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实践性、综合性作业”。作业是教学的“抓手”:前置作业设为基础性作业,可以有效支撑课中的深度学习;随堂作业设为实践性作业,可以促进“双减”提质控量;后置作业设为综合性作业,可以引发更深、更广的理解与应用。那么,在如今倡导大单元教学的前提下,该如何达到高中语文单元群文教学的量“生”定“作”呢?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戏剧单元作业设计为例,立足“三新”和“双减”背景,从单元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双线出发,通过前置自主创设情境、随堂项目式教学、后置分层学习三种方式来达到单元作业设计的“生本化”和“进阶化”,并以作业为“抓手”实现单元群文教学。
关键词:大单元作业 量“生”定“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新”和“双减”政策,各地区、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各类做法。如今,高中语文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基于教材单元固有结构,对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大单元整合设计。而大单元教学又呼唤着单元作业设计的优化和变革诉求,因而面对现有的单元作业问题,教师先要“量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定“作”,才能实现单元作业提“质”控“量”的目标,促进“三新”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双减”的落地生根。
一、自主创设情境,把握悲剧冲突
新《课标》强调情境任务,指出要以情境任务(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为载体,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体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规划好单元课程安排,在正式上课前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并创设对应戏剧情境。以下是戏剧单元教学实践中学生创设的三组特色情境。
(一)化身说书人,解读“三桩誓愿”
说书,又称评书。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等艺术手段,表演历史及现代故事。《窦娥冤》中窦娥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场景道尽了天地间之大悲剧。泛读全篇后,为解读“三桩誓愿”,学生化身“说书人”,一袭长袍加身,将同学们带入“沉浸式”情景语文课堂。该情景考查学生个人“能否读懂文章、能否投身文章、能否感悟文章”的综合素养,属于个人体验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说书”这一想法后,为保障其内容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教师可通过如下步骤:誓愿内容→应验时间→应验地点→斩官态度→所用典故→誓愿实质→悲剧根源,帮助学生进行情节和语言的梳理,以便其他学生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窦娥“怒斥天地”的悲愤。
(二)小小配音师,演绎“周鲁爱恨情仇”
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配音演员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在银幕后、话筒前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场戏”。泛读全篇后,为展现周鲁之间复杂的冲突,学生将自己的配音爱好和戏剧学习相联系,打造了“声”临其境的课堂情境。该情境考查学生对于“真实生活情境下的思考方式以及判断能力”,属于社会生活情境。
教师引导:《雷雨》中人物众多,教师可以在前置预习阶段让学生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后续通过人物“潜台词”,如“相遇诉旧怨”阶段的“(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或“相认生新恨”阶段的“你可以冷静点,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帮助学生梳理好配音时的情绪起伏点,以便学生在配音中感受周鲁的爱恨纠葛。
(三)读书报告会,深思“生存还是毁灭”
读书报告会是一种由组织者发起,参与者共同讨论并深入探索某一本书或某一主题的活动。《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其经典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因为该剧目跨文化的背景,所以学生选择了更加稳妥的情境,即以“生存还是毁灭”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该报告会考查学生“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感性体验向理性结果转变的能力、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属于学科认知情境。
教师引导:在解读“延宕”原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来对人物不同阶段的形象(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反抗王子)及原因做具体分析后,才能下结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的“犹豫”。
设计意图:前置预习融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以自主情景活动为主。该作业立足单元基础,但不局限于课本,更希望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泛读全篇剧本、精读戏剧冲突,进而为随堂作业中的话剧排演做好准备。
作业评价:教师观摩情景作业并作出评价,然后收集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存疑”清单,进而确定课堂教学要点。
二、排演话剧项目,理解悲剧意蕴
“新教材”进一步强调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定位,鼓励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单元的人文主题。项目式教学立足新教材要求,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握相关单元人文主题。以下为戏剧单元群文教学中布置的随堂项目式作业。
为纪念世界戏剧日(每年3月27日),加强对戏剧艺术的重视,学校准备在新学期举办“话剧评比活动”,请广大学生参照如下步骤积极参加。
(一)确定项目,定好剧目
教师引导:在班级招募“剧本创作社”成员,人数为6人,“窦娥组”“哈姆雷特组”“雷雨组”分别2人。参与学生准备剧目主题,其他学生参照表1中“剧目创新性”要求,票选不同剧目“最具创意奖”得主,每组2人,并确定为该组组长。
经由教学实践,除典型戏剧冲突外,“剧本创作社”成员得票率较高的特色主题如下:
1.《窦娥冤》:“忠贞”窦娥和“再嫁”婆婆;
2.《雷雨》:周朴园与蘩漪的四次冲突。
3.《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装疯”和奥菲利娅“真疯”。
(二)规划项目,分配角色
