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及当前幼儿园最关注的实践话题,“一对一倾听”必然榜上有名。自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颁布,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一对一倾听”便开展得如火如荼,逐渐成为许多幼儿园实践的重点。
对幼儿来说,“一对一倾听”意味着被看见、被听到,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疑惑,从而促进了情感发展,提升了语言能力及自我认知。对教师来说,这种教育模式为走近儿童打开了另一条通路:与幼儿建立无干扰、无评判的交流空间,是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的起点。
然而在实践里,“一对一倾听”却衍生出种种问题:不少教师将“一对一倾听”异化为统一行动,让幼儿排着队逐个讲述;班级墙面被倾听记录的小本子占领,而教师却感到大多数都是流水账,并没有太大意义;为了完成任务,应付领导的安排与检查,教师“润色”幼儿简单的表述,甚至还要抓几个孩子来“造假”…… “一对一倾听”仿佛成了一场异化的“运动”,本该助益幼儿发展的教育模式,以“程式化”倾向裹挟着教师和孩子们,使得他们疲惫不堪。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每一份温柔的倾听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不能简单否定“一对一倾听”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同时,只有正视问题,理清路径,才能让“一对一倾听”回归正轨,回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教育要求,也回应时代对教育人性化的必然呼唤。为何要开展“一对一倾听”?如何理解“一对一倾听”的科学内涵?真正服务儿童发展的“一对一倾听”,需要教育者如何转换思维,又有哪些办法和策略?本期“聚焦”共同探讨,让这份倾听如同春日细雨般,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幼小心灵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