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重视将汉字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评的全过程,尤其是评价环节。第一学段作为汉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的启蒙阶段,将汉字文化融入非纸笔测试的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汉字字形特点”“汉字系统规律”“汉字丰富内涵”“借数字手段赋能”四个方面探索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的路径,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语文评价的活动中,培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汉字文化 第一学段 非纸笔测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6
汉字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字形里体现出来的构字规律,反映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基因。汉字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教师应重视将汉字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评的全过程。其中,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设计、评价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2021年7月,国家层面在基础教育领域出台了“双减”政策,主要包含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个方面。政策明确指出,一、二年级取消笔纸测试,三到六年级严控平时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每次考试难易程度要与教学要求相当,严禁过度拔高试题难度,考试测验结果采取等第制方式呈现。
第一学段作为语文课程系统化学习的初始阶段,汉字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汉字文化属性设计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方案,探索出包含汉字的构形规律、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汉字文化丰富内涵的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融入路径。以核心素养为考察目标,通过创设真实且富有语文味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不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在测试情境的任务驱动中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探汉字字形特点,挖掘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在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从字形里体现出来的构字理据,反映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特征。无论是2011年版还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将识字写字制定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可见汉字在第一学段的教育意义。当前第一学段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以随文识字为主,识字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且识字的任务较重,识字教学效率较低。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改善识字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评价入手,挖掘汉字自身的特点和文化,不断优化识字教学效果。
1.汉字溯源,古今碰撞的文化回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不少是由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汉字演变而来。它们或体现先民的生活和意识,或反映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或暗含文化因素的变动。第一学段的非纸笔测试可以从象形意味浓厚的汉字入手,通过汉字溯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汉字“女”,其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敛手跪着的人,象征一个美丽的女子,娴静优雅地跪坐在地上,双手交叠在胸前。汉字“母”的古文字在“女”的古字基础上加上两点,突出了乳房,凸显母亲哺育孩子。古时候,汉字“每”也表示“母”,是“母”的异体字,上部的撇和横,表示女子头上的发簪。再看“海”字,百川东到海,海就像地表上各种水的母亲一样,最终都流淌到母亲的怀抱。由“女”到“海”,从古溯今,汉字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生生不息。
又如汉字“我”,甲骨文像兵器形,本义就是兵器。手持武器,保护自己的安全,后来“我”就用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再如,汉字“家”,“宀”表示房屋,下面“豕”表示猪,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在屋子里养猪非常普遍,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除此之外,猪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更好地满足当时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诸如此类在第一学段中“要求会认的字”不在少数。
在第一学段的非纸笔测试中可以从溯源汉字入手,让学生将古文字和现代汉字通过意义进行连接,打通汉字形音义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的理解,真正对汉字进行识记和理解,进一步使他们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真正理解了字义、词义,学生才能正确使用汉字。同时,通过评价导向反哺汉字教学,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象形文字和现代汉字的对比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字形和字义,对汉字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助力学生走好文化自觉自信的第一步。
2.汉字演变,一脉流长的文化传承
汉字是发展的,我们现在使用和学习的都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并非推倒重来的文字,而是在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不断演变,逐步稳定。这样的字形的演变往往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变化,同时也能窥见汉字文化一脉相承的基本内涵。鉴于此,教师在进行第一学段的非纸笔测试设计时,围绕课程内容,按照识字目标有意识地融入汉字演变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精妙之处和暗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如某校二年级上册期末非纸笔测试设计了“字有道理”闯关环节,根据当册识字内容设置若干汉字题库,每套题库包含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如:井、蚜、休、灭。让学生自主选择题库进行认读汉字和组词,并选择1到2个汉字,借助汉字演变资料,用自己的话讲解字理,识其形,明其义,在识字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和交流。了解汉字起源,增强文化自信,汉字作为一笔宝贵财富,其结构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与保存的方式之一。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字义,更好地识记汉字,同时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二、理解汉字系统规律,凸显汉字文化
新《课标》提出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强调通过观察、归类、分析、整理,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的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感受汉字文化内涵,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打好语文教育基础。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作为汉字的外显,由此构成了三大主要系统:表意系统、表音系统、记号系统。
表意系统是由不同的意符与其他字、偏旁构成的各种系统。如二下《“贝”的故事》中部首“贝”系统的“赚、赔、购、贫、货”等字都与钱财有关。又如部首“彡”,构字中多表示光影、花纹、声响和须发,如“影、参、彩、嘭、须”。
