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更可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应用学习任务群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素养及学习任务群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环节,并结合教学案例从优化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任务、设计分层任务、开展协作探究等方面阐述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课程内容”部分则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应用学习任务群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对语文课程的长期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它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体现语文学科育人的根本价值,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策略运用、探究问题的能力等;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关键,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培养人文精神、文化认同、审美情操、人生态度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创新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高阶表现,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创造创新的能力,勇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二、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概述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将语文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并将这些任务有机组合成一个“任务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获得知识技能,同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性和探究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其次,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的开放性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再次,它倡导合作学习,任务群中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此外,它还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各项任务的有机衔接能够促进知识迁移。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创设生成性学习情境,还需要教师重视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作出反馈和调整。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1.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其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设计应当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设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任务,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其二,坚持生成性学习理念,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情境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任务应当留有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其三,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将各项学习任务有机组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任务群,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任务群设计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实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其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任务群设计中体现分层教学理念,设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分层任务,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情境创设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情境可以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个问题情境,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材料或视频素材,关键是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其次,任务分解环节。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并根据认知规律有机组合成一个“任务群”。任务设计应当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留有思考空间。此外,任务实施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体或小组的方式,自主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最后,评价反馈环节。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师评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教师需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融入学习任务的设计中。在设计语文技能培养目标时,要体现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文化传承、审美鉴赏等目标时,要体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设计探究发现、质疑思辨等目标时,要体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当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避免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通过学习任务的实施,促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在探究互动中培养核心素养。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为例,教师在优化教学目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知识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感受江潮奇特壮观的景象。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理解“潮水奔腾”“浪涛万状”等词语所描绘的江潮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从而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能力目标方面,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通过学习本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用‘万马奔腾'来形容江潮?”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或者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手法,描绘一处自然景观,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素养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如通过感受文章描写的自然景观,领悟自然界的神奇和人类的渺小,形成敬畏自然的意识。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发现新的解读视角。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把江潮比作一头雄狮,文中的描写又将如何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优化教学目标时,将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
2.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情境可以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个问题情境,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材料或视频素材,关键是要生动形象、贴近实际,引人入胜。同时,情境任务的设计还应当体现开放性,为学生主动思考留有空间,激发其探究欲望。任务不应过于封闭和机械,而应当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此外,情境任务的设计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认同感,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爬山虎的脚》为例。在创设情境任务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爬山虎从幼苗到开花结果的生长全过程的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种奇特植物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教师可以现场展示一些爬山虎的标本,如根部的吸盘、茎干的节间、叶片的形状等,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从标本和视频中,你发现了爬山虎哪些独特的生长特点?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它和其他生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设计情境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在熟悉的自然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为后续的探究学习留下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任务中来。通过视频播放、实物展示、开放性提问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激发其学习动机,为后续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情境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设计分层任务,促进个性发展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将任务分为不同的难度层次,如基础任务、发展任务和拓展任务等。基础任务主要针对一般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发展任务则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拓展任务则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同时,分层任务的设计还应当体现多样化,包括不同类型的任务,如知识理解型、技能操练型、探究发现型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发展需求。例如,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型任务;对于善于思辨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发现型任务。此外,分层任务的设计还需要注重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有空间。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盘古开天地》为例,在设计分层任务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基础任务方面,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语、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基础理解性问题,如“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盘古身体的哪些部位变成了什么?”在发展任务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分析盘古神话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智慧,如:“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成了天地万物,这体现了什么哲理?”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神圣和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盘古神话与其他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等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拓展任务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盘古神话为素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一篇全新的神话故事,或者绘制一幅神话画作,体现对神话故事的个人理解和感悟。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全新的开天辟地故事情节,或者以盘古为主角,绘制一幅展现其神力的神话画作等。通过设计基础任务夯实知识基础,发展任务拓展能力素养,拓展任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化需求,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进而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发展。
4.开展协作探究,培育良好品质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难度,确定是否需要协作探究。对于一些较为开放和探究性较强的任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协作探究环节的设计还应当注重角色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他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整个小组的协作效率。此外,协作探究环节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协作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在开展协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先将全班学生分成4—5人一组的小组,然后明确小组内的分工:组长负责全程组织引导小组讨论,维持讨论秩序,确保每个人都能充分发表意见;记录员认真记录下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要点,做好讨论过程的文字记录;报告员全程倾听并总结小组讨论的核心观点,最后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发言。
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故事情节。然后,教师可以提出诸如“你是否也曾像周恩来少年时那样,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学习?”等开放性探究问题,引导小组内部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组长要注意听取每个人的发言,记录员要认真记录要点,教师也可以适时点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各小组报告员依次汇报本组的探究心得,教师可以总结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通过这种分工协作、互帮互学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集体意识和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不仅体现了新《课标》“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合理应用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韶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年第4期。
[2] 刘文涛《“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5期。
[3] 李小倩《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研究》,西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4] 张晓佳《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实践策略——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为例》,《学苑教育》202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