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年级学生可爱好动、学习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为孩子们设计动作来识记拼音、字词,还可以带领孩子们通过这些动作理解句子乃至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除课文篇数少外,在选择内容时也更加注意与各个年龄层的学生认识程度相适应。因此,巧妙设计的动作演示能提高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还原课文中的童真童趣,使教学效果实现最佳。
关键词:课堂手势 拼音教学 写话 课堂常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5
课堂教学堪称一门精妙绝伦的艺术,它蕴含着无尽的创造性劳动。在此艺术殿堂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如同匠心独运的艺术家。若教师能精通“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则课堂教学将事半功倍,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汲取知识的甘露。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尤为注重内容的适宜性,力求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而非单纯追求课文数量的堆砌。众所周知,运动是情感与性格最直接、生动的展现窗口。在语言教学的广阔舞台上,巧妙地融入体态语言,即课堂中的肢体语言与姿势,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课堂氛围焕发勃勃生机,使学生在享受中习得知识。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手势作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时手部动作的综合体现,是依据一定语法规律,通过手的指引、动作、位置及方向变化来传递信息的独特交流方式。具体到教师的课堂实践,其手势语言,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双手或手持教具所展现的动作与姿态,成为沟通师生、传递知识的桥梁。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拉宾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人们获得的信息总量分配=文字7﹪+声音38﹪+姿势55﹪。由此可见,除知识本身的魅力外,教师还应该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堂手势在如今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结合我本人的学生生涯以及实习经历发现:大多数教师教学手势丰富、生动、有趣。孩子们一致认为教师的一些独特的手势和动作,能提高他们的兴致,能使他们记住一些非常重要的知识和场景。可见,课堂手势在教学中是具有强调和记忆作用的。从中可以看出,教学手势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表达手段,已融入了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但也同时反映出那种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讲学方式仍没有绝迹。
一、为声调加上“小舞蹈”,使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1.教师示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拼音学习无疑是一道既具挑战性又略显乏味的关卡,其中,四声调的精准掌握更是他们学习旅程中的一大障碍。为了帮助学生跨越这一难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方法,引导学生们运用右手食指进行比划,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直观体验拼音四声调的独特韵律: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爬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用这种生动的动作演示,大大减轻了学习四音的难度,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每当进行“开火车”朗读游戏时,学生们都满怀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拼音四声调的精髓,也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加强学习,笔者使用和孩子们视角方向一致的镜面手势,不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演示,还能及时发现孩子演示的偏差。在拼音教学的第二周,笔者还设计了用双手配合演示的声调手势演示:一声右手臂伸直摆在胸前,表示发音高又平;二声右手臂斜伸,表示发音由低到高;三声两只手臂摆成“V”型,表示发音先降再升;四声手臂迅速向斜下方伸,表示发音由高到低。学生对这一加强版的全套手臂动作演示特别喜欢,有的孩子能帮助其他孩子纠错正音,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动作另一个孩子看。
2.小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准确把握要领
除了教师的示范引领外,鼓励学生轮流担任“小教师”进行示范,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这一做法积极响应了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指导思想:致力于让汉语拼音教学充满趣味性,通过融入多样化的活动、游戏、普通话交流以及识字学习等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
笔者在讲解“小ü遇见j、q、x,摘帽敬个礼”这一拼音规则时,巧妙地利用课本上的顺口溜与生动插图,邀请了一位常在此处出错的同学上台演示。孩子们的表现往往比成人更加生动夸张,充满了童趣。只见这位同学,一只手在空中灵动地比划着,另一只手则俏皮地轻触头顶,仿佛真的在摘下什么无形的帽子,随后缓缓弯腰,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而又有趣的敬礼仪式。周围的小伙伴们见状,纷纷模仿起她的动作。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也要对这位孩子自创的手势进行表扬,比如:“你的姿势真是优美,能再展示一下给班级的小朋友看一下吗?”这样不仅有助于课堂手势的推广,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孩子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拼音的兴趣。
二、为字词添上动作色彩,字词释义化难为易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字词理解”部分虽非最艰巨的挑战,但某些词汇的字典定义对小学生而言,确实显得较为抽象与复杂。面对这样的难题,巧妙地融入一些生动直观的动作演示,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解难度,使原本晦涩的内容变得易于掌握。
1.会意性动作色彩释义
低年级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些可会意的动词。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认一认5》时,出现了“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下来去,坐立跑走”一句,以“来去”为例,笔者在门口演示了推门进来和关门出去的动作给大家看,学生一目了然,对“来”和“去”这对反义词的记忆不断加深。
又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的练习1中,读读背背《月份歌》“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通过握紧左手按顺序数关节来对孩子进行教学,小朋友们对这样一种师生共同使用的新型课堂手势非常喜欢,有些小朋友激动地在下课后还和同桌一起互相数着,无形中又将月份歌在脑海中重温了几遍。在单元测试的课文内容填空中,孩子能够及时想起我在课堂上教授的手指关节手势,破解难题游刃有余。
2.指示性动作色彩释义
面对某些汉字,其字形构造本就繁复,单纯从字面上记忆已属不易,即便是借助词典及详尽的解释,学生们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此时,若教师能灵活运用身边资源,无论是精心挑选的图片,还是即兴勾勒的简笔画,都能瞬间激活学生的视觉记忆,使原本晦涩难解的字形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轻松掌握知识。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春笋》一课时,对于“笋”字,一经图片指出,学生便明白什么是笋。
3.差异性动作色彩释义
