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教学实践为贯穿,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2024-11-14 00:00:00尕藏扎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农村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改进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改善该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与借鉴,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58

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村寄宿制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引导,再加上没有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指导,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和内心潜在意识的影响,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和情感呵护,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农村地区受到地理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评判也来源于考试结果。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成绩成为唯一评价学生是否合格的依据。这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成绩越是不够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排斥心理越强,甚至有可能出现厌学现象,从而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这违背了义务教育育人要求。

2.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对于许多农村学生来说,其不仅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弊端,还承受着“知识是唯一改变自身命运的方式”这一巨大压力。受到教师和家长耳濡目染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认为只有通过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除了这条路,自己别无选择。在这种偏激情绪的引导下,这些学生容易在考试成绩的波动中变得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焦虑等消极情感体验,逐渐丧失向上追求的动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能够正确看待日常学习中的得失,从而使得学生缺少直面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参与不足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农村寄宿制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忙于农活,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较少。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再加上一些学生的父母知识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容易导致学生感到孤立无援,缺乏安全感,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造成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4.学校整体气氛沉闷

在寄宿制学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课下活动的关注较小。学生课下活动大多是坐着发呆或者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学习状况。在这种氛围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大多沉默寡言,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策略

1.提高教师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部分偏远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校内还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其特殊环境和条件,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就需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中,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服务,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首先,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定,对于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寄宿制学学校的全面实施。

其次,教师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积极响应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通过积极参加学校内部培训以及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案例,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教师想要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加强与班级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班级上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情况。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情况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和多变,为了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以全面而深入的心理学知识为主线进行引导,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展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理安排课程及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习压力

寄宿制学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每天的时间全都是围绕学习活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时间和课程安排都较为紧张,学校的管理也非常严格,这就导致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学习压力较大的氛围中,寄宿制学生无法与父母进行实时沟通交流,无法将自己内在的压力进行合理释放,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合理安排学生作息和课程表,并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在时间和课程安排上,教师要注重劳逸结合,不能把除学生休息吃饭以外的时间,全部安排为应试教育的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而是要紧跟当前时代教育的脚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主课科目中间穿插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合理安排学生时间,不同科目穿插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信息,以便及时针对学生的外在表现探查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课堂学习气氛,通过情景演绎、小组合作、翻转课堂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这些方式减少了以往学生独自学习和被动听课的苦闷和枯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组织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学习,能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相互合作,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历史经典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课文时,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每个故事中的角色,充分展示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司马光砸缸》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司马光的聪明睿智。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内涵感受。司马光砸缸不仅是中华传统经典的历史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养儿童道德素养的媒介。曹冲称象启发学生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化整为零,逐一解决。曹冲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解决方案上,还体现在他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上,他的故事鼓励学生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退缩,积极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同时,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感受角色演绎的乐趣,学生将会全身心投入课堂中,他们不但通过语言、肢体进行展示和交流,而且还可以获得同伴的鼓舞和教师、学生们的赞美,从而让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将会极大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3.联合家庭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为此,教师要积极响应当前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在家校合作中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从而全面评估学生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和家长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建立联系,将学生最近的学习表现汇报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状态,并积极与学生进行电话沟通,通过为学生构建积极有爱的亲子关系,可以降低学生对寄宿生活的排斥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到班级内参加亲子主题班会,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去,通过增加亲子间的互动交流,减轻寄宿学校对亲子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走读学校相比,寄宿制学校虽然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自主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也面临着与父母短暂分离的境况,对于一些自理、自主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免产生心理问题。为此,提高家长的学习参与度,成为降低或避免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在联合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更有爱的成长氛围。

最后,教师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为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许多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对于外界事物接触较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不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无法为学生提供助力。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掌握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引导方法,从而在双方的共同帮助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丰富学生课下活动,营造育人氛围

学习是一个长期枯燥的过程,如果教学环境过于沉闷和无趣,会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提升,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多不利影响。为了实现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丰富的课下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如教师可以在大课间组织学生开展五人踢毽子体育活动,以五人为一小组,围成一个圆进行踢毽子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敞开心扉,大声欢笑,在合作共赢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会积极与他人互动交流,减轻自身的压力和焦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家庭教育参与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阻碍。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科学设置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家校合作理念,联合家庭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家校合作中助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效落实素质教育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友文《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新校园》2017年第12期。

[2] 杨开军《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年第4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牧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路径的研究——以碌曲县寄宿制小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GS[2022]GHB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