的认识、想法和体验,那么“如何说”往往能展现幼儿的动机、情感、意愿,“为什么这样说”则能让教师思考教育情境与幼儿经验之间的关系。倾听记录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只记录幼儿的语言,还要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状态,从而进一步洞悉幼儿的内心世界。

教师的记录应该是真实的。这意味着教师在倾听之前要抛弃所有的前见,不对幼儿的话语附加教师主观的判断。幼儿的所思所想往往会超越教师所看到的符号。例如,幼儿的表征看起来是一团没有意义的、凌乱的黑线,但当幼儿讲述时,教师发现,这是幼儿用来表征听到的一段激烈而吵闹的音乐。当然,在记录之后,教师要对幼儿的表达表征进行分析和意义建构,这是一个解释的过程。

教师的记录要把握重点。具体而言,教师需要记录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情绪反应、观点想法。另一方面,师幼沟通互动的过程,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互动方式和情感交流。此外,教师的记录不能呈现流水账式,也不能随意简化、想象,而要忠于幼儿的表达。有的教师将幼儿的语言进行简化,但站在成人视角的教师在简化过程中所记录的重点未必是幼儿所表达的重点;幼儿一些创造性的表达被成人语言转化以后可能变得苍白乏味。

有效利用倾听记录,持续提升互动质量

首先,教师要依据倾听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需求,开展后续支持。教师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分析这些记录,能够识别出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基于这些分析,班级教师应共同商讨,制订个性化支持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持续动态地追踪幼儿的表现,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等,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班级后续课程。

其次,教师可以依据倾听记录深化家园合作,达成教育共识。教师可以将倾听记录整理成易于理解的成长档案与报告,向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在家中对幼儿进行倾听,以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和表现。这种家园沟通的方式,有助于家长与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再次,展示倾听记录,了解幼儿想法,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学习。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教师可以将倾听记录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幼儿,如设立班级倾听墙。这种展示能够让幼儿了解到彼此的想法和感受,还能够为他们提供反馈的渠道。幼儿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倾听过程的感受、建议与期望,这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倾听方式。

最后,回顾倾听记录,激发教师的自我改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定期回顾自己的倾听记录,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能够有效支持每一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倾听计划、倾听方式和倾听技巧,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此外,在教师团队中互相分享不同的倾听记录和做法,可以促进团队的协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