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为研究主题,首先阐述了故事教学法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和现状,最后提出了“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故事激发识字动力、利用故事制作导学案、利用故事组织识字游戏、鼓励学生自编故事探究识字规律”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识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14
一、故事教学法概述
《幼儿教育辞典》将故事教学法定义为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为内容进行教学。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具有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趣味性强、教学效率高的优势,深得小学学段学生的喜爱,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故事来源、体裁的不同,故事教学法可以分为神话故事法、寓言故事法、民间故事法和童话故事法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故事教学法具有不同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故事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低年级识字教学,应该坚持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和提高教学实效的原则。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对于低学段小学生来说,想象力丰富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故事开展故事教学法,避免故事中出现低学段小学生不理解的故事情节或事物,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故事教学法,让故事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效率,不能将识字课上成故事课,不能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教学实效。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具有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识字效率和活跃课堂氛围的意义,一方面,故事教学法具有新颖有趣的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学生的理解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识字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影响,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学效率有重要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三、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感染、激励作用,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识字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自编小故事令学生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教学活动。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刘奶奶不识字。一天,刘奶奶去商店给家里养的金鱼买鱼食,来到商店后发现老板非常忙碌,由于与老板比较熟悉,所以刘奶奶自己从货架上拿了看着像鱼食的商品并付了和平时一样的钱,老板因为忙碌没有注意到刘奶奶手中拿的商品不是鱼食而是老鼠药,不识字的刘奶奶回家后将老鼠药撒到鱼缸里,不一会儿,浴缸中的金鱼都死掉了。刘奶奶放声大哭,邻居赶来询问,才发现刘奶奶将老鼠药当作鱼食了。邻居为其说明原因后,刘奶奶哭着说道:“都是我不识字闹的。”第二天便报名了老年大学。教师为学生讲完故事后,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不识字的人,那些人是否因为不识字而闹出笑话或遭受损失,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识字的重要性,以更端正的态度参与识字教学活动,识字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即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文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编撰小故事,帮助学生对所学文字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记忆教学内容。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影”字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小京和小北是一对好朋友,一天,小京发现小北在哭泣,便问他:“小北,你为什么哭?”小北回答道:“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是家不在同一个方向,所以上下学路上我总是一个人,我感觉很孤单。”小京安慰他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密的伙伴,只要我们站在太阳下,他就会在。”小北问道:“我现在就在太阳下,我怎么没看见。”小京随手一指,俏皮说道:“你看,这不是嘛!”小北顺着小京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他身后有一条黑色的影子。小京接着说道:“看,这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影子。”小北顿时高兴起来。在这个故事里面,小学语文教师将“影”分拆分成“日”“京”“彡”三部分,既为学生讲清楚了“影”的常用意思,又按照象形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字简单化,帮助学生记忆。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故事情境,有效提升故事情境的真实性,提升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清”的教学时,利用FLASH为学生制作动画,动画中一个名为“小青”的孩子看见清澈的溪流,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小青”变成了“小清”。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下,故事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显著提升,“青”和“清”的区别更加直观,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掌握汉字的结构。
2.利用故事激发识字动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由于小学学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由图和文字组成的故事,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故事情节,但是故事的细节需要通过阅读才能知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了解故事情节而产生识字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围绕识字教学内容设计故事,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青蛙》的教学时,首先分析教学内容,发现本节课的识字目标有两个,一是要求学生认识清、晴、眼、保、护、害、事、情、请、让、病、睛十二个生字,二是要求学生会写青、气、晴、生、情、请、清七个字;然后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其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最后改编学生熟悉的《小兔彼得》故事,故事如下:兔妈妈生病了,不能陪小兔出去玩,她躺在床上,愧疚地对彼得说:“妈妈答应天【气】【晴】朗就带你们出去玩的,但是妈妈生【病】了,起不来床,这可怎么办?”