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2024-11-14 00:00:00洪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思想品格的发展和各种行为的养成。而作为主要的德育学科——道德与法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更是体现教学实践性、综合性和生活性的综合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为此,学科教师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跨学科融合教学这一理念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促进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以期推动该学科的教学优化,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 跨学科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48

随着教学设备的丰富以及教学资源的便捷获取,教育目标正在不断转变。现代教育不仅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为社会发展培育栋梁之材,也要以人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活动和方法。因此,教师们需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并在其指引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学习活动,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一、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单一

虽然教师普遍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学生未来成长的深远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过于强调核心考点。这导致教学目标主要围绕考试内容展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变得单一,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活动缺乏

尽管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意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实践活动往往被忽视或简化。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展示和分析来传授知识,而未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实践目标和活动。此外,当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也缺乏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展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得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实践活动设计、组织、评价等方面的不足,亟待改进和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1.跨越教材,融合真实生活素材

新《课标》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为核心教学目标。为此,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要突破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的壁垒,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探索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挖掘生活中鲜活的,具有及时性的教学素材,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让他们感到熟悉,进而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的教学中,第一课时《假期有收获》和第二课时《周末巧安排》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以及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进而使得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美好。教材中列举的案例虽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是案例比较少,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来融合其他的教学案例。

例如,在日常上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将需要的教材、文具等物品提前准备好,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新的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内容探讨。但是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翻开课本的时候,部分同学还在自己的课桌里翻找自己的教材,教师和其他同学不得不停下来等他们。这样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对其他班上的同学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举例,以及引导学生们共同探讨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日常行为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助此次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总之,挖掘生活素材来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是跨学科融合教学背景下基础的教学要求,也是教师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为此,学科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确保生活素材的挖掘可以发挥教育价值。

2.跨越学科,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是相互交错的,无法完全独立,这为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辅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机会。同时,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教学要求。通过这些跨学科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还可以促进学生从多维度对同样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向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为此,我们的学科教师不仅仅要提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探索和学习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科学、有效地引用其他学科的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深度。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意识到父母和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以及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相关课文来深化教学。例如,课文《慈母情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厚爱;《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期望和关爱方式;《父爱之舟》则以父亲为子女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努力为主题。这些课文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课文,让他们通过阅读这些感人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到父母和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些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述父母的爱,或者通过写一封信、画一幅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除了语文学科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数学课上学习到的统计知识可以用来调查和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情况;在音乐课上学习到的歌曲可以用来表达对家庭的爱和感激之情;在美术课上学习到的绘画技巧可以用来绘制家庭成员的肖像或者家庭生活的场景等。这些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爱的意义,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3.跨越学科,融合其他学科素养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深知学科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科素养不仅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是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终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核心素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逻辑和内容上往往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素养的同步发展,我们需要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进而优化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其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更关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而在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样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吸收、人生价值、社会责任。这两者在内容上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为我们提供了融合教学的契机。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形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与语文学科中“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一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融合两个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如:“你的家乡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什么样的活动?你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回忆和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本或观看视频资料来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这些文本或视频资料可以来自语文课本、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和观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以及学习如何去记录和宣传家乡的文化。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例如:“你们可以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散文来描绘家乡的美景和风情;也可以设计一份海报或制作一段视频来宣传家乡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融合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想品格的全面发展,并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4.跨越课堂,融合其他学习渠道

在今日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满足众多学生因生长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积极推动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还要拓展跨越课堂界限的学习渠道,将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有效结合,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路径。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能力中上的学生的需求。然而,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难以跟上课堂节奏,难以充分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课前预习和准备上下功夫。

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制定更为详细和具体的预习任务。这些任务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他们能够在预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只有当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自信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此外,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第三课堂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第三课堂是指除了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在第三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知识和技巧,感受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如家庭消费体验活动:让学生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购物活动,观察并记录家人在消费时使用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消费的过程,了解不同消费策略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知识。社区浪费现象调查:让学生观察社区周边的垃圾桶,记录并分享发现的浪费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关注到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浪费现象,如食品浪费、衣物浪费等。同时,他们还可以思考如何改变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校园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消费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参与校园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制作海报、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理念和理性消费的重要性。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融合不同的学习渠道,我们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多元化的实践途径。这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培养健康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坚守“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结合生活实例、多元学科内容、核心素养培养,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郭喆《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4年第1期。

[2] 拜玉虎《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以“美好集体有我在”为例》,《新课程》2023年第26期。

[3] 单婵娟《基于主体性视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实践》,《新课程导学》2023年第27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常规课题“新课程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FJJKZX2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