表音系统是由不同的音符与其他字、偏旁构成的各种系统。如,以“包”为音符构成“跑、泡、炮、袍、刨”等系统字,以“甬”为音符构成“勇、涌、通、桶、痛”等系统字。
记号系统。“形”指那些不能表意不能表音的记号,不同记号的“形”与其他字、偏旁构成各种系统。如“春、奉、秦、泰”的“春”形系统,“邓、鸡、劝、难、轰、聂、双”的“又”形系统。
按照汉字的各种构形规律,把要考查的字设计成不同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梳理。
1.依标据本,教-学-评一致的文化浸润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乎每个字都与其他字产生着形、音、义各方面的联系,构成纵横交错的各种子系统。抓住汉字的系统规律,就能以点带面、化繁为简、高效地检测学生汉字学习、思维发展的情况。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两个识字单元,以“青”为音符构成“请、清、晴、情”等系统字,以“虫”为系统的“蜻、蜓、蚂、蚁、蜘、蛛”等系统字,二上识字单元编排以“木”为系统的“梧、桐、枫、松、柏、桦、杉、桂”等系统字。
教材的编排也反映了汉字的系统性,在评价上也应有所体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系统规律,借助非纸笔测试,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某校在一年级下册期末非纸笔测试中,设计汉字转盘,转动转盘换偏旁组新字,学生认读汉字并组词,通过这样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相关系统字的梳理和掌握情况。
2.系统梳理,自主探究文化内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是课标关于“识字与写字”对第一学段的要求。主动识字的愿望,在于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如何改变被动的识字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关键还是汉字本身,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汉字的系统规律,发现汉字间的联系。非纸笔测试试题的设计可以根据本册识字内容,出示一定数量的汉字,让学生进行识别梳理,将具有字义或字音联系的汉字进行归类整理。梳理分类的过程既考查学生的识字水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汉字的内在规律,也是汉字的构字文化内化外显的过程。
三、创汉字文化情境,彰显汉字文化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字一故事,几乎每个汉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背景。将传统文化作为着力点,将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中,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创设丰富多样的评价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测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乐评爱学。
1.主题创设,情境搭建下的文化浸润
第一学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以直观思维为主,非纸笔测试虽然较纸笔测试更符合该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但测评情境的创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观呈现。要想让汉字文化更好地融入非纸笔测试中,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文以载道,让汉字文化成为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评的情境底色。
我校二年级上册期末以“日新中国娃,乐游文化馆”为主题情境搭建充满语文味和趣味的非纸笔测试。该项目整合了语文学科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目标。创设“汉字博学馆”“诗画博文馆”“字理博知馆”三个场馆,教师和孩子们穿上传统汉服,仿佛梦回千年,亲身体验汉文化的魅力。孩子们通过认一认、诵一诵、说一说,畅游在汉字文化之中,感受汉语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2.游戏设计,情境搭建的文化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评价亦然,利用儿童认知特点来创设评价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挑战自我,迸发思维火花,促教,爱学,乐评。目前,第一学段语文的非纸笔测试在汉字文化的融入上还比较生硬,将字词的识记过关放在了首位,形式多为机械地认读字词、背诵诗文、看图说话。这样的测试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和挑战意识。以游戏的形式将考察的知识点和汉字文化融入其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我校一年级上册期末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中,以“摘星‘语’航员,探秘嗨翻天”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无纸化测试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汉字拼拼乐”“汉字飞行棋”“表达大舞台”三个游戏挑战,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汉语言文字的璀璨星空中遨游,摘星集章,不亦乐乎。
四、借数字手段赋能,传承汉字文化
借助数字化手段来传承汉字文化,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方式,也是当前汉字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评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第一学段语文非纸笔测试中的价值和功能。
1.建立数字化汉字教育资源
制作一系列与汉字文化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资源可以涵盖汉字的起源、演变、书写技巧、文化内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些资源,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系列与汉字文化相关的闯关挑战,如汉字起源、汉字演变、汉字故事等。学生需要完成每个关卡中的任务,如回答问题、拼图、连线等,以获取积分或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和了解汉字文化的相关知识。
2.依托大数据分析学生表现
开发一个数字化的汉字测验系统,包含多种题型,如汉字识别、汉字组词、汉字造句、汉字说理等。学生可以在线完成测验,系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自动评分,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学生的测试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难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荐适合学生的汉字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目,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生的测验成绩和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通过以上方式,借助数字手段进行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不仅可以突出汉字文化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深入了解。
综上所述,新《课标》指出,非纸笔测试要整体设计测评内容,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合理规划实施时间,并对学生个体作出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师除了在开展教学时,要将汉字文化有效融入教学中外,还要注重在评价环节中的有机融合,以逆向思维设计彰显汉字文化特征的非纸笔测试评价方案,以终为始,让评价反哺教学,更好地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文伟《汉字学视角的汉字构形规律与教学例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2]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
[3] 庄宝民《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探析》,《内蒙古教育》2023年第9期。
(郑宇祥,1990年生,女,汉族,福建古田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基础教育)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程下小学汉字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字化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ZX2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