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偷感”,接纳真实的自我

2024-11-20 00:00:00安媛媛
教育家 2024年43期

最近一段时间,“偷感”这一概念在社交媒体里迅速传播,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偷感”微妙地描绘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行为所持有的隐秘心态——即默默行事,不愿让他人知晓,生怕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评价,从而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内心世界。大多数时候,偶尔“偷感”的状态是个体暂时躲避外界压力或者评判的“保护色”, 可以使人获得片刻稳定。但是如果带着“很重的偷感”生活、学习,从深层次剖析,大概率源于个体内在的不确定、不自信、不配得感乃至自我认同的缺失。如果儿童青少年在不经意间受媒体或者同伴的影响,慢慢养成这种心态,甚至形成习惯固化,那么对其未来发展会产生一些较为负面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偷感很重”的背后往往是缺乏足够自信、用回避的方式应对外在压力的结果。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形成这种状态的具体原因以及应激事件不尽相同。这可能源于积极赋能的长期缺失,可能源于父母或者重要他人过高期盼所带来的压力,也可能源于一些突发生活事件的刺激。类似的长期或者慢性应激事件会使得自我认同水平低的儿童将失败视为洪水猛兽,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从而选择不去做或是不在别人面前做,经常自诉“自己不行、不会、做不好、比别人差”。一个拥有坚实自我认同感的儿童,往往能够自信地面对挑战,勇于展现自我,即使遭遇失败也能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而缺乏自我认同感的儿童,则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他人评价时,往往会选择隐藏自己的努力与成就,以避免任何可能的负面反馈。

儿童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接纳及认同都是在家庭系统及周遭其他社会系统中发展出来的。在家庭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努力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同孩子建立牢固的、充满关爱和尊重的亲子关系,这是儿童发展并增强自我认同感的基础。同时,父母需认识到孩子的自我认同发展是其必需的人生课题,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成为他自己,需要自我成长,并在不断体验中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能力的定位。父母应允许并鼓励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主决策和探索,比如家务分配、学习计划的制订等。

学校应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儿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用担心挑战是否会成功,强调“过程大于结果”的成长型思维,使儿童可以感受到被听到、被理解。这有助于减少儿TCytwnsj73aUXTXAoMSD+Q==童对外界的感知压力,主动尝试并表现真实的自己。教师应鼓励儿童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关注儿童自身努力的过程,即使他们经历失败,也要给予理解与支持,使他们减少对失败的恐惧。父母或教师的信任、肯定与鼓励一旦形成习惯性的积极暗示,儿童的自信心、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自然会形成。

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里,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然而,学校容易忽视的是,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因害怕达不到目标而选择隐藏努力。学校可以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状,设立挑战性与可达性兼具的目标,让他们在逐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接纳挫败的情绪,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意识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价值与品质。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这句话来自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读起来脑中即可浮现出勇敢、坚定的画面,传递出一种自信和勇气。在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家校应协同尝试理解“偷感”,帮助他们接纳真实的自我,成为更加坚定、勇敢和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