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实践探究

2024-11-14 00:00:00孙克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展开探究,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分析,探讨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交叉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交叉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明确学习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情境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在深度学习活动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究和讨论,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大单元 整体式教学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向整体式教学转变。整体式教学强调通过构建语文知识的整体结构和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力。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整体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惑。首先,整体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他们缺乏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式的学习。其次,整体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深刻的认识,以便有效进行个性化指导,目前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实践探索,可以发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实践和探究,才能逐步完善小学语文整体式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贡献力量。

一、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概述

整体式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将一段较长的内容或一个主题片段作为整体来进行教学,通过将知识点、技能和情感体验融合在其中,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中获取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整体式教学设计的特点在于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整个大单元的内容、目标和任务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理念。相比于传统的分散教学,整体式教学更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控和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贯穿始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将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第二,教学任务具有阶段性和目标导向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阶段,合理设置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整体式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实践中,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和有效。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整体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实践

1.做好前期分析,重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与整合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个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串联。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连贯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实现知识的整合与串联:一是对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进行分析,确定各大单元的重点内容和难点,了解各个单元之间的知识脉络和逻辑关系;二是对每个大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个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点。可以通过制作知识框架图来理清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延伸和拓展内容,设计出有机的知识串联和衔接方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编排任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四是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前一单元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场景中。同时,注重反馈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在学年教学计划中,第一单元是整个学年的开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个大单元,内容主要是介绍校园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后,笔者发现第一单元校园故事与后续单元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单元的古诗词、第三单元的童话故事等等都包含了一些故事的元素。因此,笔者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与串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如下步骤来实现知识的整合与串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或讲故事的方式了解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其次,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活动感受其中的乐趣;然后,设置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情境或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场景中,比如通过写作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校园故事”这一单元时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学魅力,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更好地将各大单元的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2.基于多角度有效整合,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从新《课标》、学生实际情况等多角度出发,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又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有效整合资源,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学生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需要达到的要求。其次,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三单元的教学中,以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科学规划、个性化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的主题之一是关爱他人,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引导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将不同故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认知框架。最后,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多角度有效整合资源,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创设真实大情境,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教师需要将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出富有情境感的大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实践中,教师通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作为大情境。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真实情境中,教师以故事、游戏、实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课文中的情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大情境中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也可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或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在大情境中思考和探讨。比如,教师以环保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污染的现象、参与环保活动等方式来学习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利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创设出真实的大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感情。如在第24课《司马光》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司马光的聪明和正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第25课《灰雀》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灰雀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小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和保护意识。在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手术台上的医生的责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中,我们结合环保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粗瓷大碗的价值和环保意识,在生活中少用一次性餐具,提倡环保生活方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语文素养和实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热点话题或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大情境中思考和探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维能力。

4.在大情境下设置深度学习活动,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设置深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发展。

在整体式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深度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想法。在讨论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些深度学习活动,学生在大情境中进行跨学科的整体学习,培养他们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首先,我们来看第24课《司马光》。在这节课中,我们利用深度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司马光这位历史人物。设计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们分析司马光的重要作品和成就,讨论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接着是第25课《灰雀》。在这节课中,我们设计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文章,分析灰雀与主人之间的情感变化,思考文中所传达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责任。这样的深度学习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然后是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在这节课中,我们设置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们分析文中描述的手术过程和医生的责任与担当,思考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医者的使命和担当。最后是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这节课我们设置开放性问题讨论活动,让学生们思考粗瓷大碗的故事传递的道理和寓意,探讨文中所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深度学习活动,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总的来说,通过设置深度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置不同形式的深度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和延伸,增强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则能够明确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深度学习活动的展开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形成扎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整体式教学设计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孟亦萍《让大单元教学设计成为语文课改新路径》,《语文建设》2019年第14期。

[2] 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10期。

[3] 李吉林《优化教材结构,进行“四结合”大单元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