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语文考试命题,亟待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本文结合一些优秀的初中语文中考例题,从情境任务、综合运用、开放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素养立意下语文命题的基本特征,以此提升素养立意下的语文教学成果,进而强化学教评一致性原则。
关键词: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 综合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1
在“核心素养”教育中,考试命题的蜕变尤为关键。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期望。
为了引导考试命题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它涵盖了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基于此,命题者需精心设计试题,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通过情境化、综合化、实践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例如,在语文考试中,可以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热点、文化传承的阅读理解题,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还引导其思考文化价值、社会现象,这样的命题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要情境任务,不是不要“双基”
新时期,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境化命题正逐步成为考试命题的新趋势。情境化命题强调将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其综合素养。这种命题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考试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与机械应用,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情境化命题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经验、价值观念等,对情境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判断,从而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情境化命题的推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与价值的体现。同时,它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者无疑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们如同建筑物的基石,为更高层次的能力和素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然而,我们需明确一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虽重要,但它们并不是核心素养培育的终极目标。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远比这两者更为eK/VpouMtgabQPyHHu9+mA==深远。
当我们谈论语文学习时,我们必须从那种以“存储知识”和“被动接受”为特点的传统学习观念中解脱出来。这种观念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动态、创新和实用的学习方式。
因此,新的语文命题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以整合关键语文知识和能力为导向,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这种素养立意的命题方式,指的是检验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非单一考查对知识点的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素养立意的语文命题,其核心在于应用性的问题情境。没有这样的问题情境,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文知识考查。这是因为,只有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展现出他们的语文素养。
而在考试中,命题者越来越注重真实情境的引入。但需要明确的是,“真实”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要真实发生的事件或绝对真实的场景。这里的“真实”,更强调情境所描述的现实生活逻辑。换句话说,考试中的情境可能并非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但它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具有真实探究的可能与意义。
这样的命题方式,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以重庆市2023年中考中的试题为例:
以“汉字文化墙”为主题,设计了三个任务,统领“语文知识及运用”,有创新意识,但主题和内容关联度不够,题目考查要点和学业质量要求距离较大。
如3、5、6题和主题关联不明确。第1题单纯考查了字音、字形的积累,没有考查到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
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有意识地体现了形声字的特点,且有意设计了读声旁和不读声旁的字,增加了辨识的难度。但因为全是课内学过的字,学生可以不依靠规律解决,只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
修改建议:◎溅,读_______,从水,贱声。本义:用污水挥洒。
◎泉,读quán,象形。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形容泉水清的字有_____。◎沁,读qìn,形声。从水,心声。有渗入、透出等意。“沁人心脾”是指______。
重庆市2023中考语文B卷,实用类文本的材料阅读,虽无项目化学习之名,却有项目化学习之实。
19题体现了结合文筛选和组织材料的实用类阅读。20题则基于文本的信息上升到思辨性阅读。21题又基于文本信息上升到文学类阅读。
整个命题基于文学体验情境,将三类阅读巧妙融合,体现了用中学的核心素养导向。
在教育与考试中,确保整个情境任务合乎学习和生活的逻辑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知识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更关乎学生能否在真实世界中有效运用所学。合乎逻辑的情境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它们模拟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目前已有的情境化命题尝试看,考查内容与情境的融合性尤为重要。
二、要综合运用,不是不要本位
语文课程大观念是综合任务的灵魂。语文学科的知识点繁多,知识点零散,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命题设计需围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整合字词、语法、修辞、文体、文学、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整合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为增强命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命题时应注重情境化设计。
