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指向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不可或缺。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对审美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语文教师需确定审美目标,整合审美资源,构建多元维度,创设审美情境,拓展审美主题,启动跨学科教学,并进行审美教育评价,引导学生在审美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包括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在内的整体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9
高中语文教师在审美教育期间应当结合构建主义理论,将审美教育内容和语文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结合多项资源来带动学生参与迁移性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
审美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需要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迁移性学习,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与审美教育存在一系列的分裂与冲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侧重于讲解知识技能,而审美教育往往被视作为辅助手段或附加内容,此类教育模式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功能化作用,导致审美教育被边缘化,难以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网络短视频、恶趣味等流俗,对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有诸多负面影响,网络视听强刺激之下,学生审美感受的敏感度降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元素,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现有的审美教育资源看似丰富,实际芜杂,与教材高相关的恰切的审美资源匮乏,部分教师缺乏丰富审美教学经验,只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引导学生对部分优美的字词句做审美鉴赏,却没有从艺术、人文、历史、文化信仰等诸多领域来带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后续,由于教师的审美素质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审美体验、审美感悟,却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总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审美教育细节、过程进行把关,使教育活动能够提质增效。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当前立德树人视域下带动学生美学思想、思维发展的一项关键性任务,具体来说,社会的审美需求在增长,人们的审美标准在发生改变,尤其在当今重智育轻美育,重快感轻美感,审丑流行,审美式微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需具备基本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能够对美的意义价值形成正确认识,能够发自内心的求真向善,才能够在审美标准不断改变,审美内容纷繁芜杂的社会环境中,跟上时代潮流,把握审美动向和趋势,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例如,审美是从人文精神、思想、艺术、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角度来进行的,学生可以通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了解其中的底层机理,从而掌握审美变动的一般规律,能够通过外在事物表征,识别其中的审美特征,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举措,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观察美辨识美的眼光,赏析美探讨美的思维,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达成学术性的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审美元素与语文学科其他核心素养密切挂钩,比如与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均具备有机关联,学生可以从审美视角对其他核心素养指标进行迁移性学习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品质和效率。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审美教育目标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需优先确立审美教育目标和方向,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能够对美学中的价值观、思想观产生认同感,在审美感知领域,教师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感知作品中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情感美,并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文化等深层次含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将审美体验转化为个人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此期间,教师需根据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特征,秉承由浅入深的审美教育原则,设定差异化的教育目标。比如,在高一阶段可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而在高二、高三阶段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存在差异,教师应当设定个性化的审美教育目标,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特点,为其量身制定合适的审美教育方案。在明确审美目标之后,教师便需要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其感受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审美教育活动,组织诸如“青春诗会”等文学作品朗诵会、“雷雨之夜”课本剧演出、“落花时节又逢君”走入自然情景化诗词品读、“我的年度汉字”汉字研究、“汉字书法之美”书法创作展、“四时之外”“悲剧之美”等美学微专题研究等项目,引领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二)融入审美元素的教学内容
1.整合审美资源
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需尝试将审美内容与学术性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相互印证,相互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学习品质,若是将审美元素与语文课程知识简单叠加,则有可能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为此,教师需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结合迁移性教学思想,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迁移美学规律,通过审美学习来正向迁移探究语文知识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挑选那些含有丰富审美元素的文学作品,如古诗词、散文、小说,引导学生考虑作品的主题情感、意境、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作品中美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2.多维审美体验
在选取特定文学作品之后,教师需对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进行梳理,指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深层次美学含义和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采取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对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批注整理,并借助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梳理下来,领略作品艺术的魅力。还可以参考批注,获得审美感受的碰撞与启发。比如,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品位语言、鉴赏修辞、剖析美学规律,尤其关注词句的锤炼、句式的变化,感受其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提高学生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而从情感美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剖析文本中对生活、自然、人性的热爱、关怀和赞美,感受其中情感,使学生能够理解美的情感内涵,培养其审美表达能力。此外,在意境美的层面,可以让学生对作者的景物描写、渲染等艺术手法所营造的美学氛围和境界进行领悟,并鼓励学生诗意化表达,让学生感受意境中的韵味。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苏轼的《赤壁赋》作为审美教育的范本,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如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教师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将审美内容与学术性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学生采取批注式阅读方式,运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将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批注整理。
语言美: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词句锤炼和句式变化,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展现了清风拂面的轻盈和水面的宁静,语言优美动人。
情感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如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美。
意境美: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渲染手法,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句子,让学生领悟作者所营造的深远意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和诗意化表达,感受意境中的韵味。
(三)审美主题意义的延伸
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需要尝试延伸美的主题意义和价值,需揭示审美主题,通过文本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帮助其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炼出作品中的审美主题,为学生后续审美体验和理解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此期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美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接触更多与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在表达方式、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之处,理解审美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还可以同步推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如音乐、电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审美主题的魅力。此外,审美教育还需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对美好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审美体验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最后创造美,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采风活动,感受大自然中的自然美,或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透过文本信息,结合时下热点话题,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并进行分析论证探究。
例如,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滕王阁壮丽景色的描绘、宴会盛况的叙述以及王勃个人情感的抒发,感受作品的审美魅力。再通过合作与探究,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自然之美、雅集之乐、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感慨。然后整合资源拓展阅读《岳阳楼记》《赤壁赋》等,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作品在表达方式、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之处,加深对审美主题的理解。还可以介绍与《滕王阁序》主题相关的书法、绘画、诗歌、纪录片等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组织户外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用相机记录美景,用文字记录感受,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结合时下热点话题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例如,讨论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美的敬畏和珍视等。
(四)启动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活动可以在审美教育中拓宽学生视野,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入历史事件和人物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含义,从文学历史的角度,把控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步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入语文课堂上,结合绘画、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情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比如,在描写自然风景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画作和音乐创作,感受自然之美,在跨学科主题探讨活动中,可以围绕“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引领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来探究其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跨学科学习任务中,教师需基于构建主义理论,通过合作互动,引领学生在跨学科研学项目中相互带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通过此类举措,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实现跨学科资源整合。比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典故中引入历史知识,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将其中的人文美、艺术美、政治美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多元化视角对其中的美学元素进行赏析,从而获取到迁移性的学习体验。
(五)开展审美教育评价
开展审美教育评价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举措,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确定审美教育评价目标,需聚焦于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等核心指标,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审美素养,作为审美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可以引领学生参与多方面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均可以通过审美评价全方位展现出来,教师需要点评学生是否能够敏锐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是否从中获取愉悦或启示;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中的情感主题和审美价值;是否能够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等方式来表达审美感受和理解;是否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观察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自我评价法进行综合性点评。
例如,在完成《滕王阁序》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点评,让学生将文本中的千古佳句进行扩写,从学生的语言输出表达中来评估其审美思维的发展成长状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历史典故,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学讲解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文历史意义以及其中的人文价值,剖析其中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和意义,根据学生的点评和故事讲述来评估学生是否具备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总之,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评测,基于多元化点评方法,从多个视角开展审美评价活动。
总体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教师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把关,并制定严谨细致的教育计划和方案,使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得到提升。此外,教师也应当重构审美内容和方法,打造完整的审美教育生态体系,提高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韦敏《独具慧眼,寻美懂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6期。
[2] 李素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期。
[3] 王满清《浅谈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年第01Z期。
[4] 彭素娥《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让薄弱学校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读书》,《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1期。
[5] 潘得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之友》2024年第2期。
[6] 王建英《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亚太教育》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