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4-11-14 00:00:00朱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也是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新《课标》背景下,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新版课标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论述依据,从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实效。

关键词:新《课标》 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50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升主体素养,而非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远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素养的一种体现形式,素养也是现阶段国内教育领域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新《课标》作为基础,构建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而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开展课程教学。

一、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有利于为教师“培养人”提供明确的指引,所以,本文将新版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释义作为依据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见图1所示。

图1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由图1所示,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体系共涵盖五个层面,本文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依照新版课标的内容对每一层面的核心素养内涵作出了细化,如道德修养层面涵盖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四个要素。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与各个核心素养要素相契合的教学内容,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才能够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本节以上文所构建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为基础,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五个层面入手,逐一分析各维度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见下述内容:

1.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标》将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概括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以及家国情怀三个要素,并对该层面素养的每一要素内涵进行明确的解释,例如价值取向要素,指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价值认同以及文化自信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材选取与某一要素内涵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达成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在“让友谊之树长青”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懂得友谊需要精心呵护、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若将本节课程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载体,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继而促进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可以将中国古代与友谊相关的典故作为切入点,如刎颈之交、知音之交、杵臼之交、管鲍之交、羊左之交等,以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以杵臼之交的典故为例,在实践中,首先,教师借助网络渠道搜集《后汉书·吴佑传》中的杵臼之交内容,若故事原文为文言文的形式,教师则需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其次,于新课导入环节,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在学习本节课程之前教师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为杵臼之交”,并为学生详尽叙述故事情节,在该典故中,公沙穆为求学而变服客佣,而“吴佑与其结交往发现其学识渊博,二人于杵臼前结交朋友”。最后,教师就该典故的内容与学生再次展开互动,使学生能够懂得交友不分贫贱的道理,并板书“让友谊之树长青”。在上述教学环节中,以古代文学典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之中,所选取的典故与教学内容相关,能够作为教师引入新课教学的教学资源。其中,《后汉书》为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而“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所以,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导入新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达成塑造学生价值观的目的。

再如家国情怀要素,指向学生对家庭的深厚情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民族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延伸性的学习任务,以达成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个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与原则,若将本节课程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继而促进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可以将《中国民族分布》图作为切入点,利用线上交流渠道布置个性化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中国民族分布》图为学生详尽介绍民族概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临摹中国民族分布图”的课后作业,将图片上传至班级交流群中,要求学生按照图片绘制民族分布情况,使学生在深化理解中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达成塑造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的。

2.道德修养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标》将道德修养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四个要素,并为每一要素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例如个人品德要素,包括践行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等道德要求,同时还指向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优良品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材选取与某一要素内涵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达成道德修养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在“服务社会”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有意识地用实际行动去服务和奉献社会,若将本节课程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奉献”、践行“奉献”的载体,塑造学生的个人品德,继而促进学生形成道德修养素养,教师可以将“影视解说”短视频作为切入点,以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利用新媒体平台搜集与服务社会、奉献精神相关的影视解说微视频,如《我不是药神》,该部影片讲述了程勇以平价特效药救人无数被病患封为药神的故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于教室内的多媒体屏幕上为学生播放该部电影的影视解说微视频。最后,待微视频观看完,教师与学生互动“当我们被命运选择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做一些改变别人生命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应该审视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和我们活着的意义。诚然,如果不是买药的这个契机,程勇不会有这个让人性散发光芒的机会,但当我们真的遇到这样的机会,我们该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程勇选择了伟大,那同学们呢?”以此反问引发学生深思,将服务社会与奉献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所选取的影视解说短视频符合当代学生浏览短视频的爱好,能够保证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短视频,某些电影存在一定的教育意义,于学生而言,电影主角程勇的作为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何为奉献、何为服务社会。所以,上述教学环节中,学生观看影视解说短视频的过程即是学生理解奉献、形成践行奉献意愿的过程,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

3.法治观念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标》将法治观念素养的内涵概括为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以及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五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例如,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指向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方法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材选取与该要素内涵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达成法治观念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在“守护生命”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明确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若将本节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载体,塑造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求班级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02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使学生从理论的角度上掌握在灾害、灾难情况下自救自护的方法。其次,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各小组学生合作演习火灾、交通事故、地震三种情况下的自救自护过程。最后,教师随机抽选几个小组,示意小组学生于讲台处根据教师所给出的灾害、灾难场景进行演习,此环节中,教师给出的演习场景应仅限于讲台处的小组知晓,其余学生需结合演习小组的表演情节猜测具体的灾害或灾难场景。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组织开展的课堂游戏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从实践的角度上掌握灾害、灾难情况下的自救自护方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看,该教学环节能够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达成法治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

再如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该要素指向了了解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内容选取与该要素内涵相契合的教学方法,

以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明确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形成法治意识,若将本节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的载体,塑造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阶段以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如校园霸凌事件,并整理成课件作为教学材料,留作备用。其次,教师于新课导入阶段使用多媒体呈现课件,并从年龄的角度详尽地向学生介绍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如“已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人若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罪行同样需要负刑事责任,而不满14周岁者即使不负刑事责任但也逃脱不了民事责任,对于校园霸凌事件,情节较轻者判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同时判处一定金额的罚款,校园霸凌的严重程度也有可能涉嫌犯罪,如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等”。由此使班级学生明确年龄并非是可以肆意妄为的“挡箭牌”。最后,教师与学生就该案例交流应对措施,从而使学生懂得依法办事,形成法治意识,达成法治观念素养培养目标。

4.健全人格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标》将健全人格素养的内涵概括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并对每一要素内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例如友爱互助指向了真诚、友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贴合学生的喜好偏向基于该要素内涵设置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以达成健全人格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在“和朋友在一起”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友谊状况、懂得友谊的力量等。在本节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报纸安全岛”活动。教学实践中,教师准备四张报纸,并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为4个大组,待各组学生领取报纸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派遣4人于教室内的空地处开展第一轮安全岛活动,各组所派遣的学生需保证每人至少一只脚踩在报纸上持续5秒,而后教师增加活动的难度,第二轮为8人,第三轮为12人,各轮活动中若存在一人未满足活动要求,则淘汰整组。在上述活动中,随着每轮活动难度的增加,学生需要通过肢体与肢体间的支撑才能够满足活动要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相互支持与相互帮助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友谊的力量,达成健全人格素养培养目标。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策略

责任意识素养涵盖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三个要素,新《课标》对该层面素养的每一要素内涵作出了明确介绍,例如担当精神,指向了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热爱自然等。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文建议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实践性的活动,例如义卖活动、植树造林活动、垃圾分类活动,再如前往孤儿院、动物收容所等社会弱势群体之中为其提供志愿服务等。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优先选择学校所在地区周边的场所,并协调学校与家长将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设置在周末,为学生顺利参与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开展实践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身体力行,从经验认知的角度上看,身体力行最易于塑造学生的担当精神,所以,若条件允许,实践活动是教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素养最为理想的一个措施。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版课标的贯彻实施为研究背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构建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同时,结合本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在细化各层次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所蕴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一个层次的核心素养涵盖了多个要素,而一个要素的内容又指向了多个方面。对此,教师应秉持持之以恒的教学理念,在每一节课程的备课环节中深挖教材,解读核心素养体系,力求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内容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作用,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渗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刁亚娅《实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刍论》,《成才之路》2023年第33期。

[2] 姜蓓蕾《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山西教育(教学)》2023年第11期。

[3] 季学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初探》,《学周刊》2023年第34期。

[4] 樊战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