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研究

2024-11-14 00:00:00张春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推进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深入研究了小学语文课内德育资源与开发利用的策略,从文本阅读、课后题开发利用、插图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本文提出了德育与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作业设计相融合等策略,旨在通过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高小学语文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20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推动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能够有效发挥小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课程育人成效。

一、课内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基础性材料之一,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利用率最高的文本,新编制的教材在外观、内容、框架、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围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德育资源。

(一)文本阅读活动相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事件发展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德育资源,抓住教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关键词句概括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文本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与教材文本有机结合。

例如,在第九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材文本虽然仅仅数百字,但结构紧凑、分明,首尾呼应,再现了圆明园的辉煌,并与圆明园的毁灭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恨。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帮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经过,有助于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教学中,为抓住“毁灭”两个字,使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形成切身感受,可通过展示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并引导学生想象其中珍贵的文物,以此强化学生对圆明园的痛惜、愤懑之情。在品读文本时,抓住两个“不可估量”提问学生的感受,强调作者重复使用“不可估量”的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奠定文章总体情感基调。在阅读第2自然段时,由学生概括圆明园的位置、结构,引出“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建筑风格多样”,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文化价值的感叹。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复原美景图,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的位置、布置格局、建筑特点、珍贵的历史文物,并由历史文物引申出“奇珍异宝”,使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的珍贵价值,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与圆明园的毁灭做对比。在品读第三部分时,抓住“闯入”“掠走”“凡是”“统统”“任意”等动词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愤怒,强化学生对侵略者行为的愤慨情绪,并顺势引导学生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后的荒芜联系起来,将自身情绪与侵略者的野蛮行为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愤怒,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语文教学中教材文本德育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钱塘潮壮丽景观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品读文本,提问学生:“教材文本中描写了哪些大潮变化的过程,如何体现的?”学生提炼“平静”“闷雷滚动”“白线”“拉长”“变粗”“白浪翻滚”等重点词句,增强对钱塘潮壮丽景观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文本品读中,教师可拓展延伸“我们的国家有太多太多这样壮丽的景观”,适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文本阅读与德育融合。

(二)课后题开发与利用

课后题是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课后题德育资源,提高小学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教学中,课后习题总结了文章主旨,并举例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等为强国梦想而奋斗的杰出人物,并提出了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做一份手抄报的要求,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让学生分组或独自制作手抄报,使学生在查找资料、制作手抄报过程中了解、学习英 雄人物的事迹,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课后习题要求“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变化”,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去详细描绘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过去?”学生融入情感反复诵读,并通过对比,指导学生加重关键动词的读音,如“全部”“统统”“闯入”“连烧三天”等,帮助学生理解重读后的表达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侵略者行为的气愤和对圆明园被毁掉的惋惜之情,以此引出学生对文章结构设计意图的理解,即“以较大篇幅描写圆明园的过去,突出了其建筑艺术之美,但这一切竟在几天内化为灰烬,美与毁形成强烈、鲜明对比,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通过将德育与小学语文课后题联系起来,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能够起到巩固德育渗透、拓展学生思维边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实现对小学语文课后题德育资源的挖掘与有效利用。

(三)插图的开发与利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书籍中有些图画绝不是简单的装饰和点缀”,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与文字相互搭配,内容相得益彰。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教材文本中插画的德育作用,发挥插画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易于理解的特点,在文本解读、情境创设中联系插图讲解,以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内涵,促进小学语文德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文中的彩色插图描绘了作者来到母亲工厂时的情景,图中的母亲弯曲着脊背在缝纫机上忙碌工作,当作者看到此情此景时眉毛皱成一团。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代入到插图中“我”的身份,引导学生联想,看到“母亲”辛劳工作时的心情,并联系教材中描写工作环境的文本,启发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并指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会感恩的目的。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山居秋暝》的教学中,这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初秋时节作者看到的雨后山村风光和村民的质朴生活,仿佛使人置身于山村美景之中,景、人、诗、画高度契合。教师可结合插图讲解文本,“插图中虽然没有人,但有个细节已经暗示我们了,谁来说一下”。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插画中的房子,帮助学生理解动静相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幽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顺势提出问题:“如果你来到这里,你想不想在这里住下来,享受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学生回答“想”或“不想”,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后,从古人人生智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在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善于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推动德育与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作业设计相融合。

