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视角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4-11-14 00:00:00程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0期

摘 要: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思辨性视角出发,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精选群文阅读文本、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实施多元化阅读策略、开展思辨性讨论和拓展阅读空间五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 思辨性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0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本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多篇相关联的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本文将从思辨性视角出发,结合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精选群文阅读文本,构建思辨基础

1.确定核心主题,筛选关联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一元素,如“成长”“勇气”“自然”等,或者是与某一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相关的议题。确定主题后,教师需要从海量的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与主题紧密相关、具有思辨价值的文本。这些文本应能围绕核心主题展开,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而深入的思考空间。在筛选文本时,教师应注重文本的多样性,包括文体、风格、作者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有助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选文本问题,引发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所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核心主题的探讨。

2.分析文本特点,挖掘思辨资源

在确定了群文阅读的文本后,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每篇文本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思辨资源。这包括文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现文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在分析文本特点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文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提炼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来丰富群文阅读的内容。例如,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或者邀请作家、学者等专家进行讲座或访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3.构建文本网络,搭建思辨平台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师需要构建一个以群文阅读文本为核心的文本网络。这个网络可以包括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评论文章、历史资料等。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文本网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辨材料。在构建文本网络时,教师应注重文本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所选的文本应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搭建思辨平台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围绕群文阅读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引导思辨方向

1.设定明确的思辨目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设定明确的思辨目标。这些目标应围绕群文阅读的主题和核心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目标的设定需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以便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思辨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文本的主题,分析作者在文本中隐含的价值观和态度;通过探讨文本间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和鉴赏力;通过挖掘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设计多元化的思辨任务

为实现上述思辨目标,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思辨任务。这些任务应涵盖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比较阅读任务。通过让学生对比不同文本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引导他们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例如,可以选取两篇主题相似的短篇小说,让学生分析两篇小说的主题表达有何异同。其次,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探讨任务。通过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例如,在阅读某篇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后,教师可以提问:“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样的理念?你认为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适用?”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能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创新性写作任务。让学生基于所读文本进行续写、改写或评论等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文学表达能力。例如,在阅读某篇开放式结局的小说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小说的结尾部分,并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依据。

3.提供有效的思辨指导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提供有效的思辨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思辨任务并提升思辨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辨方法和技巧,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拆解问题、梳理思路并形成清晰的观点。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过程并给予及时反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辨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建议,以便他们及时调整思路并改进方法。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例如,在阅读某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理解为例进行解读和剖析,然后引导学生沿着相似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三、实施多元化阅读策略,培养思辨能力

1.引导预测与激活前知

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本进行预测,来让他们形成阅读期待。这一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他们后续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内容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的标题、作者、封面图片等元素,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进行预测。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文本的标题和封面,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这个标题和图片,你们猜测这篇文章可能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人物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挑战?”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将自己的预测与文本的实际内容相对照,从而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更加关注文本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2.鼓励提问与自主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这一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令人困惑或矛盾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向作者提问吗?”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注文本的细节和内在逻辑。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3.促进总结、评价与反思

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总结、评价和反思。这一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阅读报告或进行口头汇报的方式,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所读文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分析报告,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讨论,分享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反思。可以让学生从语言风格、主题深度、社会意义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评价,并思考这些评价背后的理由和依据。

四、开展思辨性讨论,深化思辨层次

1.建立讨论框架,明确思辨目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思辨性讨论的首要步骤是建立明确的讨论框架,并确定思辨的具体目标。这一环节对于确保讨论的有序进行以及深化学生的思辨层次至关重要。首先,教师需要针对群文阅读的主题和文本内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和深度的问题,用以引导讨论的方向。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其次,教师需要明确讨论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明确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讨论框架和目标明确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讨论的主题和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其中。

2.激发思辨热情,多元互动讨论

在思辨性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通过交流碰撞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其次,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讨论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从角色的视角出发来探讨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情感,增强他们的同理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并反驳对方的论点。这种讨论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益。

3.教师引导与反馈,促进思辨深化

在思辨性讨论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需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促进思辨的深化。首先,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学生的表现。当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或者陷入僵局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通过提问或者给出新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讨论轨道上。其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当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色或者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思辨热情。最后,教师还需要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总结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思辨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阅读空间,开阔思辨视野

1.推荐主题相关书籍,丰富知识视野

群文阅读教学应超越课堂教材的局限,积极向课外阅读材料延伸。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挑选与课堂群文阅读主题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些书籍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还能深化他们对课堂群文阅读主题的理解。在选择推荐书籍时,教师应注重书籍的多样性和适宜性。多样性体现在书籍应涵盖不同的题材、风格和文化背景,以便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相关主题。适宜性则要求书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享受阅读过程。

2.引入多元媒体资源,拓宽思辨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群文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元媒体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群文阅读主题相关的文章、纪录片、讲座、访谈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直观的学习材料。这些多媒体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思辨素材。例如,观看纪录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而阅读专家的讲座和访谈则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辨视野。在引入多元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资源的筛选和整合,确保资源的内容与群文阅读主题紧密相关。同时,教师还应设计相应的思辨任务,引导学生在观看和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3.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思辨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与群文阅读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演讲辩论、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辨。例如,在写作比赛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群文阅读中的某个主题或问题撰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演讲辩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群文阅读中的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与群文阅读主题相关的历史遗址或文化场馆,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思考。

本文从思辨性视角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通过精选群文阅读文本、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实施多元化阅读策略、开展思辨性讨论和拓展阅读空间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群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阅读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创设有利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蒙晓敏《巧用群文阅读,提升学生思辨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2023年第3期。

[2] 赖丽卿《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14期。

[3] 宋丽琴《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探索》,《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年第6期。