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本文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系统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5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培育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素养的重要职责,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学校及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课程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创新教学理念,形成核心素养培养意识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通过讨论、模拟、宣传等多样化的体验式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规则意识,提升规则素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遵守或不遵守规则的亲身经历,感悟规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接着,播放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视频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深化对遵守规则重要性的认识。然后,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切身感悟遵守规则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畅谈体验收获,内化规则意识,并鼓励学生开展“遵守规则 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明确遵守规则是公民义务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成长为有责任感、有纪律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素养导向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法治知识分析问题,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经历,如购物时遇到过的质量问题、见到过的环境污染事件等,分享自己的真实体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法律问题的关注。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或破坏环境的案例视频,如商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工厂偷排污水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案例,进而深刻认识法律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法治意识。此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法治宣传片,如公益广告“请对自己的权益负责”“请对环境多一份呵护”等,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践行法治要求的意义,将法治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提升法治素养。在教学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畅谈收获和感悟,引导学生将法治知识转化为法治行动,并鼓励学生走进商场、社区,开展“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制作海报、发放传单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治意识,并在实践中提升法治素养。
3.改进教学方法,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追求民主价值”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视频案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参与民主生活”等问题,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民主价值的理解,提升表达交流能力;或模拟开展“社区议事会”体验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社区居民代表、工作人员等角色,通过模拟召开议事会,体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过程,切身感受民主参与的魅力,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或组织学生撰写活动感悟,交流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民主理念,鼓励学生关心集体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提升参与能力。教师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究、讨论、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悟民主价值,培养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民主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内化民主价值理念,并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1.开展校内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和法治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家长、优秀学生代表讲述道德实践故事,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学习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孝心少年”等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道德楷模事迹,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在法治实践方面,教师可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亲身参与法治实践,感悟法治精神;或成立“青少年法治社团”,开展模拟法庭、旁听庭审等活动,在模拟实践中深化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增强法治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阵地,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教师立足校内实际情况,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感悟中内化道德法治知识,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2.组织社会实践,培育责任担当
教师应拓宽视野,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感悟责任担当的内涵和价值,培育责任担当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或为社区环境美化出谋划策等,在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培育奉献精神;或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特殊群体服务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奉献,提升责任担当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协助下联系司法机关,组织学生旁听庭审、参加普法宣传等活动,亲身体验法治实践过程,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增强法治信仰,在普法过程中提升法治素养,培育法治担当精神。教师应立足育人目标,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有机结合,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收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参与志愿服务,厚植奉献情怀
教师可以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搭建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感悟奉献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厚植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亲身参与植树造林、清洁社区等环保实践,感受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在奉献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志愿服务,进而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感悟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教师应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过程体验和反思提升,引导学生在奉献中感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进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三、校园文化:营造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环境
1.加强环境育人,彰显核心素养内涵
为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将道德法治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内化道德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比如,在校园内部公共区域设计富有哲理的校训、名言警句,在操场、园林景观等区域设置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雕塑、浮雕等艺术造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又如,在校园道路指示牌中融入道德法治元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再如,在校园公共活动区域设置展板、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定期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法治精神,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个育人资源,将道德法治元素融入校园建筑、景观、标识等环境设施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内化道德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
2.开展主题教育,强化核心素养认同
学校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精神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升旗仪式、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宪法精神万里行”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展现对宪法精神的理解;或开展“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竞答,进而巩固所学法治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此外,学校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现身说法,讲解法治知识,分享执法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治力量;或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讲述励志故事,展现高尚品德,鼓励学生向上向善。学校要紧扣主题,创新形式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加深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增强对核心素养的认同,自觉将核心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3.优化校园氛围,促进核心素养内化
学校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养成文明礼仪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内化。学校可以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如班级委员会制度、校园开放日等,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决策,体验民主程序,培养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在诚信方面,学校可以设立诚信榜,对诚实守信的学生予以表彰,对作弊等违反诚信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在友善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基本生活礼仪,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运用,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友爱相处,共同维护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和先进事迹,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四、评价体系:引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1.建立多元评价,突出核心素养导向
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在知识评价方面,教师可采取纸笔测试、课堂提问等形式,在能力评价方面,可设置情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情感评价方面,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通过观察参与热情、表达态度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法治情感;在价值观评价方面,可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评价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还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表现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除教师评价外,还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互评和自评环节,进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此外,教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2.重视过程评价,关注核心素养生成
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应重视平时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建立学习档案、成长记录手册等形式,客观记录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运用、情感体验、价值观认同等各方面的表现,全面呈现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同时,教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可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此外,教师应根据评价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注重全程跟踪、动态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引导学生自我调节、主动实践,为最终评价奠定基础。
3.强调激励评价,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评价的激励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旨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循核心价值理念,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情感升华为价值观,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强调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对于在核心素养养成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要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坚定其自信心,进而在原有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超越;对于在实践能力、价值观认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树立典型,让他们在班级或年级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同伴的正面影响,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使命,学校及教师可以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形成培养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良彬、向运红《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领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12期。
[2] 钱美红《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7期。
[3] 黄小红《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名师在线》202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