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理念的价值与策略探究

2024-11-14 00:00:00任礼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红色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理念,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在课程目标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红色乡土情怀和文化认同;在课程内容上要精选富有红色乡土特色的语文素材;在课程资源上要积极开发利用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在课程实施上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程的体验性和实践性。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地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红色乡土文化 教育价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7

红色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人文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红色乡土文化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如何将红色乡土文化理念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发挥其教育价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红色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入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融入乡土文化理念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红色乡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言俗语等,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红色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如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也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其从小树立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因此,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学习红色乡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传统艺术形式、英雄事迹等,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红色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也能够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红色乡土文化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红色乡土文化中的方言俗语、民间故事、传统诗词等,学生能够掌握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红色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艺术知识等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通过参与红色乡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祭扫烈士墓、参观英雄事迹展、文化考察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红色乡土文化融入不足,课程内容缺乏本土特色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课程内容缺乏鲜明的本土特色,许多学校和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课程内容大多来自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选文以经典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为主,缺乏反映本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言俗语等的红色乡土文化素材,这导致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无法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由于缺乏红色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课程需要加大红色乡土文化的融入力度,增加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文素养。

(二)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课程资源单一化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融入红色乡土文化,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课程资源较为单一。一方面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本地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了解不够,缺乏系统的挖掘和整理,无法将其有效转化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资源,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学校和教师意识到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经费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发和利用红色乡土文化资源,课程资源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许多学校仅仅通过课本插图、视频资料等方式呈现红色乡土文化,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和体验红色乡土文化的魅力,由于课程资源单一,学生学习红色乡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也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智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的方向

(一)优化课程目标,突出红色乡土文化教育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融入红色乡土文化,先需要优化课程目标,突出红色乡土文化教育的导向。传统的语文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语文课程目标时要将红色乡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明确红色乡土文化融入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课程目标要体现红色乡土文化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红色文化,增强对红色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课程目标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课程目标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目标的衔接和融合,突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运用语文能力去认识和传承红色乡土文化,提高红色乡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精选课程内容,注重红色乡土文化素材的选择与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融入红色乡土文化,还需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注重红色乡土文化素材的选择与应用,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学生接受红色乡土文化教育的直接来源。因此,在选择语文课程内容时要重视红色乡土文化素材的挖掘和利用,选取能够反映本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言俗语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如地方戏曲、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要注重红色乡土文化素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素材,突出红色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要注重红色乡土文化素材的时代性和教育性,选取能够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红色乡土文化素材如先进人物事迹、非遗文化等,引导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红色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开发红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构建红色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融合的途径,先要重视红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红色乡土文化资源是融入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包括地方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统戏曲、方言俗语、先进人物事迹等,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文化内涵,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地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建立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库,为语文教学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资源,要注重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的教学化和课程化,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内容,如编写红色乡土文化读本、开发红色乡土文化微课程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红色乡土文化材料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要注重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的跨学科整合,如将红色乡土文化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相结合,拓宽语文课程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语文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红色乡土文化课程的体验性

构建红色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融合的途径,还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红色乡土文化课程的体验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红色乡土文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红色乡土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根据红色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情境教学、绘本教学、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红色乡土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化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红色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红色乡土文化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红色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加强校外实践活动,拓展红色乡土文化课程的实践空间

构建红色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融合的途径,还要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展红色乡土文化课程的实践空间。红色乡土文化不仅存在于课堂内,更蕴藏于社区、乡村、博物馆等校外环境中,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如祭扫烈士陵园、参观地方博物馆、走访“非遗”传承人、体验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和学习红色乡土文化,要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引领,将语文学习与红色文化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还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反思和评价,引导学生对实践体验进行总结和分享,提炼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活动拓展红色乡土文化课程的实践空间,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红色乡土文化的鲜活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五、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乡土文化素养

1.重视教师乡土文化培训

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乡土文化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乡土文化专题讲座、研讨会、考察活动等,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言俗语等,提高教师的乡土文化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教师要主动学习和研究乡土文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区、乡村、博物馆等场所,收集和整理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教学素材。

2.探索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

教师要注重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索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乡土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还要重视乡土文化教师的培养和引进,聘请本地的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权威的乡土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乡土文化素养,可以为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文化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红色乡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如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要重视综合性评价,评估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红色乡土文化理念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各个环节,既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为红色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多措并举,系统推进,才能真正发挥红色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马晓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小学生》2024年第3期。

[2] 于盛楠、张玉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背景下的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小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9期。

[3] 季莉莉《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之探究》,《语文世界》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