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这一理念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构建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设富有德育内涵的教学情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以及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这些策略旨在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在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 德育 价值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8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核心任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提升精神的使命。如何将德育理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策略,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育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及体现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理念的融入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补充,更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深化。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途径。因此,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内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以体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其中的道德意蕴。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和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高尚情操。其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例如,在教授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故事中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教师应具备强烈的德育责任感,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教学能力,包括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敏感性和引导能力。通过专业培训、教学研讨等方式,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德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的实现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为教师提供德育教学的支持和指导。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社会各界也应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二、构建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
构建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需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宝贵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深入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德育的融入则要求教师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感受和理解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德育的内化。
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关键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提供专业培训、教学研讨等机会,帮助教师提升德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德育教学意识和技能。
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家庭是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校合作等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同时,社会各界也应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道德规范。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引导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可以有效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创设德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授有关诚信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如捡到钱包归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做出选择。情境的创设还应注重情感的投入。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在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手段,传递情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正义感等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情境的理解和对道德规范的认识。
情境的创设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情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情境既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情境,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表达。情境的创设还需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设更加生动、直观的情境,增强情境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例如,在教授有关环保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展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境的创设还需要与德育目标相一致。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在设计情境时,教师应明确德育目标,使情境与德育目标相契合。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情境教学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情境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通过创设德育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这些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还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手段,通过模拟或再现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中学习道德规范。例如,在教授关于诚信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可能遇到的情境,如捡到钱包归还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做出选择,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则侧重于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或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入新闻事件或历史典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道德问题,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合作学习则强调团队协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集体责任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在实际行动中体现道德规范。反思性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通过写作、讨论或自我评价等方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明确自己的道德立场。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他们的道德成熟。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德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展示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如通过视频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或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道德行为,增强道德体验。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够在不同层面上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德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富有德育内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
五、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
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德育意识是指教师对德育价值的认识和在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自觉性,而德育能力则涵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目标的技巧和策略。这两者的结合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石。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需要从理念层面着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参与专业培训、学术研讨等方式,深化对德育的认识,形成科学的德育理念。
在实践层面,教师的德育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道德规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富有德育内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教师的德育能力培养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特点,教师应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道德需求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指导。
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培养还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德育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则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德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形成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培养还应注重反思和总结。教师应定期对自己的德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培养还需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和践行道德规范。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理念更新、实践锻炼、个性化教学、专业发展、反思总结以及家校社合作,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总之,本文深入探讨了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强调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教学以及信息技术的融合,我们认识到了德育教学的多维性和实践性。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互动,也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持续的自我反思是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最终,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新一代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教育探索》2021年第2期。
[2] 王海燕《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4期。
[3] 刘晓红《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9期。
(谭波,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