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的策略探究

2024-11-14 00:00:00徐海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阅读是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性教学任务,有效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内容,还能成为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踏板”。2022版语文新《课标》提出“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希望借此强化“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全面提升小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能力。为此,本文在阐述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尝试从词句、标点、空白、感悟以及生活五个方面,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后,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写作归纳到“表达与交流”的范畴中。虽然字面上对于“写作”的教学表述明显减少,但是注重将写作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相融合,尤其是“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诞生,更是成为当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教授也曾经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要认识到读写之间的紧密联系,开展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教材为例,分享一些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希望可以更好地发挥“读写共生”的教学价值。

一、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从语文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角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读写结合作为小学语文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将“阅读”与“写作”这两种看似无关的教学内容,结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的教学价值如下:

第一,活跃学习气氛,提高理解能力。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读”“写”明确划分的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植入“写作任务”,也可以为了完成某一项“写作要求”,推荐小学生深入阅读一些文章或者书籍,两者之间的多样化融合模式,让现有的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读写结合的互动方式,也提高了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二,提高读写能力,培养多样技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应试型教育向实用型教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需要重新设计阅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合适的教学位置增加对应的写作训练。同时,也可以借助写作内容要求学生反复VYGPqHwl+Df9EhVfdntuGA==阅读和分析文本内容,并将自身的阅读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读写有效互动,锻炼学生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学习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习得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当小学生的阅读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在遇到类似写作任务时,他们会将自己在阅读学习中掌握的语言能力,以及阅读学习后的一些自我感触等应用到其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属于小学生运用阅读知识、培养自我创新思维的一个学习过程,因为有了具体的写作任务,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有深度,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思考,可以有效拓展小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从词句入手,抓好读写结合

文字是构成语文学习的基础元素,也是读写学习中思想、文化、情感的载体,词语赏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一些优秀的范文,语文教师都会组织学生赏析重要的句段,并在赏析之后,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一些优秀的词句,为后期的写作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词句赏析的角度入手,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巩固小学生在字、词、句等方面的语言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为例,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秋天的雨的各种唯美意境,还要针对一些字词句优美的段落进行重点赏析,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句等,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雨的喜爱之情。同时,在这篇文章的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了“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分颜色给谁?照样子写一写”的学习要求,针对这个课后作业的内容,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缤纷的颜料”这一段落,感受作者在写作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特点,并模仿课本中的写作方式,大胆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将颜色分给谁”。有的学生选择了枣树,这样写道:“秋天的雨,它把颜色给了枣树,红红的果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有的学生选择了稻穗,这样写道:“秋天的雨,它把颜色给了稻田,黄黄的稻穗像毛茸茸的尾巴,晃啊晃啊,晃来了农民伯伯的笑脸。”小学生可以在阅读鉴赏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在例句模仿中提高自己在语言组织方面的能力。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美词美句集”的整理活动,一边组织小学生阅读学习各种文章,一边引导他们通过分类的形式,将自己认为优秀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整理成册,定期组织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所得,以此来帮助小学生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从标点入手,抓好读写结合

标点符号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经常会被学生遗忘,很多小学生总认为标点符号的学习不重要,所以导致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忽视了标点符号对于文章表达的重要作用,导致很多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标点符号应用错误的情况,导致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或者标点符号使用太少,导致句子太长,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吃力等。针对这种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经典的句子时,组织学生反复品味,引导他们认识到标点符号在文章表达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方法等。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的阅读学习中,虽然这篇课文不是精读的学习内容,但是文章中出现了多种标点符号,而且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用处也非常巧妙,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自行探究,发现、整理、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研究这些句子中不同标点符号的用处以及意义。如:“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改天再叫它折花篮好不好?”妈妈在一旁说。针对这个句子中各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语文教师可以将句子的标点换成其他的符号,再让小学生说一说这样换好不好?理由是什么?通过这种对比鉴赏分析强化小学生对标点符号重要性的认知能力,同时也通过具体的案例向他们展示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

掌握了基本的标点符号类型后,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给句子添加标点符号”的互动练习,或者让小学生仿照文章中的句子,使用以上的标点符号写一句话,锻炼小学生在写作中灵活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可以搭配一些浅显易懂的标点符号的儿歌,如“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分号(;)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点。”等,引导小学生掌握标点符号在写作表达中的正确用法。

