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正面临转型与升级的挑战。本文聚焦于如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期望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研究,给相关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带来必要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 批判思维 培养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45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批判思维作为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能力之一,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问题
1.忽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历史教师仍陷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与应试策略,忽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层次思考和解析,这种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于历史内在逻辑的理解,也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肤浅和僵化,学生因此无法洞察历史的演变过程,更难以形成独立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视角。不少高中历史教师在批判思维上有所欠缺,教师自身缺乏这种思维方式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无法给予学生深刻的引导。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无法成为历史的主动探索者和思考者,无法透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面,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意义。
2.没有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即便一些教师开始意识到批判思维的重要性,但在将其融入教学实践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教师可能尝试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往往由于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这些尝试流于形式。讨论内容可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基本内容,未能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更深层次含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反而可能强化学生对历史的刻板印象。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义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缺乏深入思考和质疑的习惯,通过批判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逐渐摆脱对教材和教师的过度依赖,开始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反思和独立判断,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接受,而是积极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多重含义,尝试从不同角度剖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理解。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也为他们未来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2.帮助学生树立“三观”
当前,学生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其中包含大量虚假以及误导性内容。具备批判思维的学生,能够运用理性分析与评价方法处理这些信息,有效辨别真伪,避免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通过培养批判思维,学生能够更加冷静、理智地面对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3.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作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科,其编写和解读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真相,全面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以及评价历史事件,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策略
1.重视课本解读分析,培养批判思维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倾向于依赖课本,专注于知识点的记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包括思维方式、成长环境及个人阅历,对相同的历史内容,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个性化。鉴于此,高中历史教育应涵盖对教材的详尽解读,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与体验,并积极鼓励他们多元化、多角度地审视教材内容。
例如,讲解《辛亥革命》这一章节时,虽然教科书可能仅提供了对革命失败的基本描述,但敏锐的学生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思考,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变得尤为关键,应指引学生进一步挖掘革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不仅停留在表面描述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历史事件,更能形成批判思维。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应学习如何将历史事件与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关联,同时学会从多个视角深入分析并观察历史事件,学生还应学会如何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去深入探讨和研究问题,在课堂上不断锻炼提高自身批判思维能力。深入且多角度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更能为学生未来的学术以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设置诱思性问题,活跃学生头脑思维
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为打破这一局限,教师需积极探索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生动和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电影《哥伦布》的精彩片段,以此作为课程引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开头新颖有趣,能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航路的开辟有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动因以及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逐渐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
3.重视课外知识拓展,形成批判思维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仅依赖课本内容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热忱与兴趣,一旦课堂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成效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对学习的反感和抵触,对批判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巨大阻碍。为突破这一困境,教师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引入课外知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教师更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深入且全面的问题探究,要求学生跳出既定思维框架,对现有历史知识进行批判性审视与思考。
以《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课外学习任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可以深入探索这一历史主题的多个层面和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交流彼此的发现与见解,进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可以对表现出色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这种从课堂到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能够深化学生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深远影响”这一主题的理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
4.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尊重这一独特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依循自身的学习特质与习惯,精准地深化对所擅长领域知识的理解。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出自身理解不深或掌握不牢的知识点,以便在后续的教师讲解中重点学习。自主学习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将平日积累的历史知识与教材内容相互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习惯。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与反馈。作业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使他们在复习时能够更具针对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学生学习动态的窗口,在教学中更加精准地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富有引导性的问题,如“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或“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深度的自主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并将思考成果与教材内容进行对照与融合,更为全面地把握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与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5.组织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为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全面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挑战现有的知识和观念。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正经历着转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要对传统教学策略进行适应性调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其展开深入探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理解的过程,深入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有力的支撑,提升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以批判性眼光看待问题,能从多元视角对问题进行剖析。
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反思,通过比较晚清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系,探讨晚清政府在列强压力下不得不割地赔款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提问,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提升思维品质。将历史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6.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很少有机会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参与。
在《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课前导入、课中互动和课后延伸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前通过播放爱国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询问学生对抗日著名将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判断能力;课后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当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支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术以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推动他们在历史领域的深入探索,历史作为生活的反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教材,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搜寻和研读各种历史资料。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相对浅显,可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深入地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和研究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健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8期。
[2] 罗燕琼、刘方富《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5期。
[3] 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10期。
[4] 林永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吉林教育》2021年第23期。
[5] 李泓《新教材背景下历史学科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高考》2023年第32期。
[6] 吴子胜《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必要性以及途径》,《教育界》2022年第7期。
[7] 王克勤《谈对话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