教师引导: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加入“窦娥组”“哈姆雷特组”“雷雨组”,为保证每组人员的合理性,教师可介入引导分配。最后由每组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组名、剧目、人数和角色分配情况并上交。
(三)实施项目,创作台本
教师引导:分配好角色后,各小组齐心协力,准备创作“台本”,即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要求:在原作基础上,补充人物语气、语调、表演方式,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若每小组有创新想法,也可自行构建剧情框架,合理进行故事情节的延展拓展。三个小组共同竞争,参照表1中“台本设计性”要求,学生票选“最佳编剧”1人。
(四)展示项目,上台表演
教师引导:进入排演阶段后,投入剧情,化身为剧中人物。往往只有通过反复排演,才能发现许多看似细枝末节、实则对舞台演出十分重要的问题,最终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班级排演过后,学生和教师可参照表1中“表演感染力”和“舞台呈现度”要求,票选“最佳男女演员”2人和“最佳舞台设计”1组。
设计意图:随堂作业融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项目实践为主。编排演出活动,学生登上舞台,才能真正和剧中人物产生共鸣,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促进其各种思维能力的进阶。
作业评价:结合下表要求,遴选优秀小组参加学校话剧评比,其中小组内成员得分计入本组总分。
三、拓展分层活动,感受悲剧美学
“新高考”在评价理念上更重视价值引领与素养导向,在考查要求上更重视综合性和创新性。分层作业契合新高考理念,在兼顾学生差异的同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前置作业设为必做作业,随堂作业设为选择性必做作业,以下为该单元教学中的后置选做作业。
选做一:撰写文学短评,直面现实罪恶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有价值的东西”,如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雷特的理想、《茶馆》中常四爷的豪情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总有人会担心,读了太多的悲剧会让人产生悲观主义,你怎样看待?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参演过程,以“悲剧美”或者“有价值的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学短评。
作业支架:
1.内容要点:悲剧美学,文学短评思路;
2.写法回顾: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写作语精;
3.助读文章:程丽华《写文学短评——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李雨轩《当文学短评进入高考试题》;
4.特别提示:不要陷入“无评、错评、浅评、散评”的误区。
设计意图:后置作业融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剧本,认识悲剧的美学价值。正如朱光潜所提出的:悲剧中不能只有痛苦,悲剧之“悲”在于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苦难和灾难的反抗,就没有悲剧,而悲剧的审美意义在于此。
选做二:改写文学作品,展望美好未来
纵观《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以及《玩偶之家》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当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时,她们都选择了抗争,但最终还是以生命的消逝和精神的折磨告终。鲁迅先生曾在《娜拉走后怎么样》中写道:“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假如给你一个机会,穿越时空,你能够帮助她改变命运吗?请选择其中一个剧本,尝试改写或者续写文学作品。
作业支架:
1.内容要点:悲剧美学,改写作品;
2.写法回顾:改写作品需要做到尊重原著,并考虑其合理性、思想性和创新性;
3.助读文章:鲁迅《娜拉走后怎么样》,任凌俊《刍议文学经典改编艺术作品》;
4.特别提示:打开脑洞,大胆创新,可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后置作业融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结合所阅读的作品,给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或平台,促进学生由“学会”到 “会学”的能力进阶,即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改写女性命运中体悟当代女性精神。
作业评价:按类别上交作业,之后学生自评。评价标准如下,高分择优投影展示。
1.“文学短评”:结构完整(20分),层次清晰(20分),观点鲜明(20分),语言流畅(20分),短小精悍(20分);2.“改写作品”:尊重原著(25分),合理性(25分),创新性(25分),思想性(25分)。
“三新”改革不断深入,“双减”政策不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贯要求,单元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推进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设计的前置自主创设情境、随堂项目式教学、后置分层学习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构成环环相扣、相互补充的完整作业链条,在教学实践中达到单元作业设计的“生本化”和“进阶化”,实现了单元作业的应有价值。而以单元作业为“抓手”的群文教学破除单篇教学碎片化、浅表化的藩篱,让教学从关注文本细读走向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因目前单元作业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策略,所以本篇文章的三项措施仍需完善,故而每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都会收集学生对于该单元作业设计的反馈,力图促进单元作业设计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林静《新高考试题情境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7期。
[2] 李倩文《高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刍议》,《学语文》2022年第3期。
[3] 程丽华《写文学短评——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Z1期。
[4] 李雨轩《当文学短评进入高考试题》,《语言文字报》2024年第4期。
[5] 任凌俊《刍议文学经典改编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第14期。
[6] 鲁迅《娜拉走后怎么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
(党文利,1997年生,女,汉族,江苏昆山人,研究生,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