在语文教学中,常会遇到许多字形相近、易混淆的汉字,此时,教师若能匠心独运,编创口诀并辅以生动的动作演示,定能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字的区别。以“拔”与“拨”为例,笔者在讲解时,巧妙地将“拔”字与拔头发的动作相联系,解释说:“看,‘拔’字右边少了一撇,就像是把头上的头发都拔光了,所以记住,拔头发,发就少了一撇。”同时,我伸出右手,模拟拔头发的动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而对于“拨”字,我则转换思路,用右手模拟鱼尾巴在水中左右拨水的动作,形象地告诉学生:“而‘拨’字上面多了一撇,就像是鱼拨水的尾巴,这尾巴可是不能少的哦!”这样的演示不仅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在欢笑中深刻理解了“拔”与“拨”的微妙差别,成为一个既实用又高效的教学范例。
三、在情境中演示动作,文章主旨之花悄然绽放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佳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挖掘。诚然,通过反复朗读可以逐步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妙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手势演示,能够迅速而清晰地传达出语句的精髓与文章的主旨,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且高效。
1.模仿人物形象提炼主旨
一年级的课文选材很贴近7—8岁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句子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明了,如《春笋》一课,“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土里冒出来”,涉及“冲破、掀翻、冒出来”这些动词。在引读时,笔者便加上了动作,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个动词的不同,展现春笋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又如《三个小伙伴》一课,“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硬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小袋鼠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大堆肥料。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进坑里,施上肥料,培上泥土。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小象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笔者在课堂上便和孩子们一起模仿三个小伙伴各自的本领,先提前讲解了“拱树坑、运肥料、浇树坑”。在课堂上还找了三位小朋友在扮演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小野猪、小袋鼠,共同栽好提前为他们准备好的一棵小树苗,孩子们这一节课掌握的效果非常好,在共同表演的过程中便理解了文章中好朋友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发挥才能的主旨。还有《乌鸦喝水》一课:“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衔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在范读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衔”这一动词,笔者用两只手做成尖尖嘴的手势,一颗一颗地把石子衔起来。孩子急忙和我学起来,发现乌鸦衔石子还是不容易的,也能够深刻理解“终于”这一词语的意思,在课堂考察时还用“终于”造出许多句子。
2.朗诵手势辅助理解文意
一年级下册有一篇很优美的课文《咏华山》,当《咏华山》这首诗的作者——八岁孩童寇准,克服心中的恐惧,一节一节爬上陡峭的华山,用轻快平和的语调对华山进行赞叹,对华山美景进行赞美。笔者在朗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在“上、齐、红日、近、回首、低”这些字词处都设计了动作,仿佛将孩子也带到华山的山顶上。其中语气的变化,由语气欢快好奇到全身力气都在表达一句:“啊,华山真高哇!”全班同学不由得跟着课文内容,学着先生的动作和语气竖起大拇指说:“好诗!好诗!”
在同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司马光》一课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在教学时,孩子们在下面一个个眉头紧皱,小拳头握紧,有几个小脸都憋红了,用尽力气拼命地在原位上做将“石头”砸向水缸的动作。
四、及时演示动作,写话轻松解决
根据最新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这门承载着丰富人文底蕴的学科,深刻地塑造着人的精神世界,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鉴于上述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尤为强调语言的感染力,确保传授的知识内容具有正向的价值导向。同时,我们应珍视并尊重每位学生在学习旅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独特感悟,视其为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基石。语文,作为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聚焦于语文实践活动本身,而非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毕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学习的资源与实践的机会。
写话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创造表现的一个过程。写话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有机会动笔,愿意表现自己,要指导他们关心现实,爱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1—2年级的学生先学习写话。旨在减轻初学者的学习难度,注重对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信心的培养。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写话要求中提到:“在写话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辅助动作示范,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引人注目的情景,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感情可以抒发。在《会睡觉的植物》这一课中,因为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家中或者教室里种植了一些小植物,所以在文章中,三叶草的苏醒和休息与学生们平日里所见的植物的动作非常相似,在进行同样的写作训练时,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五、巧用手势,训练常规润无声
在课堂上不方便直截了当讲的情况下,运用手势可以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手指放在嘴边轻“嘘”一声,表示“要小嘴巴闭起来,安静”;双手掌心向上抬起,示意站起来;右手手掌轻轻向下摆,示意坐下。表扬学生时,竖起大拇指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总之,课堂手势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效,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使用最便捷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手势要自然、得体。教师的手势要更具自己的特点,符合自己的风格。手势语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美国著名演说家卡耐基说过:“自然、有生气,是动作的至善。”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观察学生的举止,另一方面注意自己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精心设计并展示适宜的动作,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拼音与汉字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美银《此处无声胜有声——例谈“手势语”在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2] 郭应平《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 王彦《走进课堂生活的无声世界———小学课堂生活情境中师生体态语言的面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