我们再以衢州卷“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学习活动为例,这组题设置了景点取名、做宣传册、填导演手记、编词条、拟广告词等五个题目。统领这些题目的大观念是“汉语的凝练性及其意蕴”以及“古代作品具有当代意义”。这样的大观念理应是教师在平常学习中指导学生建构起来的,测试时在新情境中让学生得以运用。这类命题打破了传统的文言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句赏析等知识点的排布模式,形成了新的布局格式,将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语文知识。
陕西省202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题中,20题的设计有“跨学科”综合应用的导向,这一思路是好的,也和课内九下第四单元“谈文论艺”有一定的关联。
但这个命题缺少帮助学生完成的支架,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传统乐器。如果不了解传统乐器的学生无法完成此题,此题的设计就偏离了语文素养考查的根本。
武威市2023中考语文实用类阅读题中,14题的设计同样有“跨学科”综合应用的导向。但这个命题中的阅读材料,起到了帮助学生完成14题的支架作用。同时,11题的解决,也让这个支架变得更为清晰。这个问题既有开放性,又有为解决开放问题提供的支架,较好地体现了考查语文素养的导向。
三、要开放问题,不是不要标准
开放问题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这种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这种深度理解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2023年温州中考试题为例,第二大题中设计了“鲲鹏”主题毕业文化衫设计活动,提供了一篇名为《解鹏记》的阅读材料。
在【梳理探究】部分,先是要求学生1.根据积累,完成有关“鲲鹏”内容的梳理。包括关于“鲲鹏”的诗文名句填空,以及成语的积累。2.回顾活动过程,综合对《鲲鹏记》和表格内容的理解,阐述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的价值。
关于阐述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的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评分标准给出了分层赋分的建议:
第一层:能深入结合《鲲鹏记》中鲲鹏的具体形象,比如其从鱼化鹏的神奇转变、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壮志等,同时联系表格中提供的关于“鲲鹏”的诗文名句和成语积累,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等,理解“鲲鹏”所蕴含的自由、勇敢、远大志向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阐述活动价值时,能够明确指出通过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层:能够结合《鲲鹏记》中的鲲鹏形象,并参考表格内容,理解“鲲鹏”所代表的文化意蕴,比如追求自由、志向远大等。在阐述活动价值时,能够关联到设计过程,指出通过文化衫设计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层:在阐述时,能够结合《鲲鹏记》中的鲲鹏形象或联系表格内容,发现“鲲鹏”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可能未能深入解读“鲲鹏”的文化意蕴,但能够关联到活动背景,指出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四层:在阐述时,能够简单联系《鲲鹏记》中的鲲鹏形象或表格内容,但未能深入理解其文化意蕴。能够指出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但未能深入阐述活动的具体价值和意义。
例如,陕西省2023中考语文,题目:周秦汉唐风韵弥彰,中华文明世代传扬。请你参加以“厚重陕西·古韵今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触摸】请把《礼记·大学》中的语句,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惟善以为宝。
【活动二:传承】陕西民间常将“耕读传家”“俭以养德”“修学好古”等作为家训,代代相传。请从“信”“勤”“谦”中任选一个词,仿照示例中的某一种短语结构,拟写一条班训。
这些综合性学习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还体现了地方特点。活动一较为简单生硬,活动二就将语法与文化和班级生活相结合,整体性强,设计巧妙。
活动三开放性强,但缺少解决的支架,给出的“链接材料”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基本不能起到作用。且与活动一、二没有关联;活动三、四整合起来比较好,可以结合活动一、二和链接材料,为班级参与学校汉服展做准备,选择班级汉服样式,设计标语,并说明理由。
【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的征稿启事,完成写作任务。
命题体现了背景意识和读者意识。审题时应注意征稿要求中的细节,本次命题的背景为“2023年的春天,梅香拂柔波,烟火满人间。又看到久违的笑颜,又听到兴奋的呐喊,又感受到青春的跃动……”,这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写作语境和背景。同时,结合征稿这一情境,要考虑评委和同学的双重读者特点,让自己的作品兼具新颖和活泼的特点。
作文给出的话题较为宏大,但有前面的引子,有后面的写作助手,都让宏大变得不可怕。以汶上九年级一模考试试卷为例:
活动五:思想之翼
21.或许你正吹着孔子吹过的风,走过孟子走过的路。你想不想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你熟悉的齐鲁山水,还有那些齐鲁人物?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任务一:讲好齐鲁故事——知足常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箪食瓢饮、舍生取义,兼爱非攻、鞠躬尽瘁,这些齐鲁文化的美好品格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请你以“______的故事”为题,从上述品格中选择一个填入空白处,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故事。
任务二:畅游齐鲁名胜——请选择一处你在齐鲁范围内游览过的山水风光或人文胜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或说明文。
任务三:畅想齐鲁未来——凭借想象,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化身为凤,可以飞越齐鲁,见证过去未来。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一只凤鸟的奇幻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你的真实姓名和校名。
写作助手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又不局限于给出的提示。在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写作中体现的综合素养来分层赋分,是当下中考应有的导向。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是个难题,评分标准制定缺乏科学性,评分操作难以有效实施,这就会影响开放性试题的测评效果。
总之,命题是个指挥棒,有怎样的命题,就有怎样的教学。素养立意的测试不是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的拥有状况,而是学生愿意和能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精神状况。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闫寒冰等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章新其等著《语文素养命题的浙江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