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思想与德育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4-11-14 00:00:00徐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的重要性逐渐彰显,对我国各年龄段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小学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德育渗透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班主任作为管理小学生的直接负责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要充分结合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全面优化管理成效,以提高班级管理与德育的融合度。同时,也要革新传统班级管理方式之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成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此,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为切入点开展探究,探讨如何巧妙地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之中,希望对老师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 班主任 班级管理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61

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特点,其自身自律性不强,在学习行为上需要班主任加以一定的引导和规范,才能充分融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并进一步发挥小学阶段教育的根本成效,促进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实现健康全面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必然要充分探究如何以科学的管理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随着我国一系列教育政策和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小学班主任必然要将德育培养充分融入班级的管理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班级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要寻求合理的切入点,促进德育与班级管理实现高度融合,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浸润作用,将班主任的管理作用发挥出来。

一、小学班级管理与德育相结合的重要价值

班级管理是每一个年龄段的教育教学的关键内容,通过班级管理能够充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课堂教学成效提高,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不仅要充分涵盖对学生日常教学的课堂管理,同时也要重视班级的集体生活和纪律。而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挥德育的价值。

具体说来,其根本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班级管理与德育的融合处理,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在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其次,通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融合,还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此外,良好的思想认知必然能够促进其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配合教师一同完成学习活动。除此以外,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督促学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而言尤为关键。

二、当下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1.德育理念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很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成效并不明显,尤其在几个重要的方面上比较突出。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德育的理念较为陈旧。同时,很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价值,但其根本的德育思想还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路径和管理思想上。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德育理念渗透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处,无法与时俱进,取得更为高质量的德育成效。并且,这样一来往往使得班级管理与德育的融合成效不明显,而学生对班主任的德育渗透目标也没有产生清晰的理解。除此以外,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价值,还没有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这也是一个明显缺乏管理理念的表现。

2.德育方法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德育的方法也是一个要点,如何巧妙地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融入德育是所有班主任必须深入研究的。目前,很多班主任即使已经适当渗透了德育元素,但整体看来德育渗透的方式和路径仍有待提升,与学生整体的学情特点贴合度并不高。这就使得学生很难真正与教师的管理方式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就无法形成德育成效。除此以外,部分班主任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过于成熟,不符合小学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来实现自身思想的优化和升级。而且,部分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会存在为了德育而开展德育的现象。这样只会将德育培养工作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十分不明显。

3.教师德育素养

除了以上两点不足以外,在当前展开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想要充分提升德育渗透的成效,还要重视班主任自身道德品质的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尤为薄弱。并且,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度更高,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道德品质。而当下部分小学班主任本身德育意识薄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德育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其德育培养的专业能力自然也无法满足需求。而且,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往往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片面的理念,容易使得教师忽略德育,最终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

三、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的路径

1.树立正确德育理念,优化班级管理

首先,一个关键点是充分做好班主任自身德育理念的优化和转变工作,促进班级管理成效的提升。正所谓意识决定行为,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理念,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力度,唯有充分提升重视程度,方能真正提升整体德育的效果。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班级内部学生的学情特点,设定良好的班级管理和德育综合方案。同时,班主任在展开德育培养的过程中,也应积极为家长渗透德育理念,与家长共同开展德育,发挥其重要价值。并且,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开展学生思想品质的优化和提升工作。除此以外,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班主任还要切实做好内部德育元素的挖掘工作,充分改变传统班级管理的模式。同时,应该巧妙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自身良好的行为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学期的班会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与,旨在营造家校共育的环境,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深入探究如何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之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必然要以身作则,做好自身德育管理理念的优化工作,将自身所吸收的德育知识内容,充分融入班会的过程中,与家长共同探索交流,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状态反馈给教师,这会使教师和家长都能更加了解学生,而对于一些个性特点较为突出的学生,或者班级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家校两方面的问题汇总,分析这部分问题的产生原因,并从根本层面解决引发问题的原因,这样才会帮助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家校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家长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视度,同时也能适当培养家长的德育专业能力。如此,通过转变传统的错误班级管理理念,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做好铺垫工作,大大发挥家校共育的重要成效。

2.转变班级管理路径,促进德育落实

班级的管理路径也是渗透德育的一大关键要素,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要管理者,学生只要配合教师的管理行为即可,而这种管理形式往往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单纯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管理,很难实现既定的德育渗透目标,同时也很难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促使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拓宽班级管理的路径,积极优化原有的班级管理形式,将学生引入到班级各项事项的管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具体说来,班主任可以通过在班级内部设立班干部,以班干部的力量来渗透德育内容,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德育渗透成效,更重要的是也能利用班干部的力量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典范,形成榜样作用。如此一来,学生在内部便会形成一种自我比较的心理,通过对比班干部的行为习惯来不断规范自身的学习活动,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级在进行班干部选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量班干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使班干部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与成效,要在道德品质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学期第1周的班会课,进行班干部选举活动,将所有班干部岗位罗列出来,并鼓励学生自愿参与班干部竞选活动,这种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的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养成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随后将所有自愿参加竞选活动的班级成员筛选出来,以全员投票的形式确定班干部的最终人选。而为了保证投票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使学生形成更为良好的参与竞争意识,投票过程必须要在课堂中及时进行,而投票结束之后,可以邀请班级中若干名同学上台进行唱票活动。最终将总体的评选结果当堂宣布,确定本学期班级的班干部人选,这种严格的选举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公平竞争,更可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实践层面感受到公平、公开、公正的意义,通过真实事件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教育闭环。与此同时,在班干部人选确定之后,班主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做好情绪疏导,只要有竞选就会有成败,对于竞选“失败”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要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分析落选原因,及时改进自身的不足,争取下次成功当选。班主任也要积极组织所有班干部共同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要加深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认识程度,提升班级管理的总体水平。如此一来,通过组建班干部团队,便能优化班级管理路径,促进德育的全面落实。

3.教师提升道德素养,树立良好榜样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必然要做好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工作。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班主任产生一定的崇拜心理,而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在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相较于家长而言,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内的模仿对象。为此,班主任必须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思想意识的认知上,要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度和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在日常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也要尽量管理自身的情绪,避免站在制高点管理学生,这样不仅不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会给学生一种不良的管理体验,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畏惧心理,而不是尊敬和信任心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高,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作出的反应也是较大的。为此,班主任必须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典范,使学生能够被教师的个人德行所吸引,真正从内心去尊敬和信任班主任,班主任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例如,班主任一定要始终保持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干净整洁的仪表去面对学生,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认知。除此以外,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要言行一致,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完成,避免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无法发挥教师的道德模范作用,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成效。并且,在班主任制定各项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之后,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能朝令夕改,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要在班级内部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规则意识,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将德育落到日常管理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教师,认可教师的教学工作。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教,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为学生实施较好的德育工作,保障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在思想上亲近学生,在行为上引导学生,最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精神榜样,这样才能够在润物无声中,走进学生的内心,实施良好的班级管理和德育。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充分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将德育元素渗透到管理活动中,以全面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转变自身德育的理念,组建班级管理干部团队,拓宽班级管理和德育渗透的路径,能够加强班级管理和德育融合的成效。同时,班主任也要积极做好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工作,成为榜样和典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白秀香《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的策略》,《华夏教师》2022年第23期。

[2] 薛卉《立德树人 践行德育——小学班级管理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措施》,《华夏教师》2022年第9期。

[3] 赵青华《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华夏教师》2021年第35期。

[4] 张旭东《对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的思考》,《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第6期。

[5] 卓慧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与德育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4期。

[6] 何君霞《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的思考》,《文学教育》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