(三)从空白入手,抓好读写结合

写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幻想的年龄段,对于一些事情也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语文教师可以从文章中的一些留白入手,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将他们脑海中的内容转化为书面的文字。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中,讲述了一座活了一百岁的老屋,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有趣温暖的故事,小猫、老母鸡、小蜘蛛都和老屋有了关联,也发生了一些好玩的事情。故事最后,小蜘蛛并没有离开老屋,她一直在给老屋讲故事,并将自己的家安置在这里,一直和老屋做伴。故事讲到这里,看似结束了,其实作者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悬念,只要老屋还在,未来还会发生很多精彩的故事,所以结合文章的结尾,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1.读了故事的结尾后,说说你的心理感受;2.当小蜘蛛和老屋成为伙伴之后,你想对小蜘蛛说些什么?3.假如老屋一直没有倒下去,你觉得将来会发生哪些故事呢?提出以上三个连贯性的问题,并要求小学生认真思考做出回答,前面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进行,第三个提问“假如老屋一直没有倒下去,你觉得将来会发生哪些故事呢?”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个提问转化为“微写作”的练习方式,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老屋续写一段美妙的故事。有的学生这样写:“有一天,一位小男孩和爸爸来到了老屋,他们一起动手修补老屋破碎的窗户,有洞的门板,还给老屋刷上了洁白的油漆……”

每一个小学生的切入点不同,最终形成的故事结尾都不一样,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故事续写,都有效调动了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更多美好幻想元素的加入,小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作者描写老屋时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童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从感悟入手,抓好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项丰富的学习体验过程,新《课标》提倡在课堂上采用“深度阅读”的教学模式,改变之前浮浅、简单的阅读形式,让小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入分析和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围绕这一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可以从感悟入手组织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小学生写一写读后感悟的方式,增强他们对阅读文本情感、内涵、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为例,课文中刻画了一位善于观察、爱护鸟类的父亲,虽然文章中没有一句是在表扬父亲,但是又句句透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尤其是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一位猎人”的描写手法,更是烘托了文章的主题。在这篇文章的阅读结束后,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然后引导他们将自己心中的想法用写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有的学生这样写:“父亲太熟悉鸟的习性了,如果他是一位猎手,肯定会有打中很多鸟类。”还有的学生这样写:“父亲善于观察,他知道鸟喜欢藏在什么地方,也了解鸟的生活方式,如果父亲成了一位猎人,估计没有几只鸟能成功逃脱。”

这种微写作方式,将小学生的阅读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看似是让小学生回答一道阅读问题,实际上可以起到双重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小学生可以借助写作的思考过程,深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感受文章中父亲令人敬佩的美好品质;一方面,小学生用简单的话语将自己的心声传递出来,这样的写作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写作内容变得更加有感情。

(五)从生活入手,抓好读写结合

近年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将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与生活场景、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小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通过这种生活化写作形式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引导小学生将阅读文本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开展“生活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一个是第二单元写作主题“写日记”,一个是第五单元写作主题“我们的缤纷世界”。这两个单元中出现的文章都是小学生熟悉的各种自然景色、生活场景等内容,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每一个单元的写作主题,在对应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选取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主题安排习作任务。以《我家的小狗》这篇习作例文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阅读欣赏文章的内容,看一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描写小狗,写出了小狗的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后,设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作文主题任务,要求小学生选择自己家中喂养的某一种动物,或者自己看到、喜欢的某一种动物,作为观察对象,从这种动物的外形、动作、叫声、习性等不同角度写一篇作文。如有的学生描写了“外婆家的小鸡”,有的学生描写了“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有的学生描写了“自己家的小猫”。

通过以上衔接生活的读写结合模式,小学生可以从生活化的阅读文章中学到各种实用的写作技巧,如应该如何观察描写某一个事物,然后将自己在阅读中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同主题的写作练习中,实现“以读促写”的学习目的。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如今已经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扎根、发芽、开花,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带来了各种惊喜和收获。语文教师也通过各种有效的读写结合形式,用阅读促进写作,用写作巩固提升阅读效果,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读写结合的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实践探析》,《教师博览》2024年第12期。

[2] 赵燕华《文本引路 读写相长——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索》,《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2期。

[3] 刘菲《指向语用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小学生》2024年第4期。

[4] 王建清《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途径》,《家长》2024年第7期。

[5] 金祥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4年第7期。

(徐海霞,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