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中关于文学经典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探讨

2024-11-14 00:00:00张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课程中经典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首先阐述了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经典文学作品如何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随后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说明了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将经典文本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最后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经典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建议,如选材时关注作品的当代价值、教学时渗透现实思考等,以增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学经典 当代社会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7

语文教育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角色。高中语文课程中,大量经典文学作品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将遥远的经典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其永恒的魅力,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语文课程中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并就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相联系进行了阐述。

一、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1.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在这些不朽的文字中,蕴含着中国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观照和深邃思考。阅读经典,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滋养心灵的养分。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仁”的核心理念,倡导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这种注重内在修为、讲求中庸之道的智慧,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血液之中。再如《老子》所阐述的“道”的哲理,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处之泰然,这种宏阔的视野和豁达的人生境界,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熏陶。诚然,每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但这些经典所蕴含的智慧永不过时,它们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源头活水,是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

2.丰富人生阅历

经典文学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个阶层、各种命运的人物形象及其独特际遇。透过作品,我们可以跨越现实的界限,开启一段段精神的冒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名家名作的文学魅力,更可以在文字世界中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阅历。

比如,通过《红楼梦》,我们进入了一个华美缥缈却又纷争不断的大家族,感受贾、王、林、史四家的荣辱兴衰。通过《百年孤独》,我们进入了一个由奇迹与神秘主宰的世界,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替更迭。这些经典作品描写了各种普通人和非同凡响的人物命运,带领读者领略各种生存状态和内心独白,使我们的心灵历程更加丰富多彩。

3.培养人文素养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以细腻的文字展现人性之美,引导读者感受艺术的力量和审美的乐趣。作家们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能够启发读者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同理心和关怀。

例如,通过鲁迅的小说,我们不仅能领悟到他笔下人物的艺术力量,更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思考。在阶级压迫和人伦冷暴力的阴影下,他用文字记录下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呼吁人们重视社会正义。而在外国文学经典中,我们也能从作品中体味到人性的内在纠结与矛盾。从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犹豫和挣扎,到普鲁斯特笔下在回忆中追寻永恒的努力,这些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视角,能助我们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二、经典文学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虽然经典文学作品创作于遥远的历史时期,但其内在价值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逝,反而散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这些经典之所以得以流芳百世,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当下的生活现象有启示,并传递了永恒的人性价值观。

1.反映社会发展矛盾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深刻反映时代的矛盾与冲突。诚然,当代社会与文学经典产生的年代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社会发展的本质却有着内在的连续性。比如,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制度、等级制度等旧有体制所带来的种种矛盾。

以《红楼梦》为例,尽管这部小说创作于几百年前的清朝,但其中所体现的家族利益的纷争、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与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家庭教育困境、贫富分化等问题有着内在的渊源。再如,鲁迅笔下对社会黑暗和人性丑陋的刻画,揭示了旧社会的腐朽,这种探讨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也值得当今社会省思。

2.对当下生活现象有启示

除了体现社会发展矛盾之外,经典文学作品对当下生活现象也给予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着与自身时代特征相应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扰,经典文学对此往往有独到的观照和思考。例如,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生动描绘了一位年迈的渔夫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这种孤独、顽强、不屈的人性写照不仅折射出当代都市人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竞争焦虑,更为我们展现了对抗逆境的人生智慧。

3.传递永恒的人性价值观

纵观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不论作品创作的年代如何遥远,其核心都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正因为如此,经典文学能够穿越时空,永远闪耀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每一个伟大的作品,都蕴含着对人性的独特体悟,折射出作家对生命、价值的独到思考。

托尔斯泰笔下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正反映了人性中的那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追求吗?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记"则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压抑与反抗,以及探寻自我的艰难历程。走近经典,就是与这些思想的对话,从中感受作家对人性的独特体悟和洞见。当代生活固然呈现出与经典年代不同的表象,但人性的本质和个体对幸福、自由、平等的向往却从未改变。恰恰是这些经典作品将这些永恒的人性价值观注入了不朽的文字之中,给每一个时代的读者以追求的力量和精神支撑。

三、案例分析:语文课堂上联系经典与现实

以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可以将经典与现实有机结合,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1:导入主题,激发联系现实的思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铿锵有力的疑问,直指人生的终极命题,教师可以借此导入主题。“同学们,在当代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个体的命运到底由何种力量主宰?是来自外部的权力者、金钱的操控,还是由自己的内在意志决定?”通过这一发人深省的开放性质疑,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畅所欲言,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切身体会交流想法。

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金钱权力十分重要,但教师可适当点评引导:“诚然,金钱、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命运,但更多时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词人毛泽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提出“谁主沉浮”的质疑,折射出一代年轻人对人生命运的高度关注和执着追求自我的渴望,自然引出了词作探讨命运主宰的主旨内核。

教学环节2:细读文本,联系现实审视生活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受词人振聋发聩的思想魅力,体会经典的现代影响力。教师可以探讨:“词人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质疑中,表达了怎样的不甘人生和执着追求?在当代社会,我们又是否常常会怀有这样的疑问与困惑?”词人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用自由的意象来书写一派祥和而充满诗意的秋景。那么在当下,你觉得自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单纯的放纵还是负重自律?”