小兔彼得自告奋勇带着其他小兔出去玩,说道:“妈妈,你放心吧,我一定做好这件【事情】,保护好兄弟姐妹。”兔妈妈开心说道:“你真的太好了,那就【请】你做一天‘代班妈妈’吧。你要记得,千万不可以到麦克格瑞格家偷东西,你爸爸就是被他杀【害】的。”彼得很【清】楚被麦克格瑞格先生抓住的下场,所以点头答应了。野外的天【气】真好呀,彼得带着其他小兔在草地上蹦跳、打滚。突然,彼得发现有两只小兔不见了,它想一定是偷溜到麦克格瑞格的菜园去玩了,想到这里,彼得连忙组织其他小兔向麦克格瑞格的菜园跑去,这时麦克格瑞格已经发现了那两只调皮的小兔,正生气【地】挥舞着斧头,瞪大【眼睛】冲着小兔大喊:“谁【让】你们来偷东西的!”彼得连忙向麦克格瑞格道歉,但是麦克格瑞格根本不听,彼得只得指挥其他小兔找到菜园出口,顺利逃出去。小学语文教师为这个故事配图,例如,兔妈妈躺在床上和彼得说话、兔妈妈脑海中显示不能去麦克格瑞格家等,学生通过读图可以大概了解故事情节,但是对于兔妈妈为什么躺在床上、兔妈妈为什么不让彼得去麦克格瑞格家等不够了解,因此对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应图片附近出示文字,带着学生阅读故事,利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生词,帮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3.利用故事制作导学案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为线索制作导学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培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情绪状态,保证识字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探险类、闯关类故事融入导学案,将枯燥的识字教学过程转化为惊险刺激的闯关探险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识字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猜字谜》的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航海家辛巴达》相结合,将完整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游戏过程。《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源于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讲述了水手辛巴达与仗义行侠的壮汉杜巴、精通魔法的妙龄女郎梅弗和大智若愚的发明家费卢兹征服七海的故事,在航海过程中,辛巴达一行人来到不同的国度,体验不同的文化,多次遭遇危机,但是屡屡以机智化解危险。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四人小组,要求学生通过抓阄、民主选举等方式扮演辛巴达、杜巴、梅弗和费卢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探险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脱险。
《猜字谜》导学案内容如下:
辛巴达一行人经过几天几夜的航行,终于又看见一个小岛,他们将船靠岸,登上岛屿,发现这个岛的国民都非常奇怪,每个人都在不停念叨着什么,不时用手指在空中胡乱比画。辛巴达拽了一个行人,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你们为什么都在自言自语?”那人很生气辛巴达打断了他的思考,但是看到辛巴达背后还有三个人,不敢惹恼他,便回答道:“这里是字谜国,我们的国王痴迷猜字谜,每年都要举行猜字谜大赛,猜出全部字谜的人可以面见国王并提出要求,如果只能猜出不到一半的字谜,就会被抓起来丢到海里喂鲨鱼。”
“真是一个残暴的国王,咱们得给他点教训瞧瞧!”杜巴生气地说道。其他三人赞同杜巴的观点,决定在这个岛上待到字谜大赛结束,猜对全部字谜就可以见到国王并请求国王废除字谜大赛的规矩。
字谜大赛开始了,请各参赛小组准备猜字谜。
本节课的识字目标是会认相、遇、喜、欢、怕、攻、言、互、令、动、万、纯、净十三个字和会写字、左、右、红、时、动、万七个字,小学语文教师为每个字都设置多个字谜,随机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统计各学习小组的答案。例如,小学语文教师搜集以“相”为谜底的字谜,为各学习小组提供“只许心空想”“双木不成林”“没雨不成霜”等谜语,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
4.利用故事组织识字游戏
对于小学学段学生来说,课堂游戏是其学习的重要路径,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组织抢答游戏,即为学生讲有关文字的小故事并提问,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抢答,为抢答正确的学生提供小红花、贴纸等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齐白石题字喻客”的故事,即几个学生去拜访齐白石,发现门上贴着一个“心”字,正在大家感到疑惑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大声喊道:“我知道啦!”对着其他人耳语几句,大家便直接走了;第二天,这帮学生又来拜访齐白石,发现门上贴着一个“木”字,大家便高高兴兴地敲门。大家知道为什么学生们第一次拜见齐白石却没有进门,第二次拜见齐白石非常开心地敲门吗?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门”里面一个“心”字就是“闷”,这说明齐白石今天心情不好,不适宜招待客人;“门”里面一个“木”字就是“闲”,这说明齐白石今天比较空闲,可以招待客人。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神奇,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5.鼓励学生自编故事探究识字规律
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自编故事探究识字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和模仿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这一天性,并持续开发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自编故事,主动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姓氏歌”的教学时,为学生讲解姓氏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拆字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姓拆成多个部分,并根据被拆成的部分设计有趣的故事。如姓李的学生将自己的姓拆分为“木”和“子”,学生将“木”理解为“树木”,将“子”理解为“孩子”,设计了“大树的孩子”的故事,讲述了大树的种子落在地上后,大树为小幼苗遮风挡雨,令小幼苗安全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故事;如姓张的学生将自己的姓拆分为“弓”和“长”,将“弓”理解为“弓箭”,将“长”理解为“长(zhǎng)长(cháng)”,设计了“长高的弓”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家中有一只不断长长的弓,自己每长大一点,那架弓就不断长长的故事。
总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具有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识字效率、活跃语文课堂氛围的意义,然而,当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对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存在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识字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靖《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小学生》2023年第9期。
[2] 李景芳《简析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14期。
[3] 匡习宇《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家长》2022年第36期。
[4] 周兴云《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中国教师》2021年第S1期。
(夏元超,2000年生,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