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凸显。青少年面临思想冲击和价值选择,高中生价值观、道德观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对高中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研究协同育人路径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培养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有效的协同育人策略,为我国高中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55
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为主导,课程思政贯穿各学科。两者构成德育核心,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协同育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同育人强调学科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传统思政课程存在局限性,与课程思政结合可提升吸引力和实效性。协同育人推动改革,打破学科隔阂,促进资源共享,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在当前背景下,研究协同育人尤为重要。
一、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1.协同育人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不同课程、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具体而言,协同育人强调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内涵解析的角度来看,协同育人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它要求教育者打破传统的教学界限,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成长。例如,在落实协同育人策略时,通过组织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思政课程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融合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思政课程中的价值理念。
此外,协同育人还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这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与共建等。通过这些合作与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据相关研究表明,实施协同育人策略的学校,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普遍优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策略,对于提升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化对协同育人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的理解与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推动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与支撑
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想。在教育学的视角下,协同育人强调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与协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强调通过合作与互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社会学则强调社会环境与个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认为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在支撑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理念为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实现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这些实践探索为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1.协同育人的实施现状与成效
当前,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协同育人的模式,高中生的思政课程满意度普遍提升,超过85%的学生表示对思政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感到满意。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违纪行为明显减少,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学校通过创新协同育人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高中通过引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思政课程与科学、艺术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创新性的协同育人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协同育人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备课、研讨教学方式等措施,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尽管协同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部分学校对协同育人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开展协同育人实践。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协同育人理念的研究和宣传,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推动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
2.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难以有效实施协同育人策略。据统计,我国高中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方法,难以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效融合,导致协同育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生参与度不高也是协同育人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认为其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学习动力。这导致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每所学校都能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争取外部支持,拓宽资金来源,为协同育人提供物质保障。对于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深度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
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教师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政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课程的魅力,增强对思政课程的重视。
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教师深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够促进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
三、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
1.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途径
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是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协同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方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巧。例如,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协同育人能力提升培训班”,使教师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种协同育人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建立教师协同育人团队,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团队内部可以定期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成功案例,共同研讨育人难题。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还能够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调查数据显示,拥有协同育人团队的学校,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普遍优于其他学校。
引入外部资源也是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教育工作者进校开展讲座、指导教学,为教师提供新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学校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引入外部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育人水平。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协同育人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可以推动教师不断提升协同育人能力,为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2.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关键在于构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项目等方式,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等重大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还需要注重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在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例如,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将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融合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
1.典型案例分析
在深入探索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中,教师可以发现,市一中的协同育人模式颇具借鉴意义。学校通过构建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机制,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教师不仅传授历史知识,还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思政教育的养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这种融合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孤立,而是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此外,学校还注重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培养。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和培训,提升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研发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市一中的协同育人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构建融合式的教学机制、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有效推动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工作。同时,这一案例也表明,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2.案例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对典型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教师获得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例如,高中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门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这些成功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案例中汲取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跨学科教学团队的构建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育人格局。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案例中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育人方案。
对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立足我国高中教育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政策支持与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为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细莲《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价值与路径探》,《人生与伴侣》2024年第5期。
[2] 杨志清《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4期。
[3] 朱晓雪《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学周刊》2023年第36期。
(本文系淮安市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的成果,编号:2024SZ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