通过这样互动交流的方式,教师可以将遥远的经典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引发学生的共鸣思考,让他们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主动审视内心世界,思索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议题,产生共情共鸣,从而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和影响力。

教学环节3:情景还原,感受词人青春理想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洋溢着年轻的朝气蓬勃与无所畏惧的豪情。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或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将学生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群策群力、奋勇向前的热血年代。生动描绘词人和同窗好友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时的英姿风采,他们“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腐朽势力的斥责充满了热情洋溢的年轻气息,那是一代青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学生们也可以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青春理想和奋斗目标,与词中的英雄主义气概互相呼应,感受通过文字传递的时代力量,领会经典对当下生活的启发。通过这种情景还原,有助于唤醒当代青年学子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而汲取经典中的精神力量。

教学环节4:总结词意,内化精神实质

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总结这首词作所传达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生动力。“这首词,生动抒发了词人及其同龄人对自由、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以火热的文字和行动影响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进程。那么在当下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这部经典作品又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哪些启示?你们心中有怎样的人生理想等待去实现?又将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道路上为之奋斗、坚持下去?”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学生们将自发地将词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人生智慧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在曲折的人生路上永不止步、矢志不渝。

上述教学设计贯穿了“导入—品析—体验—内化”的完整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文学的同时,主动将其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度体会其深邃的思想价值和现实启迪,进而提升学习的获得感和意义感。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充分体现了在当代语文课堂如何将遥远的文学经典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与策略。

巧妙将经典与现实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让枯燥的经典文本变得饶有生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注重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文学经典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独特作用。

四、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联系经典与现实的策略

要让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将经典与现实贯通起来。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选材时注重经典作品的现代价值

在选择教学文本时,教师应着眼于经典作品所体现的当代价值,注重它们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和联系性。针对那些反映普遍人性的议题、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蕴含的哲理智慧对于当下的启示。比如家喻户晓的《老人与海》,虽然创作于20世纪中叶,但其中体现的坚韧不拔的人性、与自然的拼搏精神,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同样具有积极的价值。对于反映特定历史阶段或地域的经典,教师也要体现其现代意义,引导学生从特殊的历史文化视角审视当今的社会,获得全新的思考和体验。

2.渗透当代思维,探讨现实社会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当代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社会议题,从经典文本中汲取智慧。比如,在学习《西游记》时,除了赏析文学价值,还可以结合当下宗教文化、理性思维的发展现状,探讨佛教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再如,教学家庭伦理主题作品时,可联系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困境、代际矛盾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典作品中所展示的传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见解,引导大家通过讨论和分享,体现经典与现实生活的交相印证,感悟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和现实意义。

3.结合多媒体呈现,增强感知体验

除了语言解读之外,语文教学还应善于借助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经典作品生动呈现,增强学生的文学感知体验。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播放音视频或图像,还原诗词所描摹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在讲解一些反映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时,除了文字之外,也可以采用图文并茂、全景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田园风光,亲近其中农人的生活状态,从而增进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联系一些新媒体艺术形式,如微电影、记录片等,描述现实生活中与经典作品相呼应的场景,从而增强学习体验。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有助于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经典文学作品在学生心中的认知度和亲和力。

语文教师要结合当代教育理念,采取多种可行的教学策略,自觉将经典文学作品同现实生活对接,实现经典与当代的有机融合,让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火种在现代社会播撒下去,充分发挥其启智启迪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学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知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恰当把握经典文学与当代社会的关联,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还能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融入现实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典同当今社会的联系,从而感知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汲取精神营养。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造福当代学子。

参考文献:

[1] 王娜《阅读红色经典,提升语文素养》,《阅读与成才》2024年第1期。

[2] 刘建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学教学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41期。

[3] 李红军《高中语文经典诗文阅读研究》,《试题与研究》2018年第10期。

[4] 李子涓《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经典作品的有效教育策略研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