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道法教师要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领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德育,不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道法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融入传统文化,拓展道法教学视野,丰富道法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法知识,体现道法教育的价值。本文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和策略,希望能为道法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53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初中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非主流思想的侵袭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导向容易产生偏差,形成消极影响。因此,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在正确主流的优秀文化的引导下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文化活动,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新时代培养新青年。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于中华文化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初中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随着历史的沉淀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不断进步和创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历史经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可以丰富道法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不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初中德育的发展,帮助学校建设更加完善的德育系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有利于传承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为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入红色基因,让初中生从小就能够在优秀文化的引导下树立个人理想和目标,并能够将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连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的道法教学,将思想道德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价值,外化为文明规范的行为,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初中道法课程中不断明确和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要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爱国传统和家国情怀,在历史发展中感受先辈历经艰难参与革命的报国之志。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能够加强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认同祖国的归属感。初中道法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从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态度。初中道法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道法教学内容的正能量正向引导学生积极追求梦想,为建设祖国更好的明天充实自我,报效祖国。比如,道法教师在讲解先辈们革命奋斗的历程时要重点向学生说明先辈们理想背后的精神内核和底蕴,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中华优秀文化承载着历史发展的底蕴,民族文化的价值,将其与初中道法课堂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利于促进初中道法课程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帮助学校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中国复兴发展的光辉历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1.遵循乡土化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爱国主义教学应当贯穿始终。学生可以结合乡土历史资料的开发与学习,学习乡土历史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了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此来了解乡土文化中先辈们优良的品格,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乡土历史资料的完美融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契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学生在乡土历史资料调研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学生从自身生活的区域出发调研生活中的乡土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历史资料和历史物件,将乡土历史资源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相衔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该遵循乡土化原则,应当从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研区域内的优秀乡土文化,整合各类乡土资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丰富,更好地帮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乡土史料,充分体现乡土史料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遵循延展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要具备目标针对性,还应当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延展性。毕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面对的是个性多样的学生,道法教师应当在保证道法教学方式普适性的前提下,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创新道法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本素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设计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题活动,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应当将契合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传统文化材料引用到道法课堂中。另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道法教学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生硬地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资料融入道法课堂中,可以通过合作创作或者主题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法教学内容的学习。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分析
1.道法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较为形式化
部分道法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报以敷衍态度,不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和分析,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深度思考和高度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的低效性。部分初中道法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道法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相关教学理念。这是因为部分道法教师只是浅显地把传统文化的形式应用在道法学科教学中,并没有深层次思考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思考和科学设计。教师缺乏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导致了道法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另外,初中道法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开展道法教育时,无法很好地结合传统文化做好道法课程导入和道法教学设计,也很难厘清传统文化和道法教学之间的侧重关系,这就直接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契合道法教学要求,也无法很好地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情况去挑选适宜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道法教学,影响了道法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大多数道法教师仅仅把传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并没有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道法教育的全过程。如果道法教师仅仅把传统文化资源生硬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也无法真正体悟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道法教育课堂就无法发挥育人的真正目的。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道法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更好地优化传统文化与道法教育的融合路径,就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作为支撑,带领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地学习传统文化,并有效应用传统文化来强化素质教育。因此,初中道法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且应用信息技术展示视频,剪辑动画,制作课件来生动展示道法教学内容。其次,初中道法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收集整合多元的传统文化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来拓展道法教学的内容。道法教师可以结合长征精神文化、改革开放精神、侯官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道法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初中道法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绘画比赛和故事分享会,给予学生一个讨论传统文化和道法知识的网络互动空间,让师生之间加强互动交流,以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创设道法课堂教学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在初中道法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初中道法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地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初中道法教师可以在外部教学环境布置上关联传统文化。在班级中张贴布置相关的诗文海报和古代大家的名言名句。道法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上涂画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板报,这样可以在班级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传统文化。其次,道法教师在开始正式课堂内容之前,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引用相关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野史趣闻等创设一个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初中道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话剧表演或者相关的课堂游戏等,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道法教学实践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应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设计更加多元的主题德育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初中道法教师可以积极融入红色文化,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选择适宜的红色文化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比如,以爱国为主题开展合唱比赛,以革命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等等,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帮助新时代少年快速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爱党爱国的时代新人。另外,道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强化自身的思想素养。比如,道法教师通过传统文化精神的故事会让学生感受林觉民《与妻书》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严复“生等愿尽所能为国效劳”的赤子之心。道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关于先辈故事的小话剧,通过创设特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家国情怀。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参观消防站学习消防知识,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等等。这些都能够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核心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律中融入传统文化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仅能够丰富道法教学课堂的内容,创新道法教学模式,还能够强化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道法教师遵循乡土化原则和延展性原则,不断拓展道法教学资源,结合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来开展道法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道法知识,并且应用和迁移道法内容来规范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 蒲莲香《互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3期。
[2] 崔聪军《浅析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31期。
[3] 袁婧《基于新课标理念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10期。
[4] 马奎《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10期。
[5] 张光迎《“知行合一”思想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30期。
[6] 李平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探析》,《学周刊》2023年第32期。
[7] 闫婷婷《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23年第36期。
[8] 郑丽芬《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策略》,《天津教育》2023年第28期。
[9] 肖燕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化教学环境创建》,《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22期。
[10] 何菁、林成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