(一)德育与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相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诱惑力”较大,通过实施游戏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德育生本效应,促进学生在游戏教学引领下实现德育内容的吸收与内化,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为使学生咬字发音清楚,教师可组织开展“绕口令”比赛。教师可准备几段较有难度的绕口令,由学生按小组或座次顺序快速读出绕口令,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待学生总体发音标准后,教师可适当提高比赛难度。通过实施游戏化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好胜心、进取心和挑战欲,帮助学生形成进取精神。

(二)将德育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融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常用教学手段,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实现生生互动,强化学生间的知识、情感分享与交流,为学生德育发展提供良好支持。

如在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教师可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提问,探讨该字为什么被称之为该诗的“诗眼”。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启发学生从修辞、情感等视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解,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将德育融入情景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学习课程内容。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学生的德育培育和人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小教师”讲解、复习语文知识点,引导学生以文中某个角色朗读、即兴表演、代入角色写作,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和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并在情景教学中拉近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发挥德育价值。

例如,在《蝙蝠与雷达》教学中,由教师分配角色“蝙蝠”“超声波”“障碍物”和报幕员,学生站到讲台上表演和讲解,由报幕员讲解蝙蝠发出超声波识别障碍物和避让的过程。当报幕员提到“蝙蝠”时,扮演“蝙蝠”的学生“扇动翅膀”。当遇到“障碍物”时,学生配音“哔啵哔啵,前方有障碍物,请绕道”。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挑战自我和提高自信。

在情景创设中,教师可“定格画面”,即创设特定情景,将特定时刻固定,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如在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中,为展现毛泽东在惊悉毛岸英光荣牺牲时的痛苦心情,由一名学生背对其他学生,露出背影,教师引导“这一幕,他可能想到什么”,由学生自愿站上讲台说一说。通过“定格画面”,将文本中的情景再现,有助于学生感同身受,深刻领会文本,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的作用,推动学生将人生意义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四)将德育融入作业设计中

课后作业不仅是检验和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效果的载体,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合理设计、布置德育作业,将德育要求融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有助于教师全面检验学生的德育收获,反思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教师改进和完善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式提供反馈。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课后作业布置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德育目标设计作业,包括1.熟读课文,能够将教材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绘制形成航天事件表;2.自主搜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航天事业动态,将作业与现实联结起来;3.自己以后如何做,可口语表达或写成小作文。通过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后作业,能够延伸课后作业的德育作用,激励学生树立勇攀高峰、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通过收集、整理、检验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为教师优化、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提供反馈。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写作作业,引导学生从圆明园物品、当事人的角度开展写作,从当时的见证者、经历者的角度想象、书写内心的愤懑、悲痛。通过将德育融入作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想象、感受,能够显著提升小学语文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课程教学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课后题、插图中的德育资源,并将德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冯子纯《德育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中的渗透》,《吉林教育》2024年第4期。

[2] 李军琪《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天津教育》2024年第3期。

[3] 史玉梅《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思考》,《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4年第1期。

[4] 冯怡婷《“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期。

[5] 吴琪《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吉林教育》2024年第1期。

[6] 李玲玲《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探究》,《吉林教育》2023年第36期。

[7] 顾悦梅《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学周刊》2019年第33期。

[8] 周岳梅《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提升实施策略的研究》,《教育艺术》2023年第11期。

[9] 黄铃清《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研究》,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3)》,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年。

[10] 龙翠林《三位一体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读写算》2023年第22期。

[11] 谢静爱《德智并举 双管齐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路径探析》,《新智慧》2023年第16期。

[12] 王三合《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